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丨四川3817个养老机构 仅882个内设有医疗机构
近年来,我省密集出台关于养老服务的规划,提出到2017年,全省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初步融合,到2020年,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省政府《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代拟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到2020年,我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我省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情况到底怎样?
[现状]
仅两成养老机构设医院或医务室
“向婆婆现在感觉还有哪里不舒服吗?”8月28日上午,中江县南山老年公寓内设医院的医生例行查房,询问病床上75岁的向光玉老人。入住老年公寓的向婆婆前几天半夜突然出现排尿困难,被转到一楼的内设医院接受治疗。“基本上没啥问题了,这两天就把我转回楼上的养老房间了。”老人答道。
该老年公寓内设医院是二级医院,有内外科、中医科、五官科、医学检验科等科室,共有32名医生21名护士。“我们是德阳市率先实现‘医养融合’并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两家养老机构之一,能保障入住老人生病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老年公寓负责人黄成江说,“医养融合”后,养老院的床位颇受老年人和家属青睐,比较紧张。
除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也有吃“螃蟹”的。颐心苑位于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5楼,这个由医院开设的养老机构2014年启用,有日托床位21张,全托床位39张。和中江县南山老年公寓一样,这里大多数时候床位也非常紧张。
床位紧张,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这类医养结合机构偏少。记者获悉,截至2016年底,全省公办、民办的3817个养老机构中,仅有882个养老机构内设有医院或卫生所、医务室,占总数的23%,其他养老机构有的依靠与邻近医院建立协作机制获得医疗支持。像中江县南山老年公寓这样“有病能治病,没病就养老”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在全省并不多。
[尴尬]
一边市场需求大一边想建建不成
据省民政厅统计,到2016年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1739万,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有超过半数的老人在选择养老服务时倾向具有医疗卫生保健功能的。省有关部门曾做过测算,只要有10%的老人选择医养融合的养老新模式,每个老人每年医养结合平均支出1万元,每年支出就有上百亿元。
一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边又是养老机构想建建不成。“几年前就想建内设医院实现医养结合,可是申请不下来。”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陈坤说,福利院现住有42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4岁,很多老人都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3年前该院就开始申请建一个内设一级医院,但卫生计生部门告知,在同一区域一定范围和人员密度内已有医疗机构,不再新增。
“别说建内设医院,就是建一个医务室都困难重重。”主要收住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成都市菩提心老年人照护所负责人余疆说,“快半年了,相关部门的审批还没下来。”
有的中小型养老机构负责人则对院内建医疗点有所顾虑,不仅硬件投资成本不小,而且工资待遇低了还聘请不到医生、护士,医保资质也很难申请,“还得承担很大的医疗风险。”
[专家]
让社会资本进入医养融合领域
“医养融合是医疗服务的一种延伸。”成都市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张聂认为,医院开设养老机构,老年人病情达到入院条件时可办理住院手续,仍然居住在原床位,待病情好转后办理出院,继续在原床位养老。这样既节约医疗资源,也免去了转院的麻烦。
张聂认为,在现有医院转型基础上,政府新建或改扩建更多、更大、更好的医养结合机构是必须的。“成都市政府应考虑在每个区建设一家拥有千张床位的医养结合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毅调研发现,目前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在运行中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
“社会资本进入医养融合领域,是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的‘加速器’,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融合机构,建立项目申报和机构设立的‘绿色通道’。”刘毅建议,政府部门之间应形成合力,解决民政、卫生计生、人社等职能部门“多龙治水”或“多头不管”现象,简化审批流程,畅通医养融合机构管理运行机制;降低养老机构设医疗机构、大病保险定点资质的准入门槛,加大公共财政补贴力度,解决医保报销范围有限,资金支助力度不够等问题。 (陈正达 记者 李丹)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