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为“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为“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支持家庭养老的日间照护、短期托养、康复护理、助餐助浴、智慧监护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尽力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政府工作报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今年的9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墨最多。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到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从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到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到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覆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其中,事关千家万户的“一老一小”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对象。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是民生保障的重点,要完善全方位覆盖“一老一小”的服务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服务供给不断增加,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守护“朝夕美好”。
编制公共服务地图
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
当前,我省人口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加剧、少子化趋势明显,同时人口流动频繁,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一老一小”服务短板也逐渐凸显。
在省政协委员、达州市妇联主席赵本权看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适应人口变化形势、服务支撑人口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以人口和需求变化为导向,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能够有效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实现精准有效的服务供给。”
省人大代表、凉山州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进认为,省政府审时度势,以需求变化为导向,聚焦“一老一小”的服务需求,将公共服务供给从“以地定人”向“以人定量”“以需定供”转变。“针对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儿童的托育、教育和健康需求,根据人口分布和需求强度进行精准布局,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
如何精准把握人口变化趋势?省人大代表、德阳市政协副主席吴泳建议,根据人口新常态和需求新变化编制公共服务地图,把“15分钟服务圈”搬上电子地图,“既根据区域人口需求合理规划、适配服务供给,又能使群众一键获取便捷、透明的服务信息,实现群众有所需、社区有服务、规划有保障。”
省政协委员、广元市教育局局长何开莉建议,建立学龄人口变化应对机制,教育、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学龄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学龄人口变化,精准预测教育资源需求,适时调整教育资源配置规划。
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协同发力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老一小”是民生工程、系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协同发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
在省人大代表、资阳市雁江区宝莲街道拱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宋艳看来,优质高效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从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和全家庭视角来思考谋划。“各级政府要积极整合部门、社会资源力量,立足本地实际,统筹布局养老托育、卫生健康、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老人小孩最紧迫最现实的服务需求。”
张进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特别是在养老和托育领域,提供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服务。例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政府“搭好台”,让市场主体“唱好戏”。省政协委员、南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晓艳建议,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设立政府专项投资基金池,探索“国资入股+社会资本+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入场,加快培育一批银发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育幼服务。”省政协委员、泸州市龙马潭区政府副区长陆曹蓉谈到,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吸引更多专业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针对报告提出实施新时代“天府银龄行动”,她建议,建立各行业各领域银龄人才库,组织成立银龄专家技术服务协会,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家庭需求为中心构建协同服务体系。”在赵本权看来,从家庭的视角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老一小”自身的意愿和服务需求,更要考虑整个家庭长期的发展需求,从而精准提供服务和保障资源供给。
打破壁垒激活闲置资源
促进公共服务融合共享
社区是提供养老托育服务的重要依托。宋艳谈到,要深入探索社区一站式服务新模式,把“顾老”和“看小”统筹起来,高质量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站点,开辟专门空间打造老幼复合型服务区,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托育服务圈”。
“打破壁垒激活闲置资源,支持幼儿园向托育服务拓展转型”,这是省政协委员、绵阳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王海滨的观点。他认为,低出生率导致部分地方学前资源供给过剩,而幼儿园的软硬件资源与托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有一定的共通性,可开展“老幼共托”模式试点。
王海滨建议,在对幼儿园现有设施进行安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托育和养老的需求,优化设施布局,实现功能转换。“如调整教室、活动区、休息区等布局,增加婴儿床、轮椅通道等必要设施,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确保符合托育和养老标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省政协委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看来,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是其中关键一环。“应充分发挥综合医院优势,重点攻克生殖难题,积极协助更多有生育愿望的家庭圆梦。”
“加强对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推动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好中心。”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张福鑫提出,聚焦“一老一小”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模式。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打造线上线下的智慧医、康、养服务平台,实现“老有所医”;建立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服务供给体系,扩增普惠托育服务,实现“幼有所育”。
借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也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张进建议,探索“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推动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记者 江芸涵 魏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