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看病更方便,支付更简单,就诊方式在川悄然发生改变——数字化医疗正向我们走来

  • 2018年01月11日 08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月7日,在甘孜州白玉县麻绒乡麻绒村泽呷(左三)家,麻绒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为她体检。 (记者 李向雨 摄)

    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付辉 摄)

    南充市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阅片室里,医生远程会诊偏远地区乡镇医院传来的患者影像资料。 (记者 李向雨 摄)

      编者的话

      健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有所医是广大群众的急切期盼。2017年,我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惠民取得新进展——推进数字化医疗,让群众看病少跑路;推广家庭医生,让群众小病不出社区;拓展免费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让更多群众病有所医。过去一年,我省是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请您跟随本报记者的视角去看看。

      关注

      1月9日,四川省电子健康卡在成都首发,标志着我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工程跨入“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新阶段。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作为电子健康卡全国试点单位,将率先针对妇幼人群,实现手机微信领取电子健康卡和“一卡通”便捷就医。

      如今,数字化医疗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就医方式。随着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将数字化与医疗深度融合,不仅群众就诊更便利,还助力分级诊疗的推进,我们的医疗模式也随之悄然改变。

      A

      看病不再排长队,手机扫码可缴费

      说起到大医院看病,成都市民田蓉生曾抱怨,“挂号、划价、缴费、检查都要排长队,没有大半天看不完病。”如今,随着各大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升级,很多过去需要排长队的环节画上了句号。

      去年11月28日,在省人民医院门诊三楼的采血中心,人们有序地坐在候采区等着叫号、采血。前来采血检查的梁敏告诉记者,过去采血起码等两个多小时,这次只花了25分钟。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当天省医院启用的国内最大的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采血者只需携带身份证或就诊卡,在采血取号机上刷卡取号,智能系统就将采血者姓名、检查内容等信息打印出带有条形码的标签,粘贴在试管上,再自动分配到某个采血窗口,并在大厅显示屏显示。

      数字化缩短了挂号与缴费时间。去年10月16日下午1点,已预约号的周菲在省医院门诊大厅自助机前用手机一扫,取号和缴费都已完成。去年10月1日起,省医院在全省率先开通门诊自助机缴费扫码功能,可完成微信和支付宝扫码转账。

      省医院门诊部主任徐辉告诉记者,部分检查也实现扫码缴费,医生开具的检查单上就有二维码,患者手机一扫便可缴费,“下一步,门诊将逐步实现处方开药、所有检查的扫码缴费。”

      当前,我省各家医疗机构着力于数字化医疗服务,全省已有369家医院通过数字化医院评审,初步形成以“健康四川”为龙头,各级医疗机构为主体,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为载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格局。

      B

      数字化调配医疗资源,推动实现分级诊疗

      2017年11月起,居民健康卡自助申办功能在健康四川网微信公众号上线,我省居民足不出户可在线申办健康卡。

      在“互联网+”时代,群众看病有了多种选择。比如看儿科难,除了大力增加儿科医生、增设儿科外,“互联网+”成为新阵地。

      去年3月23日,“宝宝快医”儿童医疗健康快捷服务微信平台上线,有效整合省内儿科医疗资源,构建“精准呈现、快速匹配、一键就医”高效服务新模式。该平台提供在线预约挂号、门诊、急诊、在线问诊、住院床位查询、车辆呼叫等服务,已覆盖成都大多数地区,患儿家长能快速掌握儿科医院、医生、床位、号源等,缓解了儿童就医难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力量合理调配和放大全省儿科医疗资源,推动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去年3月17日,资中县苏家湾镇小河村的何宗仙经村医初诊为胆结石,村医用手机移动转诊平台为何宗仙在县医院预约了转诊号。县医院窗口护士输入何宗仙的身份信息,告诉她去门诊肝胆科找陈医生,已预留床位。从何宗仙找村医看病到转诊县医院办完入院手续,只花了1个半小时。

      基层患者往上级医院转诊是否及时顺利,决定着他们对就近看病的信心。去年11月,省卫生计生委建设的移动转诊平台在资中县试点,通过该平台实时传递转诊信息,当天安排接诊医生,患者上门就看病。资中县鱼溪镇裕丰村村医邓泽平告诉记者,过去需要村医填转诊单,但转诊医院是否有医生和床位不得而知,现在只需在转诊平台输入患者信息、病症和需转诊医院,轻轻一点就完成双向转诊。目前,资中县1224名村医的手机都下载了该转诊平台的APP软件,此平台还连接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等43家医疗机构。

      此外,我省还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县级医疗机构建起了远程会诊平台,患者对基层就医更有信心了。

      C

      突破传统诊疗模式,人工智能走向临床患者

      去年12月12日,西南首家沃森肿瘤诊疗中心落户省医院。沃森是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肿瘤解决方案系统,能为患者制定规范、精准、个性化的肿瘤治疗方案,时间仅需十几秒。其覆盖范围包括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

      成都市民孙先生成为首位使用“沃森”的患者。在“沃森”肿瘤系统输入孙先生的个人信息和癌症分期、局部复发、化疗方案、病理分期、癌症转移等具体情况,十几秒后“沃森”就给出治疗方案,包括推荐方案、考虑方案和不推荐方案。

      在“沃森”人工智能落户我省前,华西医院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系统也有了实质性进展。去年11月21日10点,华西医院消化内镜检查室里,随着消化内镜镜头不断移动,患者的消化道病变数据在屏幕上清晰呈现。这台人工智能消化内镜设备首次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面对患者。

      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唐承薇教授说,消化内镜人工智能对息肉、癌症、静脉曲张等消化道疾病的识别率已达90%以上,能快速完成诊断,大大提升了基层诊断准确率。

      2018年1月4日,省医院妇产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子宫全切+双侧输卵管切除”术,耗时仅1个多小时。2014年,省医院首次引入手术机器人以来,至今已进行了上千例手术。这个以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为特点的手术机器人,为许多不能进行传统手术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相信,2018年数字化医疗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保障。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看病更方便,支付更简单,就诊方式在川悄然发生改变——数字化医疗正向我们走来

  • 2018年01月11日 08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月7日,在甘孜州白玉县麻绒乡麻绒村泽呷(左三)家,麻绒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为她体检。 (记者 李向雨 摄)

    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付辉 摄)

    南充市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阅片室里,医生远程会诊偏远地区乡镇医院传来的患者影像资料。 (记者 李向雨 摄)

      编者的话

      健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有所医是广大群众的急切期盼。2017年,我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惠民取得新进展——推进数字化医疗,让群众看病少跑路;推广家庭医生,让群众小病不出社区;拓展免费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让更多群众病有所医。过去一年,我省是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请您跟随本报记者的视角去看看。

      关注

      1月9日,四川省电子健康卡在成都首发,标志着我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工程跨入“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新阶段。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作为电子健康卡全国试点单位,将率先针对妇幼人群,实现手机微信领取电子健康卡和“一卡通”便捷就医。

      如今,数字化医疗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就医方式。随着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将数字化与医疗深度融合,不仅群众就诊更便利,还助力分级诊疗的推进,我们的医疗模式也随之悄然改变。

      A

      看病不再排长队,手机扫码可缴费

      说起到大医院看病,成都市民田蓉生曾抱怨,“挂号、划价、缴费、检查都要排长队,没有大半天看不完病。”如今,随着各大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升级,很多过去需要排长队的环节画上了句号。

      去年11月28日,在省人民医院门诊三楼的采血中心,人们有序地坐在候采区等着叫号、采血。前来采血检查的梁敏告诉记者,过去采血起码等两个多小时,这次只花了25分钟。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当天省医院启用的国内最大的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采血者只需携带身份证或就诊卡,在采血取号机上刷卡取号,智能系统就将采血者姓名、检查内容等信息打印出带有条形码的标签,粘贴在试管上,再自动分配到某个采血窗口,并在大厅显示屏显示。

      数字化缩短了挂号与缴费时间。去年10月16日下午1点,已预约号的周菲在省医院门诊大厅自助机前用手机一扫,取号和缴费都已完成。去年10月1日起,省医院在全省率先开通门诊自助机缴费扫码功能,可完成微信和支付宝扫码转账。

      省医院门诊部主任徐辉告诉记者,部分检查也实现扫码缴费,医生开具的检查单上就有二维码,患者手机一扫便可缴费,“下一步,门诊将逐步实现处方开药、所有检查的扫码缴费。”

      当前,我省各家医疗机构着力于数字化医疗服务,全省已有369家医院通过数字化医院评审,初步形成以“健康四川”为龙头,各级医疗机构为主体,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为载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格局。

      B

      数字化调配医疗资源,推动实现分级诊疗

      2017年11月起,居民健康卡自助申办功能在健康四川网微信公众号上线,我省居民足不出户可在线申办健康卡。

      在“互联网+”时代,群众看病有了多种选择。比如看儿科难,除了大力增加儿科医生、增设儿科外,“互联网+”成为新阵地。

      去年3月23日,“宝宝快医”儿童医疗健康快捷服务微信平台上线,有效整合省内儿科医疗资源,构建“精准呈现、快速匹配、一键就医”高效服务新模式。该平台提供在线预约挂号、门诊、急诊、在线问诊、住院床位查询、车辆呼叫等服务,已覆盖成都大多数地区,患儿家长能快速掌握儿科医院、医生、床位、号源等,缓解了儿童就医难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力量合理调配和放大全省儿科医疗资源,推动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去年3月17日,资中县苏家湾镇小河村的何宗仙经村医初诊为胆结石,村医用手机移动转诊平台为何宗仙在县医院预约了转诊号。县医院窗口护士输入何宗仙的身份信息,告诉她去门诊肝胆科找陈医生,已预留床位。从何宗仙找村医看病到转诊县医院办完入院手续,只花了1个半小时。

      基层患者往上级医院转诊是否及时顺利,决定着他们对就近看病的信心。去年11月,省卫生计生委建设的移动转诊平台在资中县试点,通过该平台实时传递转诊信息,当天安排接诊医生,患者上门就看病。资中县鱼溪镇裕丰村村医邓泽平告诉记者,过去需要村医填转诊单,但转诊医院是否有医生和床位不得而知,现在只需在转诊平台输入患者信息、病症和需转诊医院,轻轻一点就完成双向转诊。目前,资中县1224名村医的手机都下载了该转诊平台的APP软件,此平台还连接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等43家医疗机构。

      此外,我省还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县级医疗机构建起了远程会诊平台,患者对基层就医更有信心了。

      C

      突破传统诊疗模式,人工智能走向临床患者

      去年12月12日,西南首家沃森肿瘤诊疗中心落户省医院。沃森是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肿瘤解决方案系统,能为患者制定规范、精准、个性化的肿瘤治疗方案,时间仅需十几秒。其覆盖范围包括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

      成都市民孙先生成为首位使用“沃森”的患者。在“沃森”肿瘤系统输入孙先生的个人信息和癌症分期、局部复发、化疗方案、病理分期、癌症转移等具体情况,十几秒后“沃森”就给出治疗方案,包括推荐方案、考虑方案和不推荐方案。

      在“沃森”人工智能落户我省前,华西医院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系统也有了实质性进展。去年11月21日10点,华西医院消化内镜检查室里,随着消化内镜镜头不断移动,患者的消化道病变数据在屏幕上清晰呈现。这台人工智能消化内镜设备首次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面对患者。

      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唐承薇教授说,消化内镜人工智能对息肉、癌症、静脉曲张等消化道疾病的识别率已达90%以上,能快速完成诊断,大大提升了基层诊断准确率。

      2018年1月4日,省医院妇产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子宫全切+双侧输卵管切除”术,耗时仅1个多小时。2014年,省医院首次引入手术机器人以来,至今已进行了上千例手术。这个以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为特点的手术机器人,为许多不能进行传统手术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相信,2018年数字化医疗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保障。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