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持续构建“三位一体”增收格局 巩固脱贫成果 提升脱贫质量
挖掘机“长舌”一阵呼呼地“舔”过,一行行茶树被连根刨起。12月11日,看着眼前的场景,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天星村村民却很高兴。他们要用新品种黄茶,换下老品种茶树。
以“黄”换“绿”,换来的是产业发展的更高成色。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广元市,持续构建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就业创业为重点、消费带动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增收格局,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产业升级 换种换养更有效益
阳光照在天星村一组的山坡上,挖掘机刚刨过,旋耕机又跟进,把泥块粉碎打细,接着开沟机进场。“改土,只是种黄茶的第一步。”现场指导的驻村农技员、木门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高级农艺师李荣章说。虽然种黄茶程序繁杂,村民却干得欢。因为,附近两个村子种黄茶,亩均效益已达3万多元。
黄茶被称为“黄金茶”,是中国农科院茶研所选育的优茶新品,市场需求大产品少,品质好的干茶一公斤可卖到近2万元。10月以来,旺苍县在多个乡镇发动栽种黄茶,2021年全县黄茶种植面积有望突破3万亩。
这边在换种,那边在换养。朝天区羊木镇新山村养猪户赵发文忙着搭建新猪圈,安装“网床”,他要养能繁母猪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增收。他踩上去试了试说,猪睡上去热和,长得快,猪粪自然下排做有机肥,上下两头都有赚。
近年来,广元大力推进县(区)建农业产业园107个、村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2548个、户建脱贫增收自强园7.4万个,以“三园联动”做大做优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至2019年底,7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7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万余户34万余人脱贫。
“摘帽不是‘休止符’,要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必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广元市委书记王菲表示,目前广元富硒茶、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药材、山地蔬菜、油橄榄、生态畜禽水产和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构成的“7+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已逐步壮大为群众的“增收链”。
保岗稳岗“零食”之外再“加餐”
选坯、加工、抛光、打孔……12月9日,在剑阁县姚家镇柳场村村委会旁的扶贫车间,8位村民围着制纽机做纽扣。
部分村民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增收难。剑阁县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协作,引进浙江企业搞来料加工,让这些村民就近务工。每月500元左右的收入,在二组村民张靖看来是增收“零食”。
增收“零食”之外还有“加餐”。下班时,扶贫车间技术管理员王秀梅分给大家一堆竹纤维,让村民拿回家做鞋垫,然后回收。“‘双12’生意好,企业分来更多活路。”王秀梅说,“加餐”让贫困群众多了一份收入。
目前,广元6个县区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浙江相关县区,合作建立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扶贫车间,制作纽扣、鞋盒、首饰等小玩意,带给群众就近增收新希望。
保岗稳岗,就业增收,广元市通过实施劳务协作输出、挖掘岗位吸纳、本地企业对接、公益岗位安置“四个一批”行动,18.5万户贫困劳动者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今年2月以来,广元还组织专车专列专机输送78批次、3万多名贫困群众到浙江省就业。
消费扶贫 从有“身份”到有“身价”
在距离广元市千里之外的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市民沈根平养成了一个习惯:买朝天香菇。“刚在直销店买了4000多元的木耳和香菇,送亲戚朋友既有特色又拿得出手。”他在电话中乐呵呵告诉记者。
2018年10月以来,台州市开了12家广元朝天山珍直销店。“卖得最好的是木耳、香菇、黄花等有‘广元标识’的特产。”直销店运营方四川杰鑫优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贾代军说。
从土货到特产,从有“身份”到有“身价”,曾经被人笑称为“傻大粗”的广元农特产品,经过“扶贫产品”认证变靓了,加工精细了,包装精美了,“广元七绝”“青川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崛起,特色农产品也随之成为畅销品。
截至目前,广元已累计申请注册“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产品1069个、国家扶贫产品2484个,扶贫产品销售额近15亿元,国省扶贫产品认定数、销售额均居全省第一。
又到年底,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和村民推出的“时光鸡”“岁月鸭”“年华猪”,再次成为抢手货,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3000万元,这段时间他忙着在重庆考察市场。
墙外开疆拓土,墙内花香绵延。广元正着手在7个县区建立192个扶贫专柜。“扶贫产品从原产地直接配送专柜,降低成本和价格,扩大本地消费人群,同时增加群众就业。”广元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向朝伦 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