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专题报道 > 六化引领激活力 灌区蝶变展新颜 > 灌区征文活动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长葫灌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时间:2024年03月26日 16:13

四川省长葫灌区运管中心 罗宁

大型灌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还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重要水利设施,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我国农业命脉,也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支撑。

回顾我国灌区发展历程,从1949年至今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为主的灌区快速发展期第二个阶段是体制改革制约下的徘徊期第三个阶段是以节水挖潜促灌溉发展时期,灌区经三个阶段发展,灌溉用水总量不断增加,灌溉面积稳步增长,有效支撑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为破解我国水利行业指明了方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兴修水利、防治水害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水网体系,切实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坚持水利高质量发展是灌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今,四川省灌区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也迎来了百年难得的机遇期。进入新时代,就要适应满足新要求,灌区高质量发展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务,同时,又要保障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既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又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

长葫灌区是顺应着威远县、自贡市两地社会经济发展对综合用水要求的日益提高逐渐形成的,长沙坝水库、葫芦口水库分别兴建于1968年、1972年,团结干渠、联合干渠分别兴建于1969年、1972年,城市供水管建于1984年。灌区幅区面积550km2,地跨内江市威远县和自贡市大安区。设计灌溉面积32.45万亩,灌溉供水范围包括威远县11个镇和自贡市大安区5个镇;生活及工业供水范围包括威远县城区,自贡市自流井区、贡井区及大安区城区。

近年来,四川省水利厅党组提出了新时期实现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的“3226”总体工作思路,长葫中心始终坚持以“3226”工作思路为引领坚持以“六化”建设为路径,坚持以现代化灌区建设为基础,聚焦问题、转变作风,全力推进长葫灌区高质量发展加快谋划推进新时代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全面开启长葫灌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紧盯“一年打基础、两年强推进,三年上台阶,五年大突破”目标任务,加速推进灌区“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半军事化”建设,成效显著

打通“一体化”脉络,加速推进灌区机制调整。

长葫中心以“省牵头、属地配合”为原则,围绕水资源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水生态保护、运管模式、机制调整等方面开展“一体化”建设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坚持水资源统一调度,充分发挥长葫中心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长葫灌区水资源调度与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管理界限,强化水资源配置和保护“一体化”。按照合理、高效、节约原则科学利用水资源。二是加强工程建设与管理。坚持系统思维,抓好统一规划,加快长葫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水利工程建设大质量、大安全管理体系,按照项目计划逐步补齐骨干灌排工程短板,提升管理水平与效能,保障灌区粮食安全。三是狠抓水生态保护。充分利用河湖长制工作平台,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落实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葫芦口水库五星级、长沙坝水库四星级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上台阶,确保了河湖健康。四是加速水调中心筹备。根据2023年10月30日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郭亨孝来内江调研指示精神,以“一体化”为核心、“省牵头、市参与,一体化、增质效”为原则,遵循水资源线性配置规律,着眼长远、顺势而为,借鉴电网、气网经验做法,深入践行“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模式,加速筹备川南骨干水网运管中心。

通过“一体化”管理体制调整,长葫灌区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的集中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供水服务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障。

聚焦“三生”供水目标与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加速灌区信息化建设。

长葫灌区是修建于70、80年代的灌区,灌区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为加快实现现代化灌区,长葫中心以“十四五”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为契机,加速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立体感知体系。构筑水旱灾害防御感知网,达到了水雨情准确预警、预报,为防汛科学调度提供有力研判支撑。二是建立自动控制体系。完善10余套闸门控制系统,实现了闸门现地远程控制。三是强化灌区智慧应用。构建长葫灌区水网一张图、数字孪生灌区可视化应用,逐步完善了量测水、配水调度、综合巡检、工程运行管理、灌区移动应用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灌区的管理能力。四是完善灌区应用基础支撑。统一支撑中心、数字孪生底座、物联网系统建设以及数据集成、系统集成、表示集成实施。五是补齐灌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会商中心部分的LED显示系统、音频扩声系统以及涉及机房及服务器部分的服务器及存储设备、网络交换设备、机房基础设备、国产化配套通用软件、机房UPS电源系统。

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引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实现了对水雨情的准确预警预报,对灌区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调度,对灌区枢纽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和远程控制,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了长葫灌区“三生”供水服务质量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加快推进灌区标准化创建,深入践行灌区规范化管理。

(一)实行标准化管理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评价工作的通知(办农水﹝2022﹞331号)中要求,长葫中心积极开展标准化灌区创建工作,于2023年5月29日,以945分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省级标准化管理灌区评审,成功创建为省级标准化管理灌区。

(二)推行规范化管理。以“六化”建设为引领,全力推进灌区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四川省省管大型灌区管理单位重大事项报批报告办法》,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财务管理等事项进行报告报批,并建立台账;加强对外协调沟通,修订完善了《长葫灌区春灌协调机制》,制定《长葫水利工程防洪联席会议制度》《长葫灌区量测水工作管理办法》等各项联系机制;扎实推进内控制度建设,结合灌区工作实际,修订完善各项内控制度并汇编成册,进一步的强化了灌区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从目标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持续改进八个方面,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管控各环节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安全管理系统化、岗位操作行为规范化、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并持续推动改进,并通过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评审。

积极探索管养新模式,助推灌区企业化管理。

1.开展供用水市场调研活动。深入用水一线走访供水服务对象,进行用水户满意度调查,掌握供水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研讨改进措施,形成了供水市场调研报告,指导供水服务质量改进

2.开展水权水价改革试点工作。配合水利厅水权水价改革领导小组做好初始水权确权和对威远河的水权水价改革试点工作,科学分配灌区市县及行业用水。

3.坚持践行“管养分离”模式。积极践行灌区“管养分离”模式,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深化干部队作风转变,打造长葫灌区“水利铁军”。

一是以干部队伍作风整顿工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干部队伍问题检视。同时,对照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6个方面查找梳理问题,对具体问题、具体事和顽疾诟病,就事论事、逐一解剖,发现一个、整顿一个、规范一个。二是统一形象展示,制作统一服饰,规范工程标识。三是制定、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干部队伍业务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打造一支“敢想敢干敢成、善想善干善成”长葫水利铁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灌区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作为一名灌区的工作人员,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力有效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的步伐,奋力谱写长葫灌区高质量发展后半篇文章。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 (非汛期) 028-86935267
  •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