安全事关千家万户,需要人人参与,防患于未然。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安全生产的基因是安全文化,安全行为是安全文化的具体表现。今年是第32个全国消防日,要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生命至上”主题,分众化、大众化、互动式开展科普宣传,创新出高质量、易传播的安全科普宣传产品,让大众在润泽人心的氛围里,养成随时保持警醒的习惯、熟练掌握应对灾害事故的“救命之方”,在危险来临时“乱云飞渡仍从容”。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有言道,“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跟老百姓对话沟通,必须因“人”制宜,让他们听得进去,接受的了。身处当前这个数字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好的安全科普作品内容应该“即时轻量、解渴解忧”,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短小精干的微电影、妙趣横生的小游戏等都是将应急科普知识融入叙事和互动当中,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年以来,四川推出的《地震,如果发生在你身边……》《逆转人生》等作品接连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2023年全国十大逃生演练科普视频,就是因为这些作品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传播性有机融合在一起。除了喜闻乐见,力求通俗也很关键,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才能起到接地气、聚人气的效果。例如在一些偏远农村,掉进化粪池事故盲目施救导致多人死亡的悲剧接连发生,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无知”和“不懂”。如果用生硬的知识去阐述“沼气的成分包括甲烷、二氧化碳、氮气、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它是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和一定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的条件下,经过沼气细菌的作用产生的可燃气体。人吸入后会发生中毒,会因为中毒程度的不同而症状不同。”这样的普及效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但要是换一种说法:“化粪池里会中毒,没有看护不进入;人掉下去不慌救,先打120求帮助;快点通风散毒气,再用鸡鸭来试毒;小心谨慎棍子够,麻绳也能拽得出;不要冒险往下冲,白丢一命真糊涂!”如此像说相声一样把知识点讲出来,才有更多的人愿意听,从而让更多人受益。还有诸如森林防火的“上山一把火,下山派出所”,交通安全提醒的“宁绕百米远,不冒一步险”,企业安全警示的“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这些喊话也好,标语也罢,人情味烟火气十足,全是老百姓听得懂的质朴表达,能真正达到效果。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四川有句俗语:“只有打在自己身上才知道锅儿原来是铁造的。”安全科普的内容都关乎生命,但生命只有一次,没有试错的机会,一起事故或灾害落到每个人身上将是不可挽回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做好安全科普的同时,也需要做好“警示”。谁都知道过马路不能闯红灯,但多少人因为赶时间不顾规则的约束。这是因为他们对后果抱有侥幸心态,总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需要通过警示教育片、公布典型案例来发挥点醒“梦中人”,产生“当头棒喝”的震慑效果。只有看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一瞬间离世的真实场景,没有夸张,没有虚拟,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心灵才会被震撼,才会变得珍惜生命,才会遵守规则。将“要我”转变为“我要”以后,还要实现“我会”。安全是一门“技能”,知识如同“心法”,实践就是“招式”,需要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把“心法”和“招式”一起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成为保护自己的“武林高手”。就拿灭火器的使用来说,有很多人使用方式背得滚瓜烂熟,拿着灭火器却不会用,真正遇到火灾时慌乱不已,不仅灭不了火,自身还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不光要普及安全知识,更要鼓励群众把安全知识转换为实操。今年5月,四川举办了首届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情景模拟比赛组织全省高校学生围绕城市火灾、地震、泥石流、交通安全、居家安全、森林火灾、山洪、城市内涝8个板块进行情景模拟逃生,身临其境讲述巧妙应对灾害事故的方式方法。同学们准备比赛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应急知识,更是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实在在的情景中去,真正掌握并向身边人传授了灾害预防知识和自救逃生的技巧。这就很好地达到了由“我说你听”的单向式科普宣传转为参与实践的动员式科普宣传,广泛运用新兴的组织方式催生新的宣传形态,让社会公众从安全宣传、科普宣传的接受者变成生产者和传播者,以便在灾难事故来临时,所有人都能沉着应对,有效逃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安全科普在“科”,更在“普”。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要好好利用现有的应急科普宣传阵地,推动科技场馆、教育基地、灾害事故遗址等场所设施设立安全专区,把防灾避险科普知识纳入常态展教内容,促进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大众化。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利用科普大篷车“馆馆巴士”将安全科普知识浓缩打包,走进偏远地区的社区、企业和校园,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安全意识;乐山充分利用应急科普栏目《喜哥话应急》,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和个人安全防护技巧;绵阳市成立了“安全宣传志愿服务队”,80余辆快递三轮车张贴安全宣传标语,快递车成了安全“流动宣传站”,快递员则成为安全知识“流动讲解员”;宜宾市的彝族护林宣传员们骑着骏马,用彝汉双语向沿途村民宣传森林防火知识,让彝族群众对森林防火宣传更加“上头”……安全科普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工作重点就在哪儿。只有受众广、影响大,才能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科普模式,也只有内容实、样式多,才会创造实现效果最大化,这都需要我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久久为功。
浇树浇根,教人教心。做好安全科普工作,就是在做救人的工作。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普的形式一直在不断变化,群众的意识也在从“要我”到“我要”再到“我会”转变,这是自我防护意识的觉醒,更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安全科普宣传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广泛普及安全知识,扎实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大力培育安全文化,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监管队伍、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落实在每个单位、每位群众的行动中,引导大家当好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状态,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努力画出安全生产最大“同心圆”。(蜀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