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沿途下蛋”要造好中试平台这个“窝”

  • 2025年01月22日 09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政府工作报告

    省两会现场,“中试”一词的热度持续攀升,被代表委员频频提及。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沿途下蛋”并不简单。中试,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过程。中试研发平台是以高校、院所或企业科研平台为依托,为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中间试验的科研开发实体。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

    中试平台怎么建设,如何用好?

    怎么建设?

    放眼全国,当前较为成熟的中试平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去年四川成立省级中试研发公司,组建首批11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当前四川在中试平台和中试研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顶层管理制度待完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等共性问题。

    加快推动中试平台建设,省政协委员、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认为,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整体规划。譬如,从全省及各市(州)的产业特色和需求出发,制定和建立全省中试基地建设清单,指导出台省市两级中试基地认定的指标体系,避免同质化建设和重复投入。

    就建设主体来说,省政协委员、朗基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斌说,要鼓励多元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比如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等方式联合共建,同时广泛吸纳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等参与建设投资。

    “地方层面的精准支持和机制创新尤为重要。”省人大代表、中科乐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云说,此前,她所在的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钙基热化学储能材料中试制备线,需要大量投入,急需点对点的地方支持,“中试平台建好后也能起到反哺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这方面,成都高新区有探索,提出按照使用中试平台费用的20%,以科技创新券形式给予中试项目每年最高50万元的补贴。在代表委员看来,各地要学习引入科技创新券相关机制,指导企业获取相关科技平台服务,申领科技创新券,用好国家和省级补贴。

    代表委员还强调,要发挥好中试平台链接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器”作用。

    去年,省政协委员,省商会副会长、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章所在企业成功申请建设的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平台,为全省该领域数一数二的中试平台。陈启章认为,关键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结合前沿技术和研发方向,探索“链式”布局,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联合建设全链条一体化中试平台。

    如何用好?

    中试平台建好后,如何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当前,大部分企业自建的中试平台开放程度不够,急需完全开放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多位代表委员指出,四川要着力提高中试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开放共享的模式。

    “要对开放资源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平台加大奖励或补助支持力度。”陈启章说,这样一来,企业也有动力和意愿面向更大范围开放,更好地发挥平台效用。

    中试平台既是一个放大的实验室,也是缩小版的工厂。代表委员提到,目前四川的中试环节仍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技术经理人和工程师、工匠。

    “通过贯穿研发、中试、产业化全流程的形式,培养技术经理人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更好地解决中试人才稀缺的问题。”李军说。

    代表委员指出,聚焦引培精技术、懂中试、善市场、会运营、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中试人才,四川需要制定系统化培训方案,健全人才选拔机制,打造中试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同时,组建由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工程师等构成的专家库,为孵化团队提供中试服务咨询。

    李斌建议,可以学习广东等沿海地区,设立平台开放基金,集聚更多从事中试验证的科研人员,更好地提供中试验证服务。(记者 宁宁

    责任编辑: 张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速“沿途下蛋”要造好中试平台这个“窝”

  • 2025年01月22日 09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政府工作报告

    省两会现场,“中试”一词的热度持续攀升,被代表委员频频提及。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沿途下蛋”并不简单。中试,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过程。中试研发平台是以高校、院所或企业科研平台为依托,为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中间试验的科研开发实体。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

    中试平台怎么建设,如何用好?

    怎么建设?

    放眼全国,当前较为成熟的中试平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去年四川成立省级中试研发公司,组建首批11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当前四川在中试平台和中试研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顶层管理制度待完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等共性问题。

    加快推动中试平台建设,省政协委员、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认为,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整体规划。譬如,从全省及各市(州)的产业特色和需求出发,制定和建立全省中试基地建设清单,指导出台省市两级中试基地认定的指标体系,避免同质化建设和重复投入。

    就建设主体来说,省政协委员、朗基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斌说,要鼓励多元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比如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等方式联合共建,同时广泛吸纳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等参与建设投资。

    “地方层面的精准支持和机制创新尤为重要。”省人大代表、中科乐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云说,此前,她所在的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钙基热化学储能材料中试制备线,需要大量投入,急需点对点的地方支持,“中试平台建好后也能起到反哺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这方面,成都高新区有探索,提出按照使用中试平台费用的20%,以科技创新券形式给予中试项目每年最高50万元的补贴。在代表委员看来,各地要学习引入科技创新券相关机制,指导企业获取相关科技平台服务,申领科技创新券,用好国家和省级补贴。

    代表委员还强调,要发挥好中试平台链接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器”作用。

    去年,省政协委员,省商会副会长、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章所在企业成功申请建设的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平台,为全省该领域数一数二的中试平台。陈启章认为,关键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结合前沿技术和研发方向,探索“链式”布局,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联合建设全链条一体化中试平台。

    如何用好?

    中试平台建好后,如何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当前,大部分企业自建的中试平台开放程度不够,急需完全开放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多位代表委员指出,四川要着力提高中试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开放共享的模式。

    “要对开放资源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平台加大奖励或补助支持力度。”陈启章说,这样一来,企业也有动力和意愿面向更大范围开放,更好地发挥平台效用。

    中试平台既是一个放大的实验室,也是缩小版的工厂。代表委员提到,目前四川的中试环节仍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技术经理人和工程师、工匠。

    “通过贯穿研发、中试、产业化全流程的形式,培养技术经理人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更好地解决中试人才稀缺的问题。”李军说。

    代表委员指出,聚焦引培精技术、懂中试、善市场、会运营、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中试人才,四川需要制定系统化培训方案,健全人才选拔机制,打造中试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同时,组建由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工程师等构成的专家库,为孵化团队提供中试服务咨询。

    李斌建议,可以学习广东等沿海地区,设立平台开放基金,集聚更多从事中试验证的科研人员,更好地提供中试验证服务。(记者 宁宁

    责任编辑: 张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