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类
同意公开
川体函〔2022〕18号
李仕斌代表:
附件:您好,感谢您对我省农村文化体育工作的关心!您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经费保障的建议》(第427号)的建议已收悉。省体育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文化和旅游厅对您的建议多次组织学习研究。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国家先后制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先后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政策法规。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为我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方向,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运营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党中央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增强乡村善治能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省体育局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省级投入,持续推进村级健身场地设施健身,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设了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46706个,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全覆盖。通过广泛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丰富了乡村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同时,自2016年以来,我省已累计投入贫困村文化室建设省级补助资金5亿元、文化惠民扶贫系列活动专项资金4.4亿元,建成达标贫困村文化室11501个,创建“文化扶贫示范村”924个,开展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3万余场次,成功举办了四川省农民艺术节、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省乡村艺术节、巴蜀合唱节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各地积极探索“一馆一团一车”“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市民艺术学校”“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儿童文化之家”“农民演艺网”“农民读书月”等创新举措,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农家,使基层群众零距离享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下一阶段,我省农村文化体育工作将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引领,通过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推动各级加大投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统筹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
围绕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省体育局将通过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省级投入,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各地加大投入,建好群众身边举步可及的健身场地设施。一是争取中央资金补助建设一批。近两年以来,省体育局已争取中央补助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项目资金共计9780万元。按照每个项目补助20万元,建设形成一个不低于7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项目的标准,目前已补助全省实施了489个乡镇(街道)多功能运动场项目,项目建设任务将于2022年底前完成。下一步,省体育局将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持续推进乡镇(街道)多功能运动场项目建设。二是加大省级资金投入建设一批。近年来,根据省级体育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省体育局会同财政厅按照体育公园、健身步道100万元/个,乡镇健身中心、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50万元/个的标准,制定了全民健身设施项目支持政策,各地可结合实际,按照要求逐级申报。下一步,省体育局将持续加大投入,扩大项目支持范围,不断推进农村地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三是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省体育局将研究制定《四川省“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市(州)、县(市、区)、中心镇和一般镇“四级”体育公园建设体系。鼓励各地结合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相关工作,聚焦片区划分后中心镇及一般镇常住人口情况、存量资源等因素,规划建设中心镇和一般镇体育公园。以及指导各地充分利用“金角银边”等边角地带建设符合群众需求的“口袋体育公园”,或是将乡镇及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植入绿色元素,推进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公园化”。对符合相关标准的体育公园,省体育局将会同财政部门根据财力状况,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实施情况,研究制定对应标准的支持政策,补助各地推进体育公园建设。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省级财政配套拨付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鼓励面向群众错时延时开放,提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统筹推进县域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片区资源聚集中心镇示范引领、一般乡镇达标服务、被调整乡镇服务不减,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开展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到2025年,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级标准。
三、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文化和旅游厅将以乡村为单位,开展“村晚云联播”“跟着村晚去旅游”“村晚好物市集”“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体育比赛等活动,展示乡村振兴新气象、文旅融合新风貌。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脱贫地区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剧团配备流动文化车、图书车、舞台车等流动文化设施。每年争取中央补助资金5000余万元,广泛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群众广场舞等活动,组织省市县三级文艺院团、乌兰牧骑等基层文艺队伍开展惠民演出。省体育局聚焦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体质,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推进《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深入实施,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开展。指导各地常态化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比赛,以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广场舞5项省级示范赛事活动为引领,推动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联动办赛,让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下沉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把体育赛事送到群众身边、办到田间地头,不断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四、创作乡村题材文艺作品
鼓励省直文艺院团在农村基层设立创作基地,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实践活动,组织艺术家深入开展采风创作。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要求,创作一批倡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歌曲、舞蹈等文艺作品,并组织开展好传唱活动,促进移风易俗,增强内生动力,展现乡村振兴成效,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五、保护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和民族工艺
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资源普查,建立健全文物“四有”档案和传统村落“一村一档”。依托民族传统手工艺重点企业、协会、传统手工作坊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支持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利用非遗传习所和文化阵地,加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和技师,深度研制开发藏族唐卡、彝族漆器、羌绣等文创产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
六、打造村史纪念馆和乡村特色博物馆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更是乡村振兴的魂脉与基因。按照“宜拆则拆、宜保则保”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乡村人文历史价值和能够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特色农村民居、古建筑、乡村文化设施等进行保护利用,培育和打造一批乡村史纪念馆和乡村特色博物馆。
七、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至2名的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调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保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有专人管理。按照市(州)本级不少于10人、县(市、区)本级不少于5人、乡镇(街道)不少于2人、村(社区)不少于1人的最低标准,组建一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文旅志愿服务队伍。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农村文化体育工作的关心!
四川省体育局
2022年4月21日
(联系人:刘仁秋;联系电话:028-8702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