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的医改如何破题?
创新诊疗模式 探索慢病签约医治

  • 2022年01月19日 09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两会点读

    今年省两会前夕,省统计局推出《2022年关注四川“两会”专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48.9%的受访者关注“医疗改革”,比例为各热点中最高。

    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回应高龄社会需求更是“难中难”。对此四川如何面对挑战和把握机遇?代表委员给出看法。

    现状

    老龄社会的医改课题须关注

    不少代表委员都认为,过去一年,四川医改成效显著,尤其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比如,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尤其是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需求。”省政协委员、广安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刁志强介绍,全省至少有10个市(州)推出普惠性健康保险产品,如成都“惠蓉保”、德阳“德e保”、广安“e惠保”等。

    代表委员也提到,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医改在回应老龄社会需求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要注重老年慢病人群诊疗的“有序”。据悉,随着1963年—1975年生育高峰期间出生人群逐渐进入60岁阶段,老龄人群慢病相关花费将成为消耗医保资金的主体,“老年慢病人群诊疗无序”成为医改一大难题。

    许多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张颖娟观察到,老年慢病患者基础人群正在变多,引发并发症的情况也日益突出。

    省人大代表、宜宾市医保局副局长邓维莲说,如今不少大医院存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人群“长期扎堆”的情况,这也和目前人口结构状况相吻合。

    部分代表委员表示,随着老龄化加剧,一部分老人长时间住在大医院,而家人又很少考虑治疗后在社区康复,易引起社会资源浪费,值得关注。

    未来

    医院不应只盯“急病重病治疗”

    老龄社会的医改如何破题?部分专家委员的观点达成共识——从创新诊疗模式入手。

    省政协委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坦言,实际诊疗中,那些想要在大的医疗机构长时间住院的老年人,多是因为家庭陪护不够、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对此,他建议,可尝试在综合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专科,并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机制建设。“我们既要建立适合老年人的诊疗模式——‘陪伴+交流+治疗’,同时又建立‘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养老’的三级服务体系,尤其社区应提高主动性,积极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张颖娟建议,可在医疗机构建立一个慢病信息化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个体化诊疗和随访,将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信息进行共享。

    邓维莲提出,各地可探索慢病签约医生服务制等,为老人提供定时定点上门服务,将基层医疗机构原来坐等病人上门的服务模式变为主动上门。同时,邓维莲还建议在多地试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医院照护诊疗不能只盯“急病、重病治疗”,要把健康管理的功能前置。“最有效的手段是早筛早诊早干预。”在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玉萍看来,国家医保支出逐年上升,公众的慢病、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并未显著降低,基层医疗机构应实现“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服务为中心”的职能转变。(记者 魏冯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老龄社会的医改如何破题?
    创新诊疗模式 探索慢病签约医治

  • 2022年01月19日 09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两会点读

    今年省两会前夕,省统计局推出《2022年关注四川“两会”专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48.9%的受访者关注“医疗改革”,比例为各热点中最高。

    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回应高龄社会需求更是“难中难”。对此四川如何面对挑战和把握机遇?代表委员给出看法。

    现状

    老龄社会的医改课题须关注

    不少代表委员都认为,过去一年,四川医改成效显著,尤其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比如,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尤其是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需求。”省政协委员、广安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刁志强介绍,全省至少有10个市(州)推出普惠性健康保险产品,如成都“惠蓉保”、德阳“德e保”、广安“e惠保”等。

    代表委员也提到,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医改在回应老龄社会需求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要注重老年慢病人群诊疗的“有序”。据悉,随着1963年—1975年生育高峰期间出生人群逐渐进入60岁阶段,老龄人群慢病相关花费将成为消耗医保资金的主体,“老年慢病人群诊疗无序”成为医改一大难题。

    许多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张颖娟观察到,老年慢病患者基础人群正在变多,引发并发症的情况也日益突出。

    省人大代表、宜宾市医保局副局长邓维莲说,如今不少大医院存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人群“长期扎堆”的情况,这也和目前人口结构状况相吻合。

    部分代表委员表示,随着老龄化加剧,一部分老人长时间住在大医院,而家人又很少考虑治疗后在社区康复,易引起社会资源浪费,值得关注。

    未来

    医院不应只盯“急病重病治疗”

    老龄社会的医改如何破题?部分专家委员的观点达成共识——从创新诊疗模式入手。

    省政协委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坦言,实际诊疗中,那些想要在大的医疗机构长时间住院的老年人,多是因为家庭陪护不够、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对此,他建议,可尝试在综合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专科,并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机制建设。“我们既要建立适合老年人的诊疗模式——‘陪伴+交流+治疗’,同时又建立‘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养老’的三级服务体系,尤其社区应提高主动性,积极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张颖娟建议,可在医疗机构建立一个慢病信息化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个体化诊疗和随访,将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信息进行共享。

    邓维莲提出,各地可探索慢病签约医生服务制等,为老人提供定时定点上门服务,将基层医疗机构原来坐等病人上门的服务模式变为主动上门。同时,邓维莲还建议在多地试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医院照护诊疗不能只盯“急病、重病治疗”,要把健康管理的功能前置。“最有效的手段是早筛早诊早干预。”在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玉萍看来,国家医保支出逐年上升,公众的慢病、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并未显著降低,基层医疗机构应实现“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服务为中心”的职能转变。(记者 魏冯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