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脱贫奔康路 催生新动能 老区焕新颜
——“红绿”相宜望巴山
——“红绿”相宜望巴山
“泡菜水500毫升一瓶,网销价9块9。”12月12日,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两瓶泡菜母水连同腊肉香肠一起,从返乡创业大学生何九江的食品加工厂发出,将配送至广东佛山顾客手里。
食品加工厂外,一条开阔的硬化路蜿蜒向前,直至川陕交界处的通江县空山镇青龙村。白雪皑皑的山峰下,村民正忙着采收乌天麻,产值预计达300万元左右。
两村相隔150公里,串联它们的是大巴山山脉和一条条脱贫奔康的公路。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群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巴中弘扬红军精神,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一条“红绿”相宜的脱贫奔康路,让大巴山的绿水青山成为革命老区群众的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累计减贫49.9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
18.9万余人搬进新居
在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新居镶嵌在青山碧水间,绿化带、微田园、硬化路、文化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村民何正秀在闲暇时光喜欢看电视。2017年8月,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何正秀家仅花了9000多元,就搬进这套150平方米的新居。“现在家里5个人挣钱,我就负责照顾老人和孙女。”她笑眯眯地说。
临近中午,伴着一阵摩托车响,任明斌从李子产业园回到黄墙青瓦的新家吃午饭。他是平昌县板庙镇大石社区居民。几年前,这里被村民戏称为“石头村”。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村里统规统建,先后打造3个聚居点,告别土坯房,搬进小洋房。
“十三五”期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巴中18.9万余人搬进新居,乡村风貌大变样。
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深秋早上8时过,团雾渐渐散开。村民王建刚又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擦拭墓碑、清扫落叶……
他是家中第二代陵园守墓人。近年来,依靠脱贫攻坚政策扶持,王坪村147户村民搬进新居,王建刚家是其中之一。一楼一底的新房格外敞亮,伴随着烈士陵园的修缮和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少村民就地办起农家乐,收入逐年攀升。
文旅产业扶贫
家门口吃上“旅游生态饭”
10月18日,刚捧回“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的南江县,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光雾山红叶节。
下午3时,光雾山旅游景区北游客中心附近的“宏源轩”农家乐柜台前,老板唐国荣正在统计中午的营收。他是光雾山镇铁炉坝村人,开店13年,把大女儿送进了大学,小女儿正在上初中。他不曾想到,看惯了的家乡风景,竟成了脱贫致富的生计。
数据显示,2019年,光雾山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0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亿元。其中,光雾山镇旅游从业人员收入占到家庭年总收入的65%以上。
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曾是贫困村,依托漫山彩林建成的七彩长滩醉美玉湖旅游景区,如今已远近闻名,该景区也成为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12月7日,第七届四川·南江七彩长滩醉美玉湖旅游景区大酥肉节暨第四届凤柑采摘节开幕。住在彩林园区中心位置的刘本江几天前已接到不少预订住宿的电话。刘本江身有残疾,2015年家中两层楼新居建好后,在帮扶干部建议下,他办起了民宿,且主动退出了低保。
目前,文旅产业已成为南江县经济发展的首位增长极。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1012万人次,旅游收入120.1亿元。创新“景区+农户”扶贫模式,该县通过设置景区公益性岗位、生态产品销售点等举措,让越来越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生态饭”。
发展现代农业
泥土里种出“金娃娃”
11月22日,通江空山迎来今冬首场大雪。一锄头下去,冻硬的土块松了口,刨开泥土和枯草,一个个颜色微黄、胖嘟嘟的乌天麻露出来。
这里曾是红军打响空山坝战役的地方,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空山百姓从未放弃脱贫致富梦想。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不断摸索,2017年,青龙村终于“试”出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效益可观的乌天麻和烤烟种植“致富路”。通过引入企业,建起烤烟基地和乌天麻专合社,村民也成了收入有保障的产业工人。
今年8月,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平昌县青花椒再次“露脸”。在平昌县土兴镇青花椒种植基地,1.8万亩青花椒年产鲜花椒9000吨,产值7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
平昌青花椒不仅走出山门,更走向全国,吸引云南、重庆、山东等地数百家经销商采购。截至目前,该县青花椒种植面积达35万亩,投产12万亩,今年共产鲜花椒4.5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
泥土里,种出了“金娃娃”。坚持生态优先,巴中依靠自然禀赋铺就绿色生态发展的长远之路。(记者 钟帆 曾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