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四川实践
——聚焦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聚焦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1月21日下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记者 杨树 摄
1月21日举行的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雁飞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作的《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省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切实找准人大工作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省人大代表,都记忆犹新。
深化立法领域改革部署 着力优化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的法治供给
报告摘录
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审议省级地方性法规38件,通过31件,其中制定11件,修改12件,废止8件,审查批准市(州)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46件。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紧扣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和经济领域立法,制定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中试平台建设等方面制度,制定成都东部新区条例,与重庆市人大协同作出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提供法治保障。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修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助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与重庆市人大协同制定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促进减证便民和跨区域居民服务一体化便利共享。制定职业教育、精神卫生条例,推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心理健康、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细化家庭、学校、社会等保护,加强对孤儿、留守未成年人等的关爱保障。制定公共法律服务条例,川渝协同修改法律援助条例,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等,都给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省人大代表、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山对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修改印象深刻。“如何保护未成年人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话题。”他告诉记者,因为他所在的大学法学院有个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因此他所在的法学院团队也参与了这部条例的修订工作,条例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订的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四川特色,在涵盖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六大保护”内容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实际新增了特别保护。同时强化了对孤儿、留守未成年人等各类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的关爱保障,社会反响很好。
让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钟燕平印象最深的,是省人大常委会在文化领域首次开展省际协同立法——与重庆市人大协同制定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条例实施和川剧保护宣传,助力这一承载着川渝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艺术瑰宝绽放光彩。
“条例聚焦川剧保护发展热点难点,将川剧保护发展成果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让四川文化界感到非常振奋。”钟燕平说。而这一四川文化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也让她看到了加强曲艺传承发展法治保障的重要性。她说,在今年的省人代会上,她将聚焦法治保障,为四川曲艺保护、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报告显示,2025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推动地方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促进地方立法工作,制定电梯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农业机械化促进、古籍保护利用、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家庭教育促进等条例,与重庆市人大协同开展养老服务等立法。开展新型工业化促进等立法修法调研,与重庆市人大协同开展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立法修法调研……这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的立法值得期待。
聚焦中心大局依法开展监督 助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摘录
省人大常委会切实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37个、执法检查报告6个,开展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5次。
聚焦拼经济搞建设开展监督,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常态化监督,听取审议1至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等报告,跟踪监督“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开展季度经济运行分析,针对性提出审议意见和工作建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同时,围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听取审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等报告,扎实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执法检查,助力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生态。
多位来自企业的省人大代表告诉记者,报告中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省人大常委会对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注和关心。去年,省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监督,召开省级层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和全省人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会,听取审议法治政府建设和“两院”上半年重点工作等报告,促进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平等保护经营主体权益。综合运用审议报告、代表视察、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打出专项监督“组合拳”,助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还聚焦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开展监督。听取审议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报告。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开展我国宗教中国化工作情况的报告,首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执法检查,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聚焦政府预算和国有资产管理开展监督,审查批准省级预算调整方案和决算,听取审议审计有关报告,强化整改“回头看”。聚焦安全发展和平安建设开展监督,审查批准新增举借政府债务,听取审议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首次将隐性债务管理情况纳入报告范围,听取审议安全生产等情况的报告。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执法检查。经多方共同努力,电诈案件多发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省人大代表、四川瀛领禾石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曾文忠就参加了去年首次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的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这一法定监督方式,推动解决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问题,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很有必要。”
根据报告,2025年,省人大常委会将重点围绕“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开展监督。与重庆市人大围绕两省市生态环境执法司法保护开展监督,听取审议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校园安全等报告,开展河湖长制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期待省人大常委会有更大力度更强举措来开展监督工作。”代表们表示。
不断加强代表履职服务保障 更好发挥代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摘录
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充分发挥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独特优势,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两个联系”。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等工作参与,邀请12名全国人大代表、59名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4次,认真听取代表意见建议,不断夯实人大工作民意基础。专题研究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指导各地开展“直选代表述职月”活动,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代表进家入站联系群众制度安排,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到代表家站听取意见建议。
作为省人大代表,去年,广元市旺苍县三江镇三江坝社区党委书记何旭伦多次来到辖区的代表之家,倾听民声、问计于民,零距离了解群众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有选民找不到产业方向,我就跟他们共同研究、探讨,选择合适的种植养殖业发展。”何旭伦说。
紧扣“国之大者”“省之要事”,去年,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情况开展视察调研,与重庆市人大联合组织代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创新发展专题调研,把视察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招良策。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实践活动,全省21万余名人大代表坚守为民初心,收集反映意见19.7万余件,提出建议6.8万余件,依法推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民生问题近17.1万个,彰显了代表集中民情、反映民意、服务民需的责任担当。
提升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质量是省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备受代表关注。去年,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审结17件代表议案,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的1213件建议,召开代表建议交办会集中交办,对闭会期间的9件代表建议和常委会列席代表座谈会上的101条意见建议,做到即收即办、逐件反馈,一批建议意见转化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
省人大代表、宜宾市兴文县妇幼保健院院长项平告诉记者,去年她提出对“试管婴儿”在内的辅助生殖项目给予补贴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2024年11月1日,四川省将“取卵术”等13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意味着,四川省内医保参保人员做包括“试管婴儿”在内的辅助生殖项目可以报销了。“这让我非常高兴,更认识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时时刻刻提醒我为人民发声,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行业的变化、人民需求的变化及整个国家的发展。”她告诉记者,2025年,自己将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继续提高履职能力,立足本职工作,努力传递民声,为民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