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成都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

  • 2019年11月28日 21时28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一)实施“承诺制”试点。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突出“全”字抓覆盖。成都市各区(市)县按照“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承诺制试点工作。目前,该市22个区(市)县均已出台承诺制改革的政策文件,正在逐步推进改革实施。

    二是以园区服务为抓手,突出“优”字抓服务。针对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容易办理难”、“材料多、清单细、无头绪”等问题,成都市各区(市)县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主体责任,建立“无偿代办+服务集成”模式,园区管委会主动上门为企业办理事前审批事项,企业在项目推进实施建设全过程只进一道门。

    三是以严格范围为重点,突出“限”字抓风控。结合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制灵活,园区产业规划明确、四至边界清晰等优势,成都市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均明确要求在产业功能区内的产业项目(不包含房地产开发)中试行,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安全等不可预估性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改革试行的潜在风险更加可控。

    四是以明确事项为突破,突出“实”字抓改革。区(市)县各级政府负责本地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工作,研究确定本级备案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事项清单,确定承诺事项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标准,制定统一规范的承诺书格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五是以压缩时限为核心,突出“快”字抓提速。区(市)县全面梳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流程,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审批流程、中介服务等全过程进行流程重构,优化整合审批事项,将过去的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部分审批事项后移,关键审批材料实行承诺容缺审批。

    六是以破解难点为关键,突出“新”抓突破。印发《成都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承诺制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提出合并受理公示和拟审批公示,公示期由原来的10个工作压缩为5个,公示结束后1日内出具批复文件;并提出环保部门依据建设单位提交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企业及环评机构承诺书,公示5日后直接出具环评批复,环评文件技术复核调整到事后监管。环评审批办理时间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优化压缩为7个工作日,有效加快了项目建设和投产运行。

    七是以信用建设为载体,突出“严”字抓约束。承诺制将过去由行政部门审批把关转变为企业信用承诺,职能部门提前介入项目前期服务,指导和服务企业按照规定和标准作出承诺、开展方案设计。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签订、公示具有法律效应的承诺书,职能部门将依据法律法规在项目开工、竣工及投产各环节加强对承诺事项的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倒逼企业提升决策和管理水平,约束企业依法承诺、诚实守信、切实践诺,有效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设项目分类。

    一是项目分类情况。将工程建设项目按照类型、规模和投资方式划分为8种类型,分类制定审批流程图。第一类为一般政府投资项目;第二类为一般社会投资项目(招拍挂土地项目);第三类为一般社会投资项目(非招拍挂土地项目);第四类为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平方米,功能单一、技术要求简单的招拍挂项目);第五类为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平方米,功能单一、技术要求简单的非招拍挂项目);第六类为园区内工业、仓储及生产配套设施项目(化工园区及危险化学品项目等特殊项目除外);第七类为带方案出让土地项目;第八类为非经营性小型配套设施项目,包括符合控制性规划或专项规划要求和标准规范,且不需要办理产权、不对第三方产生影响的小型建(构)筑物和市政配套设施,如设备房、环网柜、项目内设立的休息亭、环卫休息室、停车房等。同时,统一市区两级审批流程,将项目审批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实行“一家牵头、统筹协调、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将涉及审批的52个审批事项、27个中介服务事项和4个市政公用服务事项,分审批“主线”“辅线”全部纳入流程管理。

    二是扩大企业参与。定期组织企业座谈交流,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多渠道收集企业意见建议,查找出中介服务不规范、系统功能不便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等具体问题。针对问题,结合改革要求,逐个研究改革举措,要求限时整改,确保改革举措能瞄准“堵点”,正中靶心。改革过程中,通过组建企业代表组、进行第三方测评等形式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及时反馈改革体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动态调整改革方案,确保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形成改革合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定期现场办公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每周督查改革进展,每月组织协调讲评,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级牵头部门会同34个职能部门,组成7个专项工作组和2个专业保障工作组,建立部门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工作人员三级联络机制,实行督查部门、牵头部门二级督导,形成了改革合力。

    (三)施工图第三方网上审查。

    一方面研发启用审批平台。印发实施《关于正式启用成都市数字化施工图审查平台的通知》(成建委〔2018〕369号),2018年6月25日正式启用成都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数字化审图系统。

    另一方面明确审查内容。印发实施《预防性卫生施工图设计文件合并审查的通知》(成建委〔2018〕605号),2018年11月1日起,明确取消消防、人防、卫计部门并联审查,专项审查的内容一律在数字化审图平台由第三方图机构一并审查,并在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上新增消防、人防、预防性卫生专项审查意见。

    二、推行网络理政管理模式

    (一)拓宽群众诉求渠道。

    一是加大整合力度。整合市级部门“6”“8”开头的普通咨询电话57个、成都市文明热线96110与成都市教育服务热线962669,以及12315、12319、12328等国家部委牵头的热线24个,目前实现全市83条非紧急救助类政务服务热线“一号通”。在此基础上,与市级水、气、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热线实现了“一键通”,与部分中央、省驻蓉单位、企业有关民生服务实现“一网通”,构建起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和全市公共服务单位、中央及省驻蓉公共服务机构的“3+2”诉求办理体系。

    二是开通移动客户端企业版。依托12345热线和网络理政平台,上线网络理政移动客户端企业版,围绕企业关心的政务服务、科技创新、投资融资、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建立融合企业诉求回应、企业政策宣讲、企业服务办理、企业需求挖掘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体系,优化“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形成网上网下解决企业问题的闭环。

    三是提升用户体验。12345市长公开电话不设门槛、没有12345语音导航,群众及企业网上写信也无需注册,采取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可受理城市管理、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市场监管、企业开办等方面来信来访,简单的问题5个工作日内办理回复,复杂的问题办理回复最长不超过20个工作日。

    (二)搭建三级领导理政办公平台。

    一是构建三级领导网络信箱。建成集网络信箱、短信、12345市长公开电话、网络理政APP、微博、微信等“六位一体”的全天候社会诉求“问需”载体—网络理政平台,构建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2641个领导网络信箱,统筹对外开放,推动与新闻媒体网络问政平台的“无缝对接”,以“一键直达”的方式再造受理、审核、沟通、办理、反馈、回访流程,从被问才回复到主动发现办理回复,致力打造疏导网上社情民意的最优路径。

    二是建设网络理政移动客户端领导版。打造网络理政APP领导版,建立“蓉城纤夫”和“蓉城挑夫”微信群,推动实现政府领导干部处理社会诉求扁平化、实时化、高效化。群众及企业诉求可以一键直达市、区(市)县及乡镇街道相关领导移动客户端,各级领导可以随时随地查阅群众和企业诉求并及时签批办理。市政府领导可以通过“蓉城纤夫”和“蓉城挑夫”对部门领导、区(市)县领导直接发点球。

    三是每月市长办公会专题分析通报。每月月初在市长办公会上通报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领导的批示情况,以及各级各部门对群众和企业诉求办理回复情况,并研究分析上个月群众诉求量排名前十、不满意件排名前十以及“企业诉求”专版情况,凡是群众满意率低于85%的单位给予点名通报并进行约谈。

    (三)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以领导带头做示范。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网络理政机制,对群众来电来信各级领导干部必看必批,及时掌握市民“急难愁盼”问题,主动化解、跟踪、督办、反馈。

    二是以公开提效率。对办理事项、办理过程、办理结果进行公开,诉求者可通过流水码查看诉求事项全流程处理情况,并进行满意度评价。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定期将各区(市)县、市级部门办理量、办结结果、社会评价和回访结果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以互动增进沟通。开展“网络理政•真情面对、民生直通、企业直通”等活动,着力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和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政务服务瓶颈问题,特别是对有争议事项进行第三方评价,让问题矛盾化解在基本、解决在初期。

    三、开展纳税“疏堵保畅”专项改革

    (一)建立成都税务应用支持中心和智能监控系统。

    纳税服务应用支持中心实行市县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办税服务厅数字监控和视频监控平台、推出纳税服务质效报告,形成成都税务特有的纳税服务质效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服务质效提升。

    一是设立市县纳税服务应用支持中心。

    市级中心职责:1.数据分析。发布各单位、各渠道、重点业务的办理量、排队叫号量和等候时间等,分析全市办税服务运行情况。2.疑难解决。根据全市大厅运行情况和区(市)县税务局反馈意见,协调相关处室集中精力解决纳税服务堵点难点问题。

    县级中心职责:1.需求收集。通过办税服务厅、公开电话、座谈会、特邀宣传员等多途径收集纳税人意见、归集纳税咨询热点、发现纳税服务弱点。2.效能监控。实时监控前台业务办理效率、实体大厅办税秩序,对大厅拥堵情况进行预判和分流,优化前台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3.需求反馈。对本单位可解决和改进事项,及时响应;对涉及系统修改、流程优化等需市局协助事项,及时向市局反馈。

    二是开发智能监控系统。

    1.开发视频监控平台。充分利用办税服务厅现有视频监控设备,通过技术改造、软件升级接入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全市全职能办税服务厅视频监控全覆盖,直观实时展示全市办税服务厅运行情况。

    2.开发数字监控平台。数字监控平台设置全市办税服务厅当日大厅取号量、当前排队总人数、今日平均等候时间、等候人数前5名大厅以及全市正常管户数量等模块,准确反映大厅拥挤程度、纳税人等候时间、业务办理时间等情况,数据化精准分析全市办税服务厅运行情况。

    三是发布纳税服务质效报告。

    成都市税务局深化运用支持中心收集整理的税收数据,推出《纳税服务质效报告》,全面展示全市税务系统纳税服务质效管理情况。选取办税便利度、办税等候值、办税效率值、办税响应度、办税均衡度、窗口压力值等六个重点指标,通过本月数值、得分、排名展示纳税服务重点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标杆值设置,综合计算的方法形成纳税服务质效得分,科学、清晰、客观地反映纳税服务质效现状。报告引入榜单化正向激励机制,以“1+6”模式按月发布纳税服务质效榜,即:一个“全市服务质效综合指数榜”,综合展示各区(市)县税务局服务整体水平排名;“办税便利度”“办税等候值”等六个指标分类展示各个重点服务环节排名。


    (二)建设成都税务智能导税系统。

    智能导税系统依托于省局电子税务局建设,包含智能查询、现场办税指引、导税地图、预约办税和远程取号四大模块,面向区域内纳税人提供4大类23项服务,包括供政策文件、办税流程、办税表单、实名采集、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申报情况、违规违章、税务管理人员、排号信息等相关涉税信息、办税资料的查询下载和业务办理引导等。

    一是智能查询和通用导税。

    1.纳税人涉税信息查询。实现纳税人企业信息、票种核定、信用等级、申报信息、违章信息等纳税人涉税信息的一键查询;对违章信息提供处置指引,引导纳税人及时处理违法违章行为。

    2.一般税务信息查询。查询企业的基本信息,如:企业名称、税号、注册地址等通用信息、专管员及专管员办公楼层指引、联系方式等。

    3.智能查询。对接国家税务总局12366智能咨询平台,为纳税人提供通用性办税查询,政策文件、涉税事项办理的模糊性查询,对纳税人具体业务提供办理指引查询。

    二是智能导税地图。

    全域、全景、全息三个方面建设智能导税地图,覆盖全市范围办税服务厅和社保及非税征收点,立足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统筹,整体推进资源状态动态感知、资源信息共享互通,在地图中提供办税服务厅征管服务数据全息展示,如:办税服务厅排队数、纳税人等候数、平均等候时间、平均办理时间等;利用热传感探头,根据大厅人员分布情况,生成热感图展示大厅窗口和不同资源的人员聚集情况,直观的为纳税人提供资源使用情况展示。

    三是现场办税指引。

    提供税务大楼办公室及办税服务厅等税务机关场所详细位置、功能设置、人员分布等信息导视和查询。在办税指南的基础上提供本地化办税服务指引,实现本地税务机关涉税业务的全周期导税指引。

    四是预约办税和远程取号。

    提供纳税人预约办税功能,实现网上预约、现场取号排队自动优先的全线上预约办税服务;提供远程取号,实现与现场排队同步排队进行,排队信息分段提示。


    (三)成都税务“清单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机制

    “清单化”重点解决做什么问题,是指面向纳税人服务事项清单化,使不同渠道不同类别事项清晰明了,推动服务事项公开透明,进一步强化纳税人监督和税务部门责任。“标准化”重点解决怎么做问题,是指面向纳税人办理过程标准化,端对各类清单中的每一个事项,制定全流程标准,发布统一的外部版办税指南和内部版操作指南,以“一个标准”消除地区差异,以科学流程实现少跑路甚至不跑路。“规范化”重点解决税务部门规范做问题,是指面向税务人内部管理规范化,以制度强管理、提效率、优服务,展现环境优美、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精神饱满的良好形象。

    一是服务事项清单化。坚持需求导向,以纳税人视角,通过简洁直观的方式提供事前、事中、事后服务事项清单。内容涵盖信息获取、信息提供等信息服务清单,办税服务厅受理、全程网上办理、自助办理等服务渠道清单,最多跑一次、同城通办、套餐服务、优惠事项等便捷服务清单,信用承诺、容缺受理等信用服务清单,信用激励、信用惩戒、信用修复等信用管理清单。

    二是办理过程标准化。坚持问题导向,以统一标准为出发点,端对各类清单中的每一个事项,进一步精简表单资料、优化办理流程。针对纳税人和税务人的不同关注点,梳理面向对外版和对内版两个办税指南。对外版直接回答纳税人“办什么、带什么资料、哪些渠道办、什么时间办完”等问题,力求简洁;对内版侧重于解决基层税务人员“如何标准办、谁来提供业务支撑”等困惑,力求实效。

    三是内部管理规范化。坚持目标导向,以全面规范纳税服务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服务措施为目标,为“清单化”和“标准化”的执行落实提供制度保障。内容包括窗口管理、人员管理、后台管理等5类现场管理规范,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便捷服务等13个服务制度,业务执行、业务变更、业务监督等8个管理机制。




    四、推行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

    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是指双方系争的法律关系、要件事实以及证据大致相同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针对当事人知识产权能力、诉讼能力薄弱,审判资源配置不科学两大痛点,探索形成“两表指导、审助分流、集中审理、判决简化、集约管理、标准操作”六大特点的快审机制。目前快审机制在市场主体售假侵害商标权纠纷、KTV经营者放映盗版歌曲侵害作品放映权纠纷等商标、著作权类案中全面推广。

    一是“两表指导”披露案件审理思路,完成初步诉讼指导。“诉讼要素表”以分解要件事实的方式披露案件审理思路,在案件开庭审理前交由原、被告填写,完成案件事实梳理;“应诉释明表”旨在向双方释明案件裁判的法律依据,披露常见的没有法律依据的主张、抗辩、质证方式,提升双方诉讼行为的有效性。

    二是以“审助分流”在庭前程序中完成调解分流和诉讼预热。合议庭委派法官助理主持庭前会议,组织双方先予调解,若调解不成则召开庭前会议;庭前会议中核验“诉讼要素表”的填写内容,针对当事人的疑问详细答疑、释明,最终确认诉辩主张、无争议事实及争议焦点。

    三是以“集中审理”实现庭审优质化。在“诉讼要素表”及庭前会议的基础上,庭审仅针对争议点对多个案件集中合并审理,减少当事人无效发言,提升庭审效率及针对性。

    四是以“简化裁判文书”与详细的宣判说理相结合,实现当庭宣判。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当庭宣判,并适用与该类型案件相配套的“简化裁判文书模板”制作文书,大大缩短文书制作时间,实现当庭送达判决。“简化裁判文书”按照诉讼要素的顺序逐一说理,增强文书的稳定性和可理解性,保障了案件审理优质高效、快审快结。

    五是以“集约管理”快速推进审理流程。快审机制由首席法官助理统筹整个审判团队的事务性工作:由首席法官助理向团队内所有书记员统一分配事务性工作,实现精细化分工配合,专人定岗、责任到人;法官助理完成案件资料的形式审查、事务性工作检查、诉讼释明、指导等庭前准备工作后,向法官汇报,法官可以在开庭审理前才介入案件。改革后的案件管理方式,使法官更能够专精于案件的适法裁判,实现审判组织管理能力的现代化革新。

    六是以“标准操作”确保案件质量。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编撰了《快审机制工作规范》和《法官助理工作手册》。《工作规范》对快审机制的适用范围、审判流程、法官与法官助理的职责、分工、配合方式等方面进行明确,并制定了多类类型化案件各项配套文书模板及其使用说明;《法官助理工作手册》详细说明了各类程序事务的处理方法、技巧和操作标准,使新晋的法官助理也能按图索骥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快审机制的工作要求,并按照统一标准汇报工作和检查事务性工作。

    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流程图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

  • 2019年11月28日 21时28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一)实施“承诺制”试点。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突出“全”字抓覆盖。成都市各区(市)县按照“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承诺制试点工作。目前,该市22个区(市)县均已出台承诺制改革的政策文件,正在逐步推进改革实施。

    二是以园区服务为抓手,突出“优”字抓服务。针对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容易办理难”、“材料多、清单细、无头绪”等问题,成都市各区(市)县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主体责任,建立“无偿代办+服务集成”模式,园区管委会主动上门为企业办理事前审批事项,企业在项目推进实施建设全过程只进一道门。

    三是以严格范围为重点,突出“限”字抓风控。结合园区管委会管理机制灵活,园区产业规划明确、四至边界清晰等优势,成都市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均明确要求在产业功能区内的产业项目(不包含房地产开发)中试行,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安全等不可预估性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改革试行的潜在风险更加可控。

    四是以明确事项为突破,突出“实”字抓改革。区(市)县各级政府负责本地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工作,研究确定本级备案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事项清单,确定承诺事项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标准,制定统一规范的承诺书格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五是以压缩时限为核心,突出“快”字抓提速。区(市)县全面梳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流程,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审批流程、中介服务等全过程进行流程重构,优化整合审批事项,将过去的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部分审批事项后移,关键审批材料实行承诺容缺审批。

    六是以破解难点为关键,突出“新”抓突破。印发《成都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承诺制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提出合并受理公示和拟审批公示,公示期由原来的10个工作压缩为5个,公示结束后1日内出具批复文件;并提出环保部门依据建设单位提交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企业及环评机构承诺书,公示5日后直接出具环评批复,环评文件技术复核调整到事后监管。环评审批办理时间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优化压缩为7个工作日,有效加快了项目建设和投产运行。

    七是以信用建设为载体,突出“严”字抓约束。承诺制将过去由行政部门审批把关转变为企业信用承诺,职能部门提前介入项目前期服务,指导和服务企业按照规定和标准作出承诺、开展方案设计。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签订、公示具有法律效应的承诺书,职能部门将依据法律法规在项目开工、竣工及投产各环节加强对承诺事项的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倒逼企业提升决策和管理水平,约束企业依法承诺、诚实守信、切实践诺,有效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设项目分类。

    一是项目分类情况。将工程建设项目按照类型、规模和投资方式划分为8种类型,分类制定审批流程图。第一类为一般政府投资项目;第二类为一般社会投资项目(招拍挂土地项目);第三类为一般社会投资项目(非招拍挂土地项目);第四类为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平方米,功能单一、技术要求简单的招拍挂项目);第五类为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平方米,功能单一、技术要求简单的非招拍挂项目);第六类为园区内工业、仓储及生产配套设施项目(化工园区及危险化学品项目等特殊项目除外);第七类为带方案出让土地项目;第八类为非经营性小型配套设施项目,包括符合控制性规划或专项规划要求和标准规范,且不需要办理产权、不对第三方产生影响的小型建(构)筑物和市政配套设施,如设备房、环网柜、项目内设立的休息亭、环卫休息室、停车房等。同时,统一市区两级审批流程,将项目审批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实行“一家牵头、统筹协调、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将涉及审批的52个审批事项、27个中介服务事项和4个市政公用服务事项,分审批“主线”“辅线”全部纳入流程管理。

    二是扩大企业参与。定期组织企业座谈交流,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多渠道收集企业意见建议,查找出中介服务不规范、系统功能不便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等具体问题。针对问题,结合改革要求,逐个研究改革举措,要求限时整改,确保改革举措能瞄准“堵点”,正中靶心。改革过程中,通过组建企业代表组、进行第三方测评等形式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及时反馈改革体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动态调整改革方案,确保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形成改革合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定期现场办公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每周督查改革进展,每月组织协调讲评,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级牵头部门会同34个职能部门,组成7个专项工作组和2个专业保障工作组,建立部门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工作人员三级联络机制,实行督查部门、牵头部门二级督导,形成了改革合力。

    (三)施工图第三方网上审查。

    一方面研发启用审批平台。印发实施《关于正式启用成都市数字化施工图审查平台的通知》(成建委〔2018〕369号),2018年6月25日正式启用成都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数字化审图系统。

    另一方面明确审查内容。印发实施《预防性卫生施工图设计文件合并审查的通知》(成建委〔2018〕605号),2018年11月1日起,明确取消消防、人防、卫计部门并联审查,专项审查的内容一律在数字化审图平台由第三方图机构一并审查,并在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上新增消防、人防、预防性卫生专项审查意见。

    二、推行网络理政管理模式

    (一)拓宽群众诉求渠道。

    一是加大整合力度。整合市级部门“6”“8”开头的普通咨询电话57个、成都市文明热线96110与成都市教育服务热线962669,以及12315、12319、12328等国家部委牵头的热线24个,目前实现全市83条非紧急救助类政务服务热线“一号通”。在此基础上,与市级水、气、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热线实现了“一键通”,与部分中央、省驻蓉单位、企业有关民生服务实现“一网通”,构建起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和全市公共服务单位、中央及省驻蓉公共服务机构的“3+2”诉求办理体系。

    二是开通移动客户端企业版。依托12345热线和网络理政平台,上线网络理政移动客户端企业版,围绕企业关心的政务服务、科技创新、投资融资、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建立融合企业诉求回应、企业政策宣讲、企业服务办理、企业需求挖掘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体系,优化“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形成网上网下解决企业问题的闭环。

    三是提升用户体验。12345市长公开电话不设门槛、没有12345语音导航,群众及企业网上写信也无需注册,采取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可受理城市管理、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市场监管、企业开办等方面来信来访,简单的问题5个工作日内办理回复,复杂的问题办理回复最长不超过20个工作日。

    (二)搭建三级领导理政办公平台。

    一是构建三级领导网络信箱。建成集网络信箱、短信、12345市长公开电话、网络理政APP、微博、微信等“六位一体”的全天候社会诉求“问需”载体—网络理政平台,构建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2641个领导网络信箱,统筹对外开放,推动与新闻媒体网络问政平台的“无缝对接”,以“一键直达”的方式再造受理、审核、沟通、办理、反馈、回访流程,从被问才回复到主动发现办理回复,致力打造疏导网上社情民意的最优路径。

    二是建设网络理政移动客户端领导版。打造网络理政APP领导版,建立“蓉城纤夫”和“蓉城挑夫”微信群,推动实现政府领导干部处理社会诉求扁平化、实时化、高效化。群众及企业诉求可以一键直达市、区(市)县及乡镇街道相关领导移动客户端,各级领导可以随时随地查阅群众和企业诉求并及时签批办理。市政府领导可以通过“蓉城纤夫”和“蓉城挑夫”对部门领导、区(市)县领导直接发点球。

    三是每月市长办公会专题分析通报。每月月初在市长办公会上通报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领导的批示情况,以及各级各部门对群众和企业诉求办理回复情况,并研究分析上个月群众诉求量排名前十、不满意件排名前十以及“企业诉求”专版情况,凡是群众满意率低于85%的单位给予点名通报并进行约谈。

    (三)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以领导带头做示范。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网络理政机制,对群众来电来信各级领导干部必看必批,及时掌握市民“急难愁盼”问题,主动化解、跟踪、督办、反馈。

    二是以公开提效率。对办理事项、办理过程、办理结果进行公开,诉求者可通过流水码查看诉求事项全流程处理情况,并进行满意度评价。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定期将各区(市)县、市级部门办理量、办结结果、社会评价和回访结果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以互动增进沟通。开展“网络理政•真情面对、民生直通、企业直通”等活动,着力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和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政务服务瓶颈问题,特别是对有争议事项进行第三方评价,让问题矛盾化解在基本、解决在初期。

    三、开展纳税“疏堵保畅”专项改革

    (一)建立成都税务应用支持中心和智能监控系统。

    纳税服务应用支持中心实行市县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办税服务厅数字监控和视频监控平台、推出纳税服务质效报告,形成成都税务特有的纳税服务质效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服务质效提升。

    一是设立市县纳税服务应用支持中心。

    市级中心职责:1.数据分析。发布各单位、各渠道、重点业务的办理量、排队叫号量和等候时间等,分析全市办税服务运行情况。2.疑难解决。根据全市大厅运行情况和区(市)县税务局反馈意见,协调相关处室集中精力解决纳税服务堵点难点问题。

    县级中心职责:1.需求收集。通过办税服务厅、公开电话、座谈会、特邀宣传员等多途径收集纳税人意见、归集纳税咨询热点、发现纳税服务弱点。2.效能监控。实时监控前台业务办理效率、实体大厅办税秩序,对大厅拥堵情况进行预判和分流,优化前台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3.需求反馈。对本单位可解决和改进事项,及时响应;对涉及系统修改、流程优化等需市局协助事项,及时向市局反馈。

    二是开发智能监控系统。

    1.开发视频监控平台。充分利用办税服务厅现有视频监控设备,通过技术改造、软件升级接入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全市全职能办税服务厅视频监控全覆盖,直观实时展示全市办税服务厅运行情况。

    2.开发数字监控平台。数字监控平台设置全市办税服务厅当日大厅取号量、当前排队总人数、今日平均等候时间、等候人数前5名大厅以及全市正常管户数量等模块,准确反映大厅拥挤程度、纳税人等候时间、业务办理时间等情况,数据化精准分析全市办税服务厅运行情况。

    三是发布纳税服务质效报告。

    成都市税务局深化运用支持中心收集整理的税收数据,推出《纳税服务质效报告》,全面展示全市税务系统纳税服务质效管理情况。选取办税便利度、办税等候值、办税效率值、办税响应度、办税均衡度、窗口压力值等六个重点指标,通过本月数值、得分、排名展示纳税服务重点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标杆值设置,综合计算的方法形成纳税服务质效得分,科学、清晰、客观地反映纳税服务质效现状。报告引入榜单化正向激励机制,以“1+6”模式按月发布纳税服务质效榜,即:一个“全市服务质效综合指数榜”,综合展示各区(市)县税务局服务整体水平排名;“办税便利度”“办税等候值”等六个指标分类展示各个重点服务环节排名。


    (二)建设成都税务智能导税系统。

    智能导税系统依托于省局电子税务局建设,包含智能查询、现场办税指引、导税地图、预约办税和远程取号四大模块,面向区域内纳税人提供4大类23项服务,包括供政策文件、办税流程、办税表单、实名采集、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申报情况、违规违章、税务管理人员、排号信息等相关涉税信息、办税资料的查询下载和业务办理引导等。

    一是智能查询和通用导税。

    1.纳税人涉税信息查询。实现纳税人企业信息、票种核定、信用等级、申报信息、违章信息等纳税人涉税信息的一键查询;对违章信息提供处置指引,引导纳税人及时处理违法违章行为。

    2.一般税务信息查询。查询企业的基本信息,如:企业名称、税号、注册地址等通用信息、专管员及专管员办公楼层指引、联系方式等。

    3.智能查询。对接国家税务总局12366智能咨询平台,为纳税人提供通用性办税查询,政策文件、涉税事项办理的模糊性查询,对纳税人具体业务提供办理指引查询。

    二是智能导税地图。

    全域、全景、全息三个方面建设智能导税地图,覆盖全市范围办税服务厅和社保及非税征收点,立足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统筹,整体推进资源状态动态感知、资源信息共享互通,在地图中提供办税服务厅征管服务数据全息展示,如:办税服务厅排队数、纳税人等候数、平均等候时间、平均办理时间等;利用热传感探头,根据大厅人员分布情况,生成热感图展示大厅窗口和不同资源的人员聚集情况,直观的为纳税人提供资源使用情况展示。

    三是现场办税指引。

    提供税务大楼办公室及办税服务厅等税务机关场所详细位置、功能设置、人员分布等信息导视和查询。在办税指南的基础上提供本地化办税服务指引,实现本地税务机关涉税业务的全周期导税指引。

    四是预约办税和远程取号。

    提供纳税人预约办税功能,实现网上预约、现场取号排队自动优先的全线上预约办税服务;提供远程取号,实现与现场排队同步排队进行,排队信息分段提示。


    (三)成都税务“清单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机制

    “清单化”重点解决做什么问题,是指面向纳税人服务事项清单化,使不同渠道不同类别事项清晰明了,推动服务事项公开透明,进一步强化纳税人监督和税务部门责任。“标准化”重点解决怎么做问题,是指面向纳税人办理过程标准化,端对各类清单中的每一个事项,制定全流程标准,发布统一的外部版办税指南和内部版操作指南,以“一个标准”消除地区差异,以科学流程实现少跑路甚至不跑路。“规范化”重点解决税务部门规范做问题,是指面向税务人内部管理规范化,以制度强管理、提效率、优服务,展现环境优美、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精神饱满的良好形象。

    一是服务事项清单化。坚持需求导向,以纳税人视角,通过简洁直观的方式提供事前、事中、事后服务事项清单。内容涵盖信息获取、信息提供等信息服务清单,办税服务厅受理、全程网上办理、自助办理等服务渠道清单,最多跑一次、同城通办、套餐服务、优惠事项等便捷服务清单,信用承诺、容缺受理等信用服务清单,信用激励、信用惩戒、信用修复等信用管理清单。

    二是办理过程标准化。坚持问题导向,以统一标准为出发点,端对各类清单中的每一个事项,进一步精简表单资料、优化办理流程。针对纳税人和税务人的不同关注点,梳理面向对外版和对内版两个办税指南。对外版直接回答纳税人“办什么、带什么资料、哪些渠道办、什么时间办完”等问题,力求简洁;对内版侧重于解决基层税务人员“如何标准办、谁来提供业务支撑”等困惑,力求实效。

    三是内部管理规范化。坚持目标导向,以全面规范纳税服务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服务措施为目标,为“清单化”和“标准化”的执行落实提供制度保障。内容包括窗口管理、人员管理、后台管理等5类现场管理规范,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便捷服务等13个服务制度,业务执行、业务变更、业务监督等8个管理机制。




    四、推行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

    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是指双方系争的法律关系、要件事实以及证据大致相同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针对当事人知识产权能力、诉讼能力薄弱,审判资源配置不科学两大痛点,探索形成“两表指导、审助分流、集中审理、判决简化、集约管理、标准操作”六大特点的快审机制。目前快审机制在市场主体售假侵害商标权纠纷、KTV经营者放映盗版歌曲侵害作品放映权纠纷等商标、著作权类案中全面推广。

    一是“两表指导”披露案件审理思路,完成初步诉讼指导。“诉讼要素表”以分解要件事实的方式披露案件审理思路,在案件开庭审理前交由原、被告填写,完成案件事实梳理;“应诉释明表”旨在向双方释明案件裁判的法律依据,披露常见的没有法律依据的主张、抗辩、质证方式,提升双方诉讼行为的有效性。

    二是以“审助分流”在庭前程序中完成调解分流和诉讼预热。合议庭委派法官助理主持庭前会议,组织双方先予调解,若调解不成则召开庭前会议;庭前会议中核验“诉讼要素表”的填写内容,针对当事人的疑问详细答疑、释明,最终确认诉辩主张、无争议事实及争议焦点。

    三是以“集中审理”实现庭审优质化。在“诉讼要素表”及庭前会议的基础上,庭审仅针对争议点对多个案件集中合并审理,减少当事人无效发言,提升庭审效率及针对性。

    四是以“简化裁判文书”与详细的宣判说理相结合,实现当庭宣判。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当庭宣判,并适用与该类型案件相配套的“简化裁判文书模板”制作文书,大大缩短文书制作时间,实现当庭送达判决。“简化裁判文书”按照诉讼要素的顺序逐一说理,增强文书的稳定性和可理解性,保障了案件审理优质高效、快审快结。

    五是以“集约管理”快速推进审理流程。快审机制由首席法官助理统筹整个审判团队的事务性工作:由首席法官助理向团队内所有书记员统一分配事务性工作,实现精细化分工配合,专人定岗、责任到人;法官助理完成案件资料的形式审查、事务性工作检查、诉讼释明、指导等庭前准备工作后,向法官汇报,法官可以在开庭审理前才介入案件。改革后的案件管理方式,使法官更能够专精于案件的适法裁判,实现审判组织管理能力的现代化革新。

    六是以“标准操作”确保案件质量。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编撰了《快审机制工作规范》和《法官助理工作手册》。《工作规范》对快审机制的适用范围、审判流程、法官与法官助理的职责、分工、配合方式等方面进行明确,并制定了多类类型化案件各项配套文书模板及其使用说明;《法官助理工作手册》详细说明了各类程序事务的处理方法、技巧和操作标准,使新晋的法官助理也能按图索骥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快审机制的工作要求,并按照统一标准汇报工作和检查事务性工作。

    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流程图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