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6日从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获悉,由该院自主研发,基于国产化GIS引擎的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成果公布,该成果为成都未来面临灾害时如何防、如何抗、如何救提供了决策依据。
廖学燕(右)正在介绍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情况。刘忠俊摄
走进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6楼一间办公室,一块大屏上显示着成都市区域图,左右分布着一系列的数据和表格。“系统运用了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将全市的风险普查数据汇聚一起,通过大屏查看一目了然。”廖学燕称,目前已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的1978年至2020年历史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汇集了各项数据1700余万条,涵盖了干旱、洪涝、雪灾、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
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博士韩超(左二)介绍风险成果情况。刘忠俊摄
“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汇聚了成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打造了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博士韩超称,系统采集了应急局、住建局、城管委、交通局、水务局、公园城市局、气象局等行业部门的风险普查数据,实现对灾害点、公共服务设施、避难场所、救灾物资等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大数据分析,能为公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和基层救灾物资指南,增强应急救援意识。
“地震横波将到达,请注意避险。”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时,成都震感明显。随后,成都市相关部门立即进行会商研判,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信息数据库提供的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筑结构基本参数等数据,为风险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撑。“当时正是成都市疫情防控最紧要关头。”成都市普查办工作专班业务组组长廖学燕称,是跑到楼下躲避地震还是留在家中更安全?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迅速给出了答案:“成都房屋安全,没有问题。”“这是成都市运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专题应急场景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周边风险分布情况。刘忠俊摄
同时,系统还囊括了成都市50家化工企业(集中区)及周边区域卫星遥感数据、三维数据,通过基础信息、关键属性、重要参数等构建企业画像,完成了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评估,赋能基层组织单位对重点化工企业的管理监督,推动成都市重点化工企业综合风险治理工作。
下一步,成都市将结合知识图谱、AI视频监测模型、智能穿戴设备等国产化技术,提升风险普查数据的业务应用,强化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的实战能力,为成都市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助力智慧蓉城、韧性城市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巨灾情景构建等重点工程项目。(记者 刘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