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索 引 号 : 008282882/2022-00604
  • 公文种类:
  • 发布机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成文日期:2022-10-19
  • 发布日期:2022-10-21
  • 文  号:川办发〔2022〕69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废止日期: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2022〕69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大力实施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助推健康四川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1.5%。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赛事体系更加完善。青少年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全面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基本建成。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现代化赛事体系。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二、主要举措

(三)坚持为民服务,着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各市(州)本级至少建有1个公共体育场、1个公共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公共游泳馆、1个体育公园。各县(市、区)建有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各村(社区)至少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到2025年,全省统筹建设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2200个以上,其中体育公园73个。推动全省2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

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开展。构建五级联动、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省级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农民工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市(州)定期举办本级综合性运动会,每年开展5种以上符合当地实际的体育赛事活动。县(市、区)每年开展3种以上赛事活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2次以上赛事活动。村(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赛事活动。推进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联动开展。到2025年,全省培育10个以上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持续完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推进县级体育总会或体育联合会全覆盖,引领体育协会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服务,推动社区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各类体育组织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促进重点项目和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以下简称“三大球”)群众性赛事活动。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冰雪季”等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广适合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参与的赛事活动。传承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开展科学健身“云指导”“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19名,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人数达到100万名。推进体卫融合,实施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行动。常态化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广、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

(四)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创新竞技体育发展体系。坚持开门办体育、全社会办体育,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激励政策,建立竞技体育公共投入效益评估体系。建立市(州)政府、高校、社会、市场、个人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竞技体育运行机制,推进省运动队办队模式地方化、院校化、社会化、企业化。

科学构建项目布局体系。按照“强基础、固优势、突热点、调弱项”思路,坚持夏季和冬季项目协调发展,精准对接奥运会、全运会项目设置情况,强化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巩固提升体操、跳水、自行车等优势项目,加快振兴“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热点项目,推动重点体育项目在全省科学化、均衡化布局。

健全训练备战体系。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育模式。加强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扎实推进“换芯计划”、“选星计划”、数字化训练、反兴奋剂、综合服务保障等备战工作,力争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上取得突破性成绩。建设“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建设国家青训中心,布局海外培训基地。

建立特色化竞赛体系。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竞赛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引进专业赛事团队,打造国际顶级赛事品牌,积极申办大型国际性赛事,支持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体育赛事模式,构建“一市多品、一县一品”格局,推动专业竞赛、群众竞赛、青训竞赛和学校竞赛深度融合。

完善职业体育发展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职业体育,提升职业联赛规范参赛办赛水平,培育国内领先的职业联赛市场。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机制,建立职业俱乐部奖补机制,培育1至2个“金牌俱乐部”。支持四川体育俱乐部有限公司加快发展,鼓励市(州)组建体育俱乐部公司。

全力振兴“三大球”。完善“三大球”训练、竞赛体系。持续办好省级“三大球”城市联赛,探索将城市联赛积分计入省运会成绩,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三大球”城市联赛。加快推进国家级俱乐部和国家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市(州)重点发展项目,推动各市(州)积极规范开展各级各类联赛。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振兴“三大球”。

大力发展冰雪运动。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建设标准化、大众化、便利化冰雪运动场地,高质量发展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单双板滑雪、冬季两项、速度轮滑等重点项目,加大跨界跨项选拔人才力度,提升冰雪项目竞技水平。发挥我省冰雪资源优势,积极举办冰雪赛事活动,努力打造南方冰雪运动强省。

(五)坚持夯实基础,持续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配齐配强学校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1小时体育锻炼。改革创新省运会竞赛模式,推进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打造“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品牌赛事,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落实促进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构建“家校政社”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促进青少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研究制定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准入标准。支持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组织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可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实施新人计划。全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育培养体系。创新推动各级体校办学改革,做强省级体校,做优市(州)级体校,做实县(市、区)级业余体校。推进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幼儿体育基地园和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六)坚持激发活力,创新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

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形成“一核一轴四带五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成都“主核”作用,打造体育产业核心增长极;构建成渝体育产业发展主轴,壮大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突出打造冰雪、武术、山地、水上四大运动产业带,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推动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地区挖掘自身优势,打造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形成“一地一品”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着力做强体育服务业。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打造示范项目和品牌赛事。积极推广“金针菇旱雪”,丰富群众身边冰雪场地设施,大力普及冰雪运动。支持竞赛表演业发展,推动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提升服务质量。

补齐体育制造业短板。建立完善体育制造业领域“小升规”企业重点培育库,加大孵化培育力度。扶持骨干型体育制造企业跨阶成长,培育自主品牌。支持体育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布局一批省级体育制造产业园区。支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到2030年,全省体育制造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大力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持续举办“全域天府”系列赛,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消费季活动。完善体育市场监管机制,建设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坚持依法治彩,深化责任彩票建设和风险防控,推动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培育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持成都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1900亿元。

(七)坚持传承创新,不断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动中华体育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不断丰富“爱祖国、雄川体、闯新路、争第一”的四川体育精神时代内涵,为建设体育强省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深入提炼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开发多元化体育文化产品。建立健全体育荣誉体系,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体育明星,组织开展体育公益活动,传递体育正能量。

厚植体育赛事文化。注重会徽、会歌、吉祥物等赛事文化内涵养成,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赛事开闭幕式、颁奖仪式,规范仪式内容表达。创新设计参赛代表队队旗、队徽、队服,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推广特色体育文化。挖掘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以峨眉武术为代表的四川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加快建设体育博物馆,开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支持各地按规定举办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加强体育文化交流,推动四川传统体育项目参与国际交流。

(八)坚持人才强体,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优秀人才。

加强优秀人才培养。坚持立足全省,打破系统界限,培养选拔优秀体育管理人才。坚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引进运动训练、科教医疗、竞赛组织、产业发展等方面优秀人才。

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健全学习培训机制,提高体育人才队伍综合素养、专业水平。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引导高校加强体育学科建设,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创办本科层次体育职业教育。做实全省体育教育联盟,建立体育智库。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深化体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类院校、机构建立完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有关人员奖励政策。妥善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落实退役运动员到学校担任体育教练员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到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就业,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九)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体育治理能力。

深入推进依法治体。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监督,完善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体育行风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体育赛事环境。落实地方体育执法责任制,支持地方依法委托综合执法机构开展体育行政执法。积极开展体育法治宣传教育。

深化体育改革发展。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体育赛事活动、运动技能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重点领域监管制度体系,细化体育市场监管举措,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加快体育数字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体育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支持智慧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运动场景建设。打造体育赛事、运动训练、科教医疗、产业运营等数字化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安全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做好体育领域风险研判和防范,提高风险预警、预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常态化加强体育场馆、体育赛事活动、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等安全监管,确保体育领域安全稳定。

三、保障措施

(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健全体育强省建设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各地要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把体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务实举措,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十一)创新政策支持。各地要落实《四川省公共文化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统筹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加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省建设。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的政策措施,依法依规落实好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制定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

(十二)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体育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先进典型和工作成效,对在体育强省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扬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体育强省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0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图片解读:
  • 文字解读:
  • 视频解读:
  • 动漫解读:
  • 访谈解读:
  • 新闻发布会:
  • 部门发文:
  • 市州发文:
  • 相关文件:
  • 地方发文: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

  • 2022年10月21日 10时57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2022〕69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大力实施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助推健康四川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1.5%。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赛事体系更加完善。青少年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全面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基本建成。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现代化赛事体系。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二、主要举措

    (三)坚持为民服务,着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各市(州)本级至少建有1个公共体育场、1个公共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公共游泳馆、1个体育公园。各县(市、区)建有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各村(社区)至少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到2025年,全省统筹建设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2200个以上,其中体育公园73个。推动全省2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

    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开展。构建五级联动、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省级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农民工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市(州)定期举办本级综合性运动会,每年开展5种以上符合当地实际的体育赛事活动。县(市、区)每年开展3种以上赛事活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2次以上赛事活动。村(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赛事活动。推进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联动开展。到2025年,全省培育10个以上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持续完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推进县级体育总会或体育联合会全覆盖,引领体育协会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服务,推动社区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各类体育组织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促进重点项目和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以下简称“三大球”)群众性赛事活动。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冰雪季”等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广适合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参与的赛事活动。传承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开展科学健身“云指导”“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19名,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人数达到100万名。推进体卫融合,实施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行动。常态化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广、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

    (四)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创新竞技体育发展体系。坚持开门办体育、全社会办体育,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激励政策,建立竞技体育公共投入效益评估体系。建立市(州)政府、高校、社会、市场、个人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竞技体育运行机制,推进省运动队办队模式地方化、院校化、社会化、企业化。

    科学构建项目布局体系。按照“强基础、固优势、突热点、调弱项”思路,坚持夏季和冬季项目协调发展,精准对接奥运会、全运会项目设置情况,强化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巩固提升体操、跳水、自行车等优势项目,加快振兴“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热点项目,推动重点体育项目在全省科学化、均衡化布局。

    健全训练备战体系。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育模式。加强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扎实推进“换芯计划”、“选星计划”、数字化训练、反兴奋剂、综合服务保障等备战工作,力争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上取得突破性成绩。建设“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建设国家青训中心,布局海外培训基地。

    建立特色化竞赛体系。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竞赛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引进专业赛事团队,打造国际顶级赛事品牌,积极申办大型国际性赛事,支持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体育赛事模式,构建“一市多品、一县一品”格局,推动专业竞赛、群众竞赛、青训竞赛和学校竞赛深度融合。

    完善职业体育发展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职业体育,提升职业联赛规范参赛办赛水平,培育国内领先的职业联赛市场。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机制,建立职业俱乐部奖补机制,培育1至2个“金牌俱乐部”。支持四川体育俱乐部有限公司加快发展,鼓励市(州)组建体育俱乐部公司。

    全力振兴“三大球”。完善“三大球”训练、竞赛体系。持续办好省级“三大球”城市联赛,探索将城市联赛积分计入省运会成绩,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三大球”城市联赛。加快推进国家级俱乐部和国家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市(州)重点发展项目,推动各市(州)积极规范开展各级各类联赛。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振兴“三大球”。

    大力发展冰雪运动。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建设标准化、大众化、便利化冰雪运动场地,高质量发展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单双板滑雪、冬季两项、速度轮滑等重点项目,加大跨界跨项选拔人才力度,提升冰雪项目竞技水平。发挥我省冰雪资源优势,积极举办冰雪赛事活动,努力打造南方冰雪运动强省。

    (五)坚持夯实基础,持续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配齐配强学校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1小时体育锻炼。改革创新省运会竞赛模式,推进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打造“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品牌赛事,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落实促进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构建“家校政社”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促进青少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研究制定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准入标准。支持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组织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可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实施新人计划。全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育培养体系。创新推动各级体校办学改革,做强省级体校,做优市(州)级体校,做实县(市、区)级业余体校。推进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幼儿体育基地园和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六)坚持激发活力,创新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

    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形成“一核一轴四带五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成都“主核”作用,打造体育产业核心增长极;构建成渝体育产业发展主轴,壮大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突出打造冰雪、武术、山地、水上四大运动产业带,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推动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地区挖掘自身优势,打造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形成“一地一品”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着力做强体育服务业。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打造示范项目和品牌赛事。积极推广“金针菇旱雪”,丰富群众身边冰雪场地设施,大力普及冰雪运动。支持竞赛表演业发展,推动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提升服务质量。

    补齐体育制造业短板。建立完善体育制造业领域“小升规”企业重点培育库,加大孵化培育力度。扶持骨干型体育制造企业跨阶成长,培育自主品牌。支持体育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布局一批省级体育制造产业园区。支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到2030年,全省体育制造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大力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持续举办“全域天府”系列赛,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消费季活动。完善体育市场监管机制,建设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坚持依法治彩,深化责任彩票建设和风险防控,推动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培育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持成都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1900亿元。

    (七)坚持传承创新,不断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动中华体育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不断丰富“爱祖国、雄川体、闯新路、争第一”的四川体育精神时代内涵,为建设体育强省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深入提炼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开发多元化体育文化产品。建立健全体育荣誉体系,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体育明星,组织开展体育公益活动,传递体育正能量。

    厚植体育赛事文化。注重会徽、会歌、吉祥物等赛事文化内涵养成,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赛事开闭幕式、颁奖仪式,规范仪式内容表达。创新设计参赛代表队队旗、队徽、队服,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推广特色体育文化。挖掘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以峨眉武术为代表的四川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加快建设体育博物馆,开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支持各地按规定举办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加强体育文化交流,推动四川传统体育项目参与国际交流。

    (八)坚持人才强体,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优秀人才。

    加强优秀人才培养。坚持立足全省,打破系统界限,培养选拔优秀体育管理人才。坚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引进运动训练、科教医疗、竞赛组织、产业发展等方面优秀人才。

    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健全学习培训机制,提高体育人才队伍综合素养、专业水平。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引导高校加强体育学科建设,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创办本科层次体育职业教育。做实全省体育教育联盟,建立体育智库。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深化体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类院校、机构建立完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有关人员奖励政策。妥善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落实退役运动员到学校担任体育教练员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到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就业,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九)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体育治理能力。

    深入推进依法治体。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监督,完善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体育行风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体育赛事环境。落实地方体育执法责任制,支持地方依法委托综合执法机构开展体育行政执法。积极开展体育法治宣传教育。

    深化体育改革发展。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体育赛事活动、运动技能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重点领域监管制度体系,细化体育市场监管举措,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加快体育数字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体育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支持智慧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运动场景建设。打造体育赛事、运动训练、科教医疗、产业运营等数字化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安全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做好体育领域风险研判和防范,提高风险预警、预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常态化加强体育场馆、体育赛事活动、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等安全监管,确保体育领域安全稳定。

    三、保障措施

    (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健全体育强省建设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各地要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把体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务实举措,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十一)创新政策支持。各地要落实《四川省公共文化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统筹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加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省建设。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的政策措施,依法依规落实好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制定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

    (十二)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体育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先进典型和工作成效,对在体育强省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扬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体育强省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0月19日

  • 图片解读
  • 文字解读
  • 视频解读
  • 访谈解读
  • 部门发文
  • 相关文件
  • 地方发文
  •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