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学政策安排,下面汇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治水兴水决策部署的有关情况。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治水兴水重要论述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多次就治水兴水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阐述了治水兴水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可以从战略定位、治水方针、治水思路、发展理念、价值取向、战略布局等六方面来深刻理解。在战略定位上,强调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必须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充分认识水利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准确把握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全力保障国家水安全。在治水方针上,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这是全面审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科学把握治水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切实把这一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到水利工作实践中去。在治水思路上,明确提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强调治水要牢固树立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统筹自然生态各个要素,用系统论的方法看问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水灾害频发等问题。在发展理念上,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价值取向上,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求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不断拓展民生水利内涵,使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发展布局上,强调通盘考虑水利工程建设,把握好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要求从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的高度,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质量、有序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
二、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揽水利改革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并把水利放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时代治水方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治水实践,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新要求,准确把握水利工作发展方向,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动水利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第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水利与群众生活生产密不可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今后3年,必须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以解决群众饮水安全为重点统筹推进贫困地区水利建设,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全力加强防汛抗旱减灾维护社会稳定,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着力构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
第二,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位。水利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支撑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补齐防灾减灾短板作为关键环节、把发挥骨干工程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统筹推进防洪体系、供水体系、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循环通畅、调控自如的现代水网,增强重要城市和经济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基础支撑。
第三,大力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切实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推动国家节水行动,要求牢固树立在水资源利用上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快推进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全面建设节水型国家。必须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约束,全面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全面推进节水增产、节水增效、节水降耗、节水减排,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节水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第四,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水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自觉贯彻水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不动摇,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利用水的资源禀赋,发挥水利的兴利除害功能,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家园,推动人水和谐发展。
第五,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水利基础。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水是民生之本、农业之基、乡村之魂,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水问题,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水利基础,推动建设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有保证、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的生态宜居乡村,推动农村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开启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新征程
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一直把治水作为治蜀兴川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的《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推进水利大提升行动,构建节约高效、承载有力的水安全体系”。这一重大部署,为做好新时期四川水利工作提出了根本要求,在更高层面开启了四川水利改革发展新征程。
(一)构建“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部署。我省水资源总量2616亿方,列全国第2位(仅次于西藏4400亿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0方,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00方)。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主要表现为:全年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10月,且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人口耕地集中、生产总值占全省约80%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0%,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北高原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成都、德阳、遂宁、资阳、自贡、内江、南充、广安8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方,其中遂宁、资阳、自贡、内江4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方。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优化水资源配置,必须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原则,加快构建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实现“空间均衡”。“五横”指都江堰供水区、玉溪河供水区、向家坝供水区、长征渠引水、引大济岷(含引青济岷)5个西水东引工程,“六纵”指武都引水、升钟水库供水区、亭子口水库供水区、罐子坝水库供水区、大桥水库供水区、通口河引水6个北水南补工程。“五横六纵”供水区涉及成都“主干”、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19个市州104个县(市、区)。“五横六纵”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187亿方,设计灌面4600万亩,供水人口6280万人,在建和拟建工程投资2500多亿元。截至目前,已有“两横”(都江堰供水区、玉溪河供水区)、“三纵”(武都引水、升钟水库供水区、大桥水库供水区)部分建成受益,实现供水能力85亿方、灌面约2600万亩、供水人口约3700万人,分别占“五横六纵”总量的45%、57%、59%。
(二)构建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时间紧任务重。经测算,为支撑“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对水资源的高质量需求,预计到2035年,全省需水量将达352亿方,供水缺口将高达84亿方(以成都市为例,预计到2035年供水缺口将达18亿方)。遵循水利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应提前构建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计划2025年全面建成“两横三纵”、开工(或分期开工)建设“三横三纵”,到2032年基本建成“五横六纵”,到2035年持续提升完善,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从规划编制看,目前正在编制的引大济岷(含引青济岷)、长征渠引水、罐子坝水库及供水区等工程规划,必须在2020年底前完成。从建设任务看,2020年前要建成毗河供水一期、武引二期及蓬船供水区、升钟水库供水区二期工程,2023年前要建成大桥水库供水区二期工程。从开工计划看,今年必须开工向家坝供水区一期,2020年开工亭子口供水区、毗河供水二期,2021年开工玉溪河供水区水源工程(拐子沱水库),2023年开工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2024年开工罐子坝水库及供水区、向家坝供水区二期等,时间紧迫。今年,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水利厅对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进行了学习考察。云南2016年完成水利投资412亿元,滇中引水工程总投资1200多亿元,已经国家批准并于2017年开工建设,随着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云南省今后几年水利投入将进一步加大;贵州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目前每年完成水利投资近400亿元,超过我省年投资水平较多(我省去年267亿)。纵横比较,我们深受启发也深感压力。
(三)构建“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必须坚持把节水摆在首要位置。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保障“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具有不可替代性。“节水优先”是习近平总书记16字治水方针的首要原则。构建调水补水网络,必须把节水作为前提条件和根本要求。要坚持“先节水后引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严格论证、科学编制“五横六纵”引水补水工程规划,确保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紧紧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需、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坚持以刚性约束倒逼节水、以严格制度规范用水、以有效政策激励节水,强化政策支持,运用市场化手段激励水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确保到2020年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21亿方以内,力争到2030年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39亿方以内。
(四)推进“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建设必须加快改革创新。“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建设涉及面广、规模宏大、效益巨大、投资需求大,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加强统筹协调,科学有序实施,争取尽早建成、尽快受益。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水利改革。继续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资源税改革步伐,严格落实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按照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稳步推进水权改革,加快推进全省水权改革总体框架设计,开展水权的初始分配,制定水权交易规则,搭建交易平台,选择部分区域积极开展试点。另一方面,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五横六纵”规划在建和拟建工程估算总投资2500亿元(要实现规划建设目标,2018—2035年需要年均投入135亿元,是现行年均投入64亿的两倍多)。目前,采取省级委托相关市州组建项目公司共建的模式,在资金筹集、项目管理等方面往往存在分歧,造成项目融资能力弱、协调事项难、工程进展慢等问题。“五横六纵”规划涉及市(州)也多次建议,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跨区域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目前,水利厅学习借鉴贵州等省的成功经验,拟建议组建省级国有准公益性质的,具备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功能的水利投资建设集团,注重PPP、BOT、EPC等模式运用,解决跨区域重大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推进机制和资金瓶颈等问题。
治水兴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川水利一定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一定能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