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赵莲 胡嘉岩
“现在如果发生较大灾害,我们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该区域受灾人员、救援能力,及时进行应急处置,不再是‘睁眼瞎’了。”近日,提到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时,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减灾办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四川省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中火险区和国家一级火险区,通江县大力探索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编制多灾种综合预警“一张图”,精准发布灾害预警,提前转移中、高风险地带人员,连续两年自然灾害零伤亡。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普查办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类似通江县充分运用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案例在四川比比皆是。2020年8月,四川省围绕除海洋灾害以外的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五大类灾害致灾信息启动综合风险要素调查。这次历时近三年的普查被称为“山河体检”,已进入收尾攻坚阶段,形成了省级综合数据基础库及多个单灾种数据库。当前,四川省正不断推动普查成果应用,更好地从源头管控风险,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全面“体检”
形成风险要素“综合账本”
四川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摸清各类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对四川的意义不言自明。
“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普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过程涉及多个行业部门,地域范围广、信息搜集难度大。”四川省应急管理厅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处长郑勇介绍,四川省地域广阔,且多高山峡谷、大江大河纵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普查难度。为此,四川省建立省、市两级分片包干工作机制,并建立涵盖自然灾害各领域权威专家100余人的普查工作技术组,确保普查工作快速、高质量推进。
“此次普查旨在摸清四川自然灾害隐患和风险底数,查明综合减灾能力,客观评价四川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四川省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专班业务组负责人李涌波直言,“相比以往单灾种的调查,‘山河体检’更全面、客观,价值明显。”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经完成了应急管理、地震、地质、森林草原、交通等8个方面共700多项国家要求的具体任务,采集了超4000万条调查数据,获得了超2200万条评估数据,形成省级综合数据基础库及多个单灾种数据库。此外,四川还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单灾种评估、区划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报告超2000个,图件2万余份。
“此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结果,可以看作一本四川‘山河体检’的‘综合账本’。”李涌波介绍,可以从中了解五大自然灾害风险的底数,查明各个区域抗灾能力,客观把握地震、洪涝等常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规律。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开展,还实现了四川省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多项突破——第一次全面摸清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拥有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特别是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摸清了全省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重要基础;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全省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地震活动断层研究的“全覆盖”,补齐了省域内活动断层研究方面的短板……
“对症下药”
普查成果应用初见成效
在位于西华大学的四川省普查办公室,有一幅《四川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洪涝、地质、干旱、森林火灾等类型的灾害风险在各个市州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除了综合风险评估、综合风险区划、综合防治区划图,还有单灾种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图。“这个图是普查成果之一,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也更具体、更精准。”李涌波说。
在普查期间,四川省各地各部门充分利用自然灾害风险综合普查成果,在自然灾害防治、城市安全管理、基层能力提升等方面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整治,龙角湾的地质灾害隐患被消除,多亏了普查成果的有效应用。”在南充市西充县双凤镇,当地群众对公路安全隐患普查成果津津乐道。
2022年7月22日,普查人员在西射路龙角湾走访时发现该路段因地质灾害导致部分路面破损的现象已整改。当地在普查期间举一反三,除对该路段进行修复外,对陆续发现的幸福岭加油站段、檬子垭等多处隐患点进行整治,将风险消除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2022年6月1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大多数房屋整体完好,没有出现整体垮塌情况,破损主要表现为墙体出现裂缝、抹灰层脱落、掉瓦等。芦山县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得益于按照风险普查要求,对相关房屋进行了抗震加固,新建、改建工程也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普查不仅是为防灾减灾服务,也是对防灾救灾能力的一次“审视”,督促各地各部门持续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在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新唐组闲置的三江小学教学楼墙面上,“飞仙关镇应急避难场所”的字样格外显眼。据了解,该县今年将建成16个综合应急避难场所,每个综合应急避难场所都具备安置避险转移群众、前置应急抢险和救灾物资、开展避灾防灾减灾能力培训等三大功能。
同时,该县对普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发现,当地灾害发生频繁,但常备避险转移安置点承载能力不足,存在建设不规范、功能单一等问题。对此,该县聚焦灾害高风险区域常备避险转移安置点建设,构建风险普查成果应用集中安置新模式,即拟计划匹配资金500余万元,利用闲置用房改建16个综合应急避难场所。
今年夏天,成都市将举行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做好赛事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相关工作,成都市应急管理部门目前已建立健全成都大运会1个总体预案、92个专项预案体系,指导规范赛区7类专项预案、场馆中心8类专项预案。其中,普查数据为预案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底,成都市将普查结果统计数据统一移交到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部门,并在今年年初应用到成都市大运会开闭幕式的应急预案制定之中。”成都市普查专班工作人员肖任杰介绍,根据普查成果,可以直观地分析场馆周边自然灾害分布情况,对大运会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同时也能掌握周边应急队伍、物资等应急力量,并根据评估结果和应急力量进行应急预案编写。
源头防范
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郑勇认为,“山河体检”体现的自然灾害防治理念,与该理念总体一致。
此次普查获得了海量数据,如何让这些数据“活起来”、用起来,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如果预警监测能快一步,就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一分保障。”李涌波认为,将这些数据应用于指导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重大项目选址等多个方面,能够从源头防范自然灾害风险,提高全社会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能力。
金堂县立足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利用各行业普查基础数据和空间图层信息,在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应急管理、防汛减灾等方面进行探索。芦山县以风险普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台站、雨量站、水位监测站、河道视频监控站等布点,进一步优化“村村通”农村应急广播系统,集约化建设应急指挥中心。泸州市以普查成果数据为基础,以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为载体,对接融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草等20个部门34个业务系统2.9亿余条监测数据,构建自然灾害风险“一张图”,形成一体化、全覆盖、全灾种监测网络。
普查结果显示,对成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洪涝。为此,成都市开展了极端暴雨洪涝巨灾情景构建工作。“这项工作可以模拟出如果遭遇极端暴雨该如何应对,从而发现还有哪些薄弱环节有待加强,哪些应对工作可以提前做,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多个行业数据,可模拟出动态受灾过程,在一张图上可以看到交通、医院、学校等受灾情况,灾害过程关键时间窗口、洪涝巨灾情景后果及淹没区域受灾情况。该负责人说:“根据模拟结果,我们可以有侧重地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力量等,避免出现防范不到位、救援不力的情况。”
四川是森林草原资源大省,也是防控森林草原火灾的重点地区。在开展林草火灾风险普查中,该省调查样地9423个,采集数据620余万条,制作风险评估和区划防治地图1900余张,形成省、市、县三级评估报告205套,摸清了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区域抗灾能力,为精准防控森林草原火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国试点县(市)之一。“我们始终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将普查试点成果及时整理共享、运用到全市综合治理、隐患排查等工作中。”康定市应急管理局总工程师李正康向记者介绍,康定市以康定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为数据基础,结合防灾减灾重点区域的三维倾斜摄影成果,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进行三维综合展示,形成的三维电子沙盘可以精准展示全市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情况。
目前,四川省正在有序推进评估与区划工作。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积极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用好来之不易的数据成果,将普查成果转化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