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灾宣传培训学到的知识,达州市达川区赵固镇兴隆村村支书赵华龙在雨中巡查时发现山体路面出现裂缝,预判可能发生滑坡,成功组织受威胁的10户32人紧急撤离。
由于平时受过地灾防治知识的相关培训,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村民李道元在巡查山顶蓄水池和引水渠时,发现蓄水池渗水点附近山体出现裂缝和下沉,他马上警觉起来,立即将情况上报,并向坡脚的4户居民预警。僰王山镇立即组织受威胁的4户11人转移避让。2小时后,灾害发生了,山体剧烈滑动并顺沟而下,但由于避险及时,无人员伤亡。
一起起成功避险案例的出现不是偶然,背后是全省各级重视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四川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着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有效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各类风险挑战,灾害治理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
各级防灾减灾机制更加完善
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地貌结构,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预警监测快一步,就意味着人民安全保障多一分。
“经综合分析,12月份我省凉山西北部及南部(局部)、甘孜东南部(局部)、阿坝东部(局部)等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较高,主要致灾因子为森林草原火灾……”这是四川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报告》,截至目前,已经累计编制了报告60余期,每一期报告结合季节特点、气候特征,对主要致灾因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供地方参考。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以助力应急处置高效开展,能有效降低灾害损失,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3月,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导全省突发事件的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对处置、恢复重建等工作。
泸县6.0级地震,从地震发生后1分钟,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立即调度泸州、泸县和周边地区,迅速了解受灾情况,到应急管理厅启动二级应急响应,从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灾情统计,各项步骤按照应急预案有序开展。据统计,从应急响应启动到终止,仅用了102.5小时,应急处置的高效快速得益于完备的应急预案。
一年来,四川全省上下通过学习教育提高了思想认识,通过改革创新理顺了体制机制,通过落实责任提高了防控水平,通过加大投入改善了基础设施,通过实战演练增强了救援能力,全省森林火灾多发频发、扑火伤亡事故屡现的被动局面得到明显改变,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实战水平明显提升。
今年汛期,高温天气和降雨天气交织叠加,气候条件复杂,多地出现不同程度汛情。
“蓝色预警预报请成都市要采取防汛措施”“成都收到!我们将密切关注预警的情况。”入汛以来,像这样的暴雨蓝色预警防汛工作视频调度会,几乎每天都会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进行。入汛以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强化值守调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加密调度提醒,做到上下联动、反应灵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为全面掌握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于2020年至2022年在全国开展。
“去年8月17日,成都市金堂县遭遇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二大洪峰,今年这一组数据被录入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数据库’”金堂县作为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重点试点县之一,率先在全国启动普查工作,并探索出了“一张蓝图、一班人马、一条流程、一套标准、一查到底”的“五个一”普查工作模式。
从今年9月举行的四川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专题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等全部组建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随着普查调查工作的不断推进,普查队伍力量得到全面加强,充分借力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优势,凝聚合力解决普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基层力量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锻炼了灾害信息员“五员合一”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夯实一线灾情管理工作基础。数据调查质量得到源头控制,相关调查人员必须经实名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做到普查质量清楚可控。科技信息手段得到有效利用,在试点地区采用无人机航拍手段采集房屋建筑信息,提高了普查效率和准确度。
防灾减灾关系国计民生,如何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各地借助科学技术,为防灾减灾插上信息化翅膀。
“父老乡亲们请注意,据县气象局紧急预报,大到暴雨即将来临,请各隐患点受威胁的群众及时按应急预案转移……”绵阳市北川通泉镇云坪村党支部书记周显友,收到北川气象局发布的暴雨黄色预警后,他立即通过“云广播”app开始喊话提醒。远在50公里外的云坪村,“云广播”同步播放出周显友的喊话声音,并通过高分贝喇叭,传播到云坪村全境。
“以前气象部门发布预警信息后,村干部往往要逐一给隐患点附近的村民打电话或者上门通知,现在通过系统喊一嗓子就传达到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通泉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5月2日,泸州市遭遇突如其来的“5·2”风雹灾害。泸州市应急指挥中心收到市气象信息后,经过会商研判,锁定泸县云锦镇等19个涉灾涉险乡镇,先后点对点精准向该区域干部群众发出4轮共计3万余条预警信息,为应对灾害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这场遭遇战中,泸州预警比极端天气的到来早8小时发出,500名群众在风雹到来前早8小时紧急转移安置,成功实现“零伤亡”,正是得益于“智慧应急”统领下的监测预警、精准研判和高效指挥。
“监测即报系统等预警手段在防汛、地灾等领域还有拓展空间。”省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将加强应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科技支撑保障,推动高分卫星、北斗导航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
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持续加强
“砺兵”实战演练、减灾文化走基层文艺演出、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馆馆巴士也开进内江、自贡、宜宾,让减灾文化走进百姓群体……今年10月13日是第32个国际减灾日,2021年“10.13”国际减灾日暨四川省第五届减灾兴川文化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泸州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举行。
为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四川紧紧围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的时间点,积极开展“减灾兴川”文化月活动,全省各地陆续推出丰富多样的防灾减灾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普及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提高人民群众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提升公众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全省上下累计开展线下集中宣传613场次,依托三大运营商发送公益短信8561.1万余条,营造了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文化月期间,为了将防灾减灾意识更广泛的浸入百姓思想,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灾害风险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为迎接第32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结合“第五届减灾兴川文化月”活动,四川创新科普宣传模式,在全省21市州推行“四川同屏”,利用21市(州)城市人流集中地大屏播放应急科普主题宣传片,采用特定时间段反复多次循环进行视频科普宣传。
创新宣传方式,深化宣传活动,切实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全省以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为契机,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听了专业人员讲解示范,心肺复苏还真是个技术活,在紧急情况下对于挽救生命很重要”“我以为提起灭火器对着火直接喷就是啦,原来要对准火焰根部才正确”“绳索打结看起来简单,要打结实还是有很多技巧的”……12月9日,一场防灾减灾科普“五进”宣教活动在南充市的仪陇县德园广场举行,来自周边的居民群众跟赶集似的,纷纷聚集到广场,积极主动参与到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咨询以及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绳索打结、灭火器灭火等实操演练中来。
在自贡,一场别开生面的防灾减灾“五进”宣传活动在宜宾市图书馆前拉开帷幕。活动中,消防队员现场讲解灭火器使用常识,家庭用电安全排查、有烟雾传播、地震逃生等防灾减灾小游戏吸引不少围观群众参加。
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强化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让防灾减灾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四川面对严峻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抗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