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念兹在兹 唯此为大举 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2017年05月17日 08时0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编者按

      《求是》杂志2017年第10期发表了中共四川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署名文章《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日予以转载。

      核心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系列战略思想,准确把握了脱贫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鲜明提出了扶贫先扶志、以思想富裕引领物质富裕的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脱贫致富理论的内涵。

      四川省科学谋篇布局,精准分类施策,积极构建具有本省特色的扶贫开发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的总体推进思路,创新构建“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相统一的工作目标体系,探索形成帮扶工作“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相统一的工作推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等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扶贫攻坚“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四川省统筹把握脱贫攻坚“面上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在整体抓好片区内外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临界状态群众脱贫工作的基础上,把“四大片区”特别是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作为“主战场”。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脱贫攻坚奋斗历程,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战略思想和四川实际紧密结合,探索形成了一些扶贫开发的思想成果,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四川有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特点突出,脱贫攻坚工作难度非同寻常。脱贫攻坚是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体现了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省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为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2年底,全省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75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1.5%,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采取超常举措,付出超常努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生根。经过全省共同努力,到2016年底,四川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72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3%,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今后,四川省委将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常抓不懈,把脱贫攻坚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谋划和推进,深入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实现四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的庄严承诺。

      一、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系列战略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开创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新思路新境界。

      一是深刻把握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消除贫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是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内容,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经途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新发展。

      二是深刻把握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他还特别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只有精准识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才能实现全面扶贫;只有精准施策,提高扶贫资源配置效率,才能实现高效扶贫。这些方略准确把握了我国扶贫的客观规律,是消灭贫困的制胜法宝,引领着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变,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最重要的内容。

      三是深刻把握扶贫开发要重视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摆脱贫困不仅要消除物质贫困,关键要摆脱意识和思想贫困,树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以先富”的志向,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内生动力。这些思想准确把握了脱贫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鲜明提出了扶贫先扶志、以思想富裕引领物质富裕的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脱贫致富理论的内涵。

      二、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积极构建四川脱贫攻坚总体工作布局

      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科学谋篇布局,精准分类施策,积极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扶贫开发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

      一是基本形成“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的总体推进思路。我们始终注重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们始终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扬“绣花”功夫“成于细、贵在精”的精神,努力绣好脱贫攻坚“一针一线”,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的要求,建成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适时开展“回头看”,确保帮扶对象精准识别。完善“五个一”驻村帮扶、对口帮扶、定点扶贫等机制,逐村逐户落实帮扶力量。瞄准因病、缺乏劳动力、地质灾害等致贫返贫主因,结合四川实际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切实推动帮扶措施落实落地。

      二是创新构建“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相统一的工作目标体系。我们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精神,综合考虑四川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将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放在优先位置,鲜明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工作目标。“四个好”的工作目标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就是既要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探索形成帮扶工作“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相统一的工作推进路径。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要“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的重要方法论,正确处理帮扶工作“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的辩证关系。在脱贫工作推进中,按照“先难后易”的思路,率先解决居住条件最差的村和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重点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建设。在脱贫摘帽计划安排上,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对条件较好的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等地区,推动率先脱贫摘帽;对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资源把工作往前排、把摘帽时间往后排,多扶一扶,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四大片区”特别是彝区藏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等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扶贫攻坚“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他特别指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些农村,普遍存在住房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问题,下一步要继续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来抓。近年来,我们统筹把握好脱贫攻坚“面上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在整体抓好片区内外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临界状态群众脱贫工作的基础上,把“四大片区”特别是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作为“主战场”。我们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经过努力,全省“四大片区”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对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要建立相应约束机制,减少“等靠要”,杜绝养懒汉。我们大力整合资源进行帮扶“输血”,加快摘“穷帽”。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和省级单位对口帮扶的同时,自加压力组织省内7个市和35个县(市、区)结对帮扶彝区藏区所有45个贫困县,选派1300多名干部到彝区藏区挂职帮扶。我们通过培育产业、增加投入、激发主观能动性等“造血式”举措,通过强化产业带动增收、创新财政金融扶贫机制和开展感恩奋进教育等方式,加快构建长效扶贫机制,真正拔“穷根”。

      四、坚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担子越重,越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制止形式主义,不搞层层加码,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数字脱贫。

      近年来,我们认真践行求真务实作风,把从严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方面,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我们注重加强领导力量,在省、市、县三级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立下军令状,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我们注重建强干部队伍,将贫困县扶贫工作机构全部单设。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县挂职专职副书记,明确要求贫困村不脱贫、扶贫对象不达标、帮扶力量不撤出。我们注重高位督导落实,实行“责任制+清单制”,建立工作台账,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一项一项推动完成。2015年以来,省领导带队开展7轮全覆盖调研督导,带动省直部门、市县同志深入160个县、11501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督导帮扶。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脱贫攻坚奋斗历程,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战略思想和四川实际紧密结合,实打实硬碰硬、一仗接着一仗打,既在真抓实干中取得了脱贫重大阶段性成效,又探索形成了一些扶贫开发的思想成果,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第一,在总体谋划上,既注重高位布局、统筹谋划,完善政策制度安排,更注重力量下沉、扎实推进,压紧压实责任,确保脱贫任务落实到位。第二,在帮扶对象上,既注重整体推进,统筹抓好重点贫困地区与一般地区、贫困群众和临界状态群众的脱贫工作,更注重突出重点,敢于啃“硬骨头”,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集中攻坚。第三,在帮扶方式上,既注重“输血”,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开展帮扶,更注重“造血”,通过培育产业、推进就业、提供资金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激发内生动力。第四,在帮扶措施上,既注重物质脱贫,优先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让贫困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培育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让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第五,在稳定脱贫上,既注重聚焦当年脱贫对象,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确保真正脱贫,更注重关注已脱贫贫困户,经常性开展“回头看”,着力进行“回头帮”,扶上马送一程,确保稳定脱贫。这些认识和体会,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四川的具体化,是四川脱贫攻坚实践的客观经验总结,是指导四川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我省脱贫攻坚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我们清醒认识到,剩下的272万贫困人口大都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特别是藏区、彝区“一步跨千年”,极端贫困现象依然突出。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念兹在兹 唯此为大举 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2017年05月17日 08时0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求是》杂志2017年第10期发表了中共四川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署名文章《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日予以转载。

      核心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系列战略思想,准确把握了脱贫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鲜明提出了扶贫先扶志、以思想富裕引领物质富裕的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脱贫致富理论的内涵。

      四川省科学谋篇布局,精准分类施策,积极构建具有本省特色的扶贫开发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的总体推进思路,创新构建“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相统一的工作目标体系,探索形成帮扶工作“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相统一的工作推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等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扶贫攻坚“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四川省统筹把握脱贫攻坚“面上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在整体抓好片区内外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临界状态群众脱贫工作的基础上,把“四大片区”特别是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作为“主战场”。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脱贫攻坚奋斗历程,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战略思想和四川实际紧密结合,探索形成了一些扶贫开发的思想成果,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四川有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特点突出,脱贫攻坚工作难度非同寻常。脱贫攻坚是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体现了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省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为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2年底,全省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75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1.5%,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采取超常举措,付出超常努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生根。经过全省共同努力,到2016年底,四川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72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3%,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今后,四川省委将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常抓不懈,把脱贫攻坚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谋划和推进,深入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实现四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的庄严承诺。

      一、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系列战略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开创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新思路新境界。

      一是深刻把握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消除贫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是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内容,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经途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新发展。

      二是深刻把握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他还特别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只有精准识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才能实现全面扶贫;只有精准施策,提高扶贫资源配置效率,才能实现高效扶贫。这些方略准确把握了我国扶贫的客观规律,是消灭贫困的制胜法宝,引领着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变,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最重要的内容。

      三是深刻把握扶贫开发要重视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摆脱贫困不仅要消除物质贫困,关键要摆脱意识和思想贫困,树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以先富”的志向,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内生动力。这些思想准确把握了脱贫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鲜明提出了扶贫先扶志、以思想富裕引领物质富裕的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脱贫致富理论的内涵。

      二、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积极构建四川脱贫攻坚总体工作布局

      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科学谋篇布局,精准分类施策,积极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扶贫开发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

      一是基本形成“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的总体推进思路。我们始终注重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们始终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扬“绣花”功夫“成于细、贵在精”的精神,努力绣好脱贫攻坚“一针一线”,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的要求,建成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适时开展“回头看”,确保帮扶对象精准识别。完善“五个一”驻村帮扶、对口帮扶、定点扶贫等机制,逐村逐户落实帮扶力量。瞄准因病、缺乏劳动力、地质灾害等致贫返贫主因,结合四川实际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切实推动帮扶措施落实落地。

      二是创新构建“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相统一的工作目标体系。我们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精神,综合考虑四川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将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放在优先位置,鲜明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工作目标。“四个好”的工作目标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就是既要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探索形成帮扶工作“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相统一的工作推进路径。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要“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的重要方法论,正确处理帮扶工作“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的辩证关系。在脱贫工作推进中,按照“先难后易”的思路,率先解决居住条件最差的村和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重点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建设。在脱贫摘帽计划安排上,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对条件较好的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等地区,推动率先脱贫摘帽;对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资源把工作往前排、把摘帽时间往后排,多扶一扶,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四大片区”特别是彝区藏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等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扶贫攻坚“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他特别指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些农村,普遍存在住房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问题,下一步要继续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来抓。近年来,我们统筹把握好脱贫攻坚“面上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在整体抓好片区内外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临界状态群众脱贫工作的基础上,把“四大片区”特别是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作为“主战场”。我们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经过努力,全省“四大片区”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对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要建立相应约束机制,减少“等靠要”,杜绝养懒汉。我们大力整合资源进行帮扶“输血”,加快摘“穷帽”。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和省级单位对口帮扶的同时,自加压力组织省内7个市和35个县(市、区)结对帮扶彝区藏区所有45个贫困县,选派1300多名干部到彝区藏区挂职帮扶。我们通过培育产业、增加投入、激发主观能动性等“造血式”举措,通过强化产业带动增收、创新财政金融扶贫机制和开展感恩奋进教育等方式,加快构建长效扶贫机制,真正拔“穷根”。

      四、坚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担子越重,越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制止形式主义,不搞层层加码,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数字脱贫。

      近年来,我们认真践行求真务实作风,把从严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方面,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我们注重加强领导力量,在省、市、县三级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立下军令状,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我们注重建强干部队伍,将贫困县扶贫工作机构全部单设。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县挂职专职副书记,明确要求贫困村不脱贫、扶贫对象不达标、帮扶力量不撤出。我们注重高位督导落实,实行“责任制+清单制”,建立工作台账,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一项一项推动完成。2015年以来,省领导带队开展7轮全覆盖调研督导,带动省直部门、市县同志深入160个县、11501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督导帮扶。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脱贫攻坚奋斗历程,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战略思想和四川实际紧密结合,实打实硬碰硬、一仗接着一仗打,既在真抓实干中取得了脱贫重大阶段性成效,又探索形成了一些扶贫开发的思想成果,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第一,在总体谋划上,既注重高位布局、统筹谋划,完善政策制度安排,更注重力量下沉、扎实推进,压紧压实责任,确保脱贫任务落实到位。第二,在帮扶对象上,既注重整体推进,统筹抓好重点贫困地区与一般地区、贫困群众和临界状态群众的脱贫工作,更注重突出重点,敢于啃“硬骨头”,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集中攻坚。第三,在帮扶方式上,既注重“输血”,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开展帮扶,更注重“造血”,通过培育产业、推进就业、提供资金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激发内生动力。第四,在帮扶措施上,既注重物质脱贫,优先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让贫困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培育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让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第五,在稳定脱贫上,既注重聚焦当年脱贫对象,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确保真正脱贫,更注重关注已脱贫贫困户,经常性开展“回头看”,着力进行“回头帮”,扶上马送一程,确保稳定脱贫。这些认识和体会,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四川的具体化,是四川脱贫攻坚实践的客观经验总结,是指导四川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我省脱贫攻坚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我们清醒认识到,剩下的272万贫困人口大都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特别是藏区、彝区“一步跨千年”,极端贫困现象依然突出。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