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kaiyun.com网页版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浏览 kaiyun1234 kaiyun.vip
 
 
 
 
kaiyun.com网页版 | kaiyun.com | kaiyun.co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政务服务 | kaiyun(中国)体育 | kaiyun.app
kaiyun.com网页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习
构建我省新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2020-07-27

一、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7岁。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改变等带来的健康威胁,传统上以疾病为中心、大型医院为主导的健康体系,已不适用于老龄化、慢性病为主体的全民健康现状。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之际,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各个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健康领域管理的高效性、干预的便捷性和数据的可及性,成为远程医疗、健康数据共享等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口,为医疗服务模式和体系的重构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省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地区间的医疗健康水平也存在巨大差距。随着健康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原有医学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四川人民日益增长、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为解决四川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探索与健康中国(四川)相适应的新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将健康与多种因素结合成有机整体,以现代科技手段串联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构建新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二、新型健康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构建新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是通过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链”,串联健康管理与促进、临床医学、慢病管理、健康养老各个环节,并且不断完善持续升级。

该体系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区块链、新能源等新型技术为支撑,使网络空间、物理空间与生物空间紧密结合,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注重健康与生活方式、心理行为、社会环境等紧密联系的整体观念,强调医防结合、中西医结合、医体结合、医养结合、医产结合(“五个结合”),需要政府主导、机构实施、社会配合、人人参与。

(一)健康管理与促进

建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个人从受精卵开始的健康、疾病直至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数据。建立以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整合全省健康公共数据、环境与社会数据,建立共建共享安全开放的数据应用制度、标准及规范。数据来源不局限于常规临床医疗数据,也涵盖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饮食体育、社会环境等健康相关因素数据,以及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表型组学等多源多组学数据。

从预防控制疾病转变为健康促进。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关口前移,加强医防结合。二是强化科学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理念。促进医学与饮食、体育、生活方式、环境融合,达到躯体与心理、环境、微生态平衡的健康状态。三是探索精准防控的创新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收集个体和群体多组学和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环境数据,将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预测干预医学”防止疾病发生、阻断疾病发展。

从生命源头护佑人民健康。重视婚检、孕检等生命初始期的健康筛查,强化生殖医学、优生优育和妇幼医学的发展。推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综合施策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推广预约住院分娩,改善群众就诊体验。针对出生缺陷、儿童重大疾病、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等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因素,探索出特色的防治结合方案。加强不孕不育、阳痿、早泄等生殖健康服务的规范管理,提升诊疗服务水平。

(二)临床医学

合理规划医院布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常见、多发、慢性病逐渐转移到基层进行治疗,医院更关注疑难危重疾病诊治、手术介入、应急救援等。因此,要根据区域人口聚集情况、资源数量,突破现有医疗资源配置的限制,实现合理规划医院布局及床位规模。一是调整手术介入资源的配置,解决传统资源配置不足导致病人长久等待的问题。二是促进医用级可穿戴设备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规范建设。三是搭建医疗物联网平台和数据集成运算平台,提升大数据、AI在医疗诊断、治疗决策支持的使用,以科技手段将医疗服务模式由“病人等资源”转变为“资源等病人”。

推进医学教育交叉重构。改变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主要培养疾病诊断、治疗等医学人才的现状,重构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理工医结合人才。探索由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医务社工、病例数据员、高年资护士提供健康慢病管理服务等新形式。

强调医学研究整体规划、交叉融合。构建医疗机构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的制度体系,开展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临床+交叉研究”的前沿基础、应用理论及临床研究。进一步推动医学生物材料、医学影像、检验检测、新型医用设备、纳米机器人的发展。

(三)慢病管理

慢病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全生命周期大数据的集成带来对疾病分类的再细分,开展个性化分类治疗,延缓或阻断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数据、AI支持下的新型健康与临床疾病管理服务平台,重构医疗服务体系,赋能基层。突破现有医疗服务政策,开展网上处方、自动配药,将医疗服务的空间从医院转移到家庭,充分提高健康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病人的满意度。

(四)健康养老

持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与养老体系。在常规养老的基础管理上,针对个体的健康情况、躯体衰老特点及个性化需求综合管理。将智能家居与健康养老相结合,推进养老、康复、护理、医疗一体化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三、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制定方案,统筹推进

将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纳入我省“十四五”规划,并制定《四川省新型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任务、主要措施等。开展社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试点,构建大型医院垂直对接社区的“健康医疗服务链”。

(二)加大投入,完善系统保障

一是设立省级体系建设专项,科学配置增量资源、盘活和优化存量资源,重点支持先导支撑产业。

二是鼓励融创投、社会保险等行业进入健康领域,形成健康资源多元化的保障机制。

三是完善土地、税收等相关配套支撑政策。

(三)设立试验区,先行先试,总结完善推广

开展试点,由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提供者、产业化服务商等健康服务机构之间重塑合作机制,使数据平台与实体健康医疗服务链、供应链、价值链相结合,形成“健康医疗服务链”。

(四)加强领导,协调解决体系建设中的困难问题

成立由省领导牵头,卫生健康、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人力资源、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疾控、医保、教育、科技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建立协商机制,定期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支持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高校调整人才培养专业,补充全科医生、儿科、老年健康服务、家庭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促进等短缺专业,探索新型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考核标准。

二是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与医疗服务人员组建团队,协同参与构建健康服务体系。

(六)分类实施,构建“健康服务链”

一是以医疗机构为主导,将医疗知识及临床数据汇聚到“健康服务大数据”中,弱化不同级别间的能力差异,探索全新的共同服务模式,推动资源在区域内流动共享。

二是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提供者参与“医+X”的创新实践,将数据转化为智能智慧,以支持医疗服务及监管,并为数据安全和认证提供保护。

三是加强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联动,企业和市场要以科技支撑推动产业供给,增加健康产品供给,深化产业跨界融合、改造升级,将健康产业链拓展到新领域,形成新业态。

四是基层医疗机构要进一步理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和范围,积极参与“健康医疗服务链”的构建及利用,并且通过智能匹配加快慢病、老年康复人群的管理和双向转诊效率。

五是家庭、社区(村)、单位作为相对固定的社会单元,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向内部成员普及科学的健康理念和方法,注重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心理、环境等的调适,推广可穿戴设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内部人员参与“健康医疗服务链”构建的配合度和依从性。

(七)加大宣传,营造家庭配合、人人参与的氛围

一是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在科技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有效利用健康知识、合理选择健康服务。

二是营造以健康为中心、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覆盖到网络空间、物理空间与生物空间。处理好各个生命阶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孕产期和婴幼儿时期结合家庭指导,成长发育期结合学校教育,工作期间结合单位管理,无业及老年期结合社区和家庭宣传。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