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评出首批历史治水名人 3位四川历史名人入选
他们的治水理念至今仍不过时
他们的治水理念至今仍不过时
近日,水利部评出首批历史治水名人12位。其中,大禹、李冰和苏轼均来自四川。值得一提的是,这3人同时在两年前入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专家表示,3位四川历史名人入选水利部的历史治水名人,既证明四川治水文化悠久灿烂,也说明四川在评选历史名人时,充分考虑到名人对国计民生的贡献。他们3位都曾治水有功,泽被后世的功绩至今让人铭记。
名人功绩泽被后世
此次水利部评出的12位首批历史治水名人分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和李仪祉。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段渝介绍,大禹采用“导江治河”的方式,将岷江分为岷江、沱江两条河流,开创向东分洪的格局,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史料记载,大禹出生在四川西北部地区。至今,阿坝州还保留了刳儿坪、禹庙、洗儿池、禹穴等历史遗存。
段渝表示,在四川宝墩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与大禹同一时期、距今约4200年左右的护岸堤。当时的先民在堤上开挖沟槽,安插木桩起到加固作用,再在近水一侧用大量卵石堆筑作为护坡。这说明大禹所在的年代,四川先民已摸索出一套治水经验。西周时期青铜器遂公盨上也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同样是卓越的水利工程专家。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介绍,在李冰出任蜀郡太守期间,他继承大禹治水经验,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科学方法兴建都江堰,创世界水利工程之最,让成都平原自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都江堰还是活在当代的世界文化遗产,灌溉面积由古代300余万亩扩大至今天的上千万亩。
苏轼治水也很有一套方法。他在徐州修建黄河木岸工程,在杭州率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留下著名的“苏堤”。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张志烈介绍,苏轼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参与的水利工程不胜枚举,还撰写了《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水利著述。
名人精神闪耀光辉
值得一提的是,3位历史治水名人治水理念至今仍不过时,他们身上彰显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至今仍闪耀光辉。
段渝表示,大禹治水的科学性,是提出“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最关键的是,他前后历时10多年,才终于治水成功,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在4000多年以前,大禹能聚众人之力而治水成功,对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
“李冰是都江堰的,也是四川的;李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省李冰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彭邦本看来,李冰领导创建的都江堰,从工程角度看是大型生态水利工程,直接造就“天府之国”。而工程背后蕴含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这项工程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苏轼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科学治水,为当时水利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张志烈介绍,苏轼在徐州时碰上黄河决口,他几十天都住在抗洪的工棚,直到黄河重归故道。治理西湖,是切切实实为民谋利。如今,苏堤已与西湖天然地融为一体,900多年来一直造福后代,受世人称道。
两年前评选的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如今再被评为首批历史治水名人,这是对历史名人精神认识的不谋而合。张志烈表示,“四川评选历史名人,尤其是将3位治水有功者纳入首批,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记者 吴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