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三变”让内江在成渝城市群中崛起

  • 2019年08月29日 07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内江境内的玉王庙立交桥。

    内江城区新貌。

    川南经济区

    内江

    发展定位

    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奋斗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中心城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人的“双百”城市。到2025年建市40周年时,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城乡形态总体形成,一个经济繁荣、绿色生态、疏朗开放、灵秀博雅的滨水宜居大城市在成渝城市群中卓然崛起。

    发展解码

    8月28日中午,天气炎热,内江市梅山公园里坐满了乘凉的市民。在梅山公园的中央,一座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高高耸立。

    这座纪念碑已经过近70年风雨的洗礼。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为纪念十万筑路民工的历史功绩,次年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在内江落成。

    “回想我们当年修路的艰苦,再看看如今我们国家发展那么好,我感觉这辈子再辛苦都值得了!”今年91岁的内江老人陈绍武是曾参加过成渝铁路建设的一名退休工人,亲眼见证内江70年来变化发展的他,连用几个“想不到”“不敢想”来形容。

    变的又何止是交通。70年来,内江已经成为一块宜居宜业宜游的热土、乐土。

    A 交通之变

    着力形成“10+10”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8月26日一大早,内江北站站前广场上,手提各式行李的乘客络绎不绝。上午8:03,由内江北发往成都东的G8564次列车准时出发;4分钟后,最早一班发往重庆沙坪坝的高铁也载满乘客,准备发车。

    随着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行,位于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内江,已成功融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三地的人员、物资、信息交流愈发方便快捷。

    “起初,这里每天只发20多趟车,现在每天有36班高铁(动车)发往成都,有23班高铁(动车)发往重庆,客流量每天超万人。”内江北站客运值班员周中说,列车时刻表就是一张反映内江与成渝互动关系的“晴雨表”。

    据内江北站副站长潘颖介绍,截至目前内江北站已累计发送旅客超过一千万人次。

    交通的便利不仅拉近了内江与沿线城市间的距离,更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在回重庆几十分钟就到了,这也是我选择来内江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庆大学(内江)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邓宇博士已在内江工作了几个年头,交通的便捷让他觉得在内江工作“离家并不远”。

    除了高铁建设,目前内江已建成高速公路306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11570公里。内江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建设三年推进行动,将着力形成“10+10”(10条铁路和10条高速公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谋划。

    B 产业之变

    “四新一大”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

    因种植甘蔗和制糖业兴盛,内江被誉为“甜城”。“白糖、白纸、白布”以及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传统产业曾经在内江大放异彩,让内江成为当年仅次于成都、重庆的“内老三”。

    然而伴随着传统制糖业退出历史舞台,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消失,内江一度遭遇“阵痛”。

    如何重塑产业版图,找回昔日辉煌,内江近年来不断探索谋划。

    依托跟成渝日趋紧密的经济合作以及内江自身发展优势,内江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四新一大”产业,为全市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事实证明,这条路不仅走通了,而且走得既快又好。8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内江经开区的四川富乐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路经过液洗室、喷砂室、熔射室,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车间里,都是设备洗净的各个工序。”

    作为川渝地区第一家半导体和液晶显示洗净企业,同时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同类企业,该公司2018年利润额达到1500万元,比3年前增长了近30倍。

    去年,内江“四新一大”规上企业达138户,占规上企业总数的43.7%,完成总产值277.2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增加值增长9.5%,整体发展态势持续强劲,“四新一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C 战略之变

    积极主动融入城市群经济发展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为内江指明清晰方向——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配套成渝,内江的优势在哪里?内江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吴德生认为,内江主动融入成渝,相当于“抱”上“两棵大树”,有了坚实的依靠。

    8月20日,内江市隆昌经济开发区内四川天视车镜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块块后视镜从流水线下来后被打包装箱。公司办公室主任陈丽介绍,该企业每年生产各类车镜320万套,其中五成以上销往成渝两地。

    跟天视车镜相似。成渝两地强大的市场辐射带动,让主营笔记本电脑配套的巨腾(内江)资讯配件有限公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内江。富乐德常务副总经理马有杰也表示,可兼顾成渝两地业务,是富乐德“选择落地内江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力成渝,内江也越来越自信。当前,无论是成都东进,还是重庆西拓,内江都是其重要战略伙伴之一。

    除了融入成渝发展,内江目前还积极推动串起川南四市、预计将于2020年底竣工的川南城际铁路建设,加速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川南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形成川南半小时交通圈,至成渝两地1小时交通圈。”川南城际铁路公司总经理唐勇介绍,该线路还将与在建的成渝客专、成贵客专和拟建的渝昆高铁、蓉昆高铁连接,并向西延伸至眉山、成都,共同构建成渝经济圈内高铁客运专线网络。

    大事读档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十件大事

    内江解放

    1949年12月,内江解放,12月17日中共川南区党委资中地方委员会成立;1950年2月,资中行政督察区更名为内江行政督察专区;1968年,内江专区更名为内江地区;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内江撤地区建地级市;1998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省调整内江市区划,设立资阳地区。

    成渝铁路通车

    1950年6月,成渝铁路内江专区各段先后动工;1952年7月,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改变了四川乃至西南交通闭塞落后的状况。

    内江对外开放

    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内江市为对外开放市。体制机制更“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内江经开区成立

    1992年,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为“转型发展先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创新创业试验区、辐射引领核心区”,曾荣获“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四川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电子商务聚集区”等称号。

    成渝高速通车

    1995年7月1日,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全线开通,其内江境内190公里。成渝高速不仅便捷了成渝两地,更为沿线地区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沿线14个县(市、区)经济整体性崛起步伐不断加快,形成当时中国西部的第一大城市集群,为后来建设成渝城市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渝高铁开通

    2015年,成渝高铁通车,内江融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作为成渝高铁区间客流量最大的中间站,内江北站自通车以来车次逐年增加,日均发送旅客量也从第一年的6000余人涨至如今的1万人左右,极大地密切了内江与成渝两地的人员和经贸往来。

    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2017年2月,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江高新区按照“一区三园”的方式组建,分别由白马园区、高桥园区和隆昌园区组成,是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号工程”。内江高新区从成立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仅用了两年多,从全国范围来看创建时间最短。

    创建国家级农业园区

    2018年,内江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构成。一个个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成为内江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和“主引擎”。

    内江海关揭牌

    2019年2月28日,内江海关揭牌成立。内江海关是全省19个隶属海关机构之一,关区辖内江、资阳两市,承担着关区内征税、稽查、统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职能,为关区内的进出口贸易搭建起更加便捷高效的报关通关通道。

    张大千博物馆开馆

    2019年5月17日,张大千博物馆开馆。内江是张大千的故乡,大千书画艺术在这里传承发扬。借助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国际声誉,内江以“大千故里、文化内江”为主线,大力弘扬张大千文化艺术,打造张大千文化品牌。 (记者 邵明亮 摄影 黄正华 制图 朱濉)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三变”让内江在成渝城市群中崛起

  • 2019年08月29日 07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内江境内的玉王庙立交桥。

    内江城区新貌。

    川南经济区

    内江

    发展定位

    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奋斗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中心城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人的“双百”城市。到2025年建市40周年时,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城乡形态总体形成,一个经济繁荣、绿色生态、疏朗开放、灵秀博雅的滨水宜居大城市在成渝城市群中卓然崛起。

    发展解码

    8月28日中午,天气炎热,内江市梅山公园里坐满了乘凉的市民。在梅山公园的中央,一座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高高耸立。

    这座纪念碑已经过近70年风雨的洗礼。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为纪念十万筑路民工的历史功绩,次年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在内江落成。

    “回想我们当年修路的艰苦,再看看如今我们国家发展那么好,我感觉这辈子再辛苦都值得了!”今年91岁的内江老人陈绍武是曾参加过成渝铁路建设的一名退休工人,亲眼见证内江70年来变化发展的他,连用几个“想不到”“不敢想”来形容。

    变的又何止是交通。70年来,内江已经成为一块宜居宜业宜游的热土、乐土。

    A 交通之变

    着力形成“10+10”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8月26日一大早,内江北站站前广场上,手提各式行李的乘客络绎不绝。上午8:03,由内江北发往成都东的G8564次列车准时出发;4分钟后,最早一班发往重庆沙坪坝的高铁也载满乘客,准备发车。

    随着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行,位于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内江,已成功融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三地的人员、物资、信息交流愈发方便快捷。

    “起初,这里每天只发20多趟车,现在每天有36班高铁(动车)发往成都,有23班高铁(动车)发往重庆,客流量每天超万人。”内江北站客运值班员周中说,列车时刻表就是一张反映内江与成渝互动关系的“晴雨表”。

    据内江北站副站长潘颖介绍,截至目前内江北站已累计发送旅客超过一千万人次。

    交通的便利不仅拉近了内江与沿线城市间的距离,更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在回重庆几十分钟就到了,这也是我选择来内江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庆大学(内江)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邓宇博士已在内江工作了几个年头,交通的便捷让他觉得在内江工作“离家并不远”。

    除了高铁建设,目前内江已建成高速公路306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11570公里。内江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建设三年推进行动,将着力形成“10+10”(10条铁路和10条高速公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谋划。

    B 产业之变

    “四新一大”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

    因种植甘蔗和制糖业兴盛,内江被誉为“甜城”。“白糖、白纸、白布”以及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传统产业曾经在内江大放异彩,让内江成为当年仅次于成都、重庆的“内老三”。

    然而伴随着传统制糖业退出历史舞台,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消失,内江一度遭遇“阵痛”。

    如何重塑产业版图,找回昔日辉煌,内江近年来不断探索谋划。

    依托跟成渝日趋紧密的经济合作以及内江自身发展优势,内江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四新一大”产业,为全市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事实证明,这条路不仅走通了,而且走得既快又好。8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内江经开区的四川富乐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路经过液洗室、喷砂室、熔射室,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车间里,都是设备洗净的各个工序。”

    作为川渝地区第一家半导体和液晶显示洗净企业,同时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同类企业,该公司2018年利润额达到1500万元,比3年前增长了近30倍。

    去年,内江“四新一大”规上企业达138户,占规上企业总数的43.7%,完成总产值277.2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增加值增长9.5%,整体发展态势持续强劲,“四新一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C 战略之变

    积极主动融入城市群经济发展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为内江指明清晰方向——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配套成渝,内江的优势在哪里?内江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吴德生认为,内江主动融入成渝,相当于“抱”上“两棵大树”,有了坚实的依靠。

    8月20日,内江市隆昌经济开发区内四川天视车镜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块块后视镜从流水线下来后被打包装箱。公司办公室主任陈丽介绍,该企业每年生产各类车镜320万套,其中五成以上销往成渝两地。

    跟天视车镜相似。成渝两地强大的市场辐射带动,让主营笔记本电脑配套的巨腾(内江)资讯配件有限公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内江。富乐德常务副总经理马有杰也表示,可兼顾成渝两地业务,是富乐德“选择落地内江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力成渝,内江也越来越自信。当前,无论是成都东进,还是重庆西拓,内江都是其重要战略伙伴之一。

    除了融入成渝发展,内江目前还积极推动串起川南四市、预计将于2020年底竣工的川南城际铁路建设,加速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川南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形成川南半小时交通圈,至成渝两地1小时交通圈。”川南城际铁路公司总经理唐勇介绍,该线路还将与在建的成渝客专、成贵客专和拟建的渝昆高铁、蓉昆高铁连接,并向西延伸至眉山、成都,共同构建成渝经济圈内高铁客运专线网络。

    大事读档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十件大事

    内江解放

    1949年12月,内江解放,12月17日中共川南区党委资中地方委员会成立;1950年2月,资中行政督察区更名为内江行政督察专区;1968年,内江专区更名为内江地区;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内江撤地区建地级市;1998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省调整内江市区划,设立资阳地区。

    成渝铁路通车

    1950年6月,成渝铁路内江专区各段先后动工;1952年7月,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改变了四川乃至西南交通闭塞落后的状况。

    内江对外开放

    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内江市为对外开放市。体制机制更“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内江经开区成立

    1992年,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为“转型发展先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创新创业试验区、辐射引领核心区”,曾荣获“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四川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电子商务聚集区”等称号。

    成渝高速通车

    1995年7月1日,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全线开通,其内江境内190公里。成渝高速不仅便捷了成渝两地,更为沿线地区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沿线14个县(市、区)经济整体性崛起步伐不断加快,形成当时中国西部的第一大城市集群,为后来建设成渝城市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渝高铁开通

    2015年,成渝高铁通车,内江融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作为成渝高铁区间客流量最大的中间站,内江北站自通车以来车次逐年增加,日均发送旅客量也从第一年的6000余人涨至如今的1万人左右,极大地密切了内江与成渝两地的人员和经贸往来。

    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2017年2月,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江高新区按照“一区三园”的方式组建,分别由白马园区、高桥园区和隆昌园区组成,是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号工程”。内江高新区从成立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仅用了两年多,从全国范围来看创建时间最短。

    创建国家级农业园区

    2018年,内江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构成。一个个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成为内江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和“主引擎”。

    内江海关揭牌

    2019年2月28日,内江海关揭牌成立。内江海关是全省19个隶属海关机构之一,关区辖内江、资阳两市,承担着关区内征税、稽查、统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职能,为关区内的进出口贸易搭建起更加便捷高效的报关通关通道。

    张大千博物馆开馆

    2019年5月17日,张大千博物馆开馆。内江是张大千的故乡,大千书画艺术在这里传承发扬。借助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国际声誉,内江以“大千故里、文化内江”为主线,大力弘扬张大千文化艺术,打造张大千文化品牌。 (记者 邵明亮 摄影 黄正华 制图 朱濉)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