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科普园地>药品 |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常见使用误区 | |||
分享到: | |||
发布日期:2024-04-24 | |||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等差异,将其分为5代。与青霉素类相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少等优点,其耐受性较好,易于给药,因此较常用。但为了合理规范的使用,需避免掉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当做“万能药”。 在现实生活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人一遇到感冒、发烧或咳嗽等情况,便会立刻想到服用此类药物,此情此景你是否似曾相识? -“感冒发烧了怎么办?”-“吃头孢啊!” -“呕吐腹泻怎么办?”-“吃头孢啊!” -“牙疼怎么办?”-“吃头孢啊!” 但实际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并非消炎药,而是一种抗细菌感染药物。虽然可以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症状,但是是通过杀灭细菌来实现的,因此只针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 误区二:见效就停药,无效就换药。 一些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仅使用一两次或者一天,症状稍微缓解,就擅自停药。有的患者使用一两次效果不明显就觉得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无效而自行更换其它抗菌药物。 根据药物特性,抗菌药物进入体内帮助人体清除致病菌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同样感染症状的好转较药物的起效是滞后的。大多数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一般为7-14天,短时间服药擅自停药一方面容易导致病情的反复,另一方面细菌容易产生耐药。不擅自换药,不推荐自行购买抗菌药物,也不推荐自行服用往次服用剩下的或者家人的抗菌药物。必须严格遵医嘱,按疗程服药。 误区三:生了病都想尽快痊愈,认为打吊针肯定比吃药好得快,故主动要求医生开注射剂。 这是不可取的。虽然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吸收度可能小于输液,但对于轻中度感染患者,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按规定的用法用量疗效已经足够,也更加简单、方便、经济和安全。同时注射剂相对于口服剂型可能引发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如静脉炎、严重药物过敏,输注过快还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等。一般情况下,在不适宜口服用药时,再考虑注射剂,如严重感染、无口服剂型、口服不耐受等。 误区四:认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级别越高效果越好。 每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都有自己的抗菌谱及优缺点,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比第二、三代强,但有一定肾毒性。而第三代对革兰氏阴性菌活性较强,对于肠道、泌尿道、腹腔感染治疗效果较好,且肾毒性较小,但对普通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大部分并不比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更好。因此不能盲目认为级别越高,疗效就越好。 误区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一定要做皮试。 国家最新规定,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需要常规做皮试,仅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需要皮试,一是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二是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品种。因此若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过敏史应提前告知医生。 参考资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 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