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绵一体化:三地热情满满 需要“同频共振”
人均累计加班时间超过240个小时
唯一“同城办”到底干些啥?
“成德动车公交化,德阳市民27分钟就能到成都喝个下午茶……”上周,一则名为《成德同城六把“密钥”》的动画短片,刷爆了德阳市民的朋友圈。
所谓六把“密钥”,就是德阳提出围绕成德同城化的“六个协同”,包括区域规划、交通建设、通信设施、城市品质、产业布局和政策机制。
张敏佳也在朋友圈分享了这则短片,相比普通德阳市民,他的感触更深:“既有老百姓的期待,也有我们工作推进的成果。”
张敏佳的身份,是成德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今年以来,成德绵协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给成德同城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也让这个成立于2013年底的特殊部门迎来了新一轮的繁忙,“估算下来,今年人均累计加班时间已经超过了240个小时。”
成德绵一体化步伐下,同城办都在忙些什么?
自比“信息中心” 协助描绘成德“愿景”
“成德同城,不是发改委一个部门的事情,但由我们来进行统筹、整合和对接。”同城办设在德阳市发改委,由发改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承担日常工作。“中江至金堂、广汉到青白江、什邡到彭州,能否规划干道”“德阳能不能加入028区号共用”“还有没有哪些部门协调不了的事情需要更上层协调”……收集汇总县市区以及不同部门的诉求,是同城办的首要工作。
薛晗是今年1月来到同城办工作,围绕成德同城化的大、小会议,平均每周至少一次。“我们更像是信息集散中心。”薛晗不想放大同城办的推进作用,在他看来“同城化的愿景,更多还是由具体实施的部门描绘出来的”。
在专题会上,绵竹和什邡多次提出希望成彭快铁延伸至德阳,“提得多了,大家就要围绕这个进行讨论,多方请教权威人士,看是否可行。”薛晗说。
截至目前,两市规划部门联合编制的《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形成初步成果;两地共建成德工业园进展顺利,三年累计完成投资89亿元……一直在同城办工作的张敏佳感受到“成德同城”又迎来了新的加速期,“从开会的密度和工作的力度,今年都是有增无减,节奏加快、任务加重。”
参考广佛同城化 期待更高层面对接
今年9月,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刘守成率队造访德阳,围绕成德同城化开展工作座谈,随后,成都至德阳动车公交化运营合作协议签订。这次来自成都的主动“对接”,让德阳市民感受到成德同城化并非德阳“一厢情愿”。
事实上,双方接触此前已经十分频繁密切。围绕规划、交通、通信等方面有关成德同城化的事项建议,德阳都会及时与成都沟通。“要尊重成都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都需要双方进行商讨。”薛晗说。
从德阳提出《成德同城化重大事项建议》,到成都提出《成德同城化合作发展工作方案》,近半年来,两地反复磋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合作项目签约,涉及方方面面,也牵扯到各个部门。”张敏佳说,同城办对内收集诉求,对外联系对接。
5月底,分管同城工作的德阳市发改委副主任杨锋,随成都市委财经领导小组到广州佛山、沈阳抚顺进行同城化考察。归来之后,杨锋思考了不少:佛山经济总量大,广佛同城说得上话;两个地区的同城,都设立有更高一级的办事机构,有考核,好推动。“对比成都,人员和资金,德阳的差距就不小。”杨锋说。
12月15日下午6点半,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德阳市发改委的同城办的灯还亮着,张敏佳和同事还没有离开,对他们而言,成德同城化只是又一个开始和起步……
产业带
一条路打通两地产业动脉
12月15日一早,中江人王小龙驱车前往绵阳处理工作事务。自从他在绵阳开办这家旅行社以来,这条车程一个多小时的路,他每年要走上几十次。
不过,今年5月启动的绵中路涪城段改造升级工程,给他添了期望:未来不光自己通行更方便,生意上也有了拓展空间,“这条公路修好后,可以组织两地游客互相赏花——到中江赏芍药,到涪城看薰衣草。”
从更高层面看,这条总长约40公里的公路,不仅仅是两地间的旅客通道,更是绵阳市涪城区向南、中江县向北发展的重要“动脉”——一路向南,涪城区已布置了多个产业园区,计划将其打造为一条产业大道;再向南,通过中江,直抵金堂县,将成为一条贯穿成德绵的重要通道。
不只是公路更是产业带
绵中路涪城段改造升级工程,被视为涪城区“交通大会战”的主战场。
绵中路原本只有12米-23米宽,已经难以满足涪城区与中江县两地日益频繁的交通往来,而且因为经常有重型货车经过,有一段数百米长的路段坑坑洼洼,严重制约了通行效率。
基于此,涪城区计划投资8.6亿元,对绵中路涪城段约16公里进行升级,将其由双向2车道、双向4车道拓宽为双向6车道。届时,路面将拓宽至34.5米-37米,部分路段几乎拓宽了2倍左右,并配套相关绿化、公共服务设施,成为一条城市景观大道。
一条县域间的公路,为何要升级到如此高的标准?
“这条路未来将成为涪城区南翼的产业大道。”涪城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解释说。
从高空俯瞰绵阳,东、北、西三个方向各有一条高速公路,唯独南翼缺少一条主干道,联通绵阳机场、火车货站等交通枢纽。而临港经济开发区、凤凰山康养产业园、杨关产业带、绵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也都在这一侧,因此,南向通道的改造提升尤为迫切。
一路向南“直达”天府新区
绵中路承载的期待,还不止于绵阳境内。
在启动绵中路涪城段改造升级工程后,涪城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曾明义两次与中江县交通部门联系,协调两地公路改造升级计划。
绵中路有20多公里位于中江县境内。随着涪城段改造升级启动,中江段的提升也被提上日程,启动前期的准备工作。
而在双方的协商中,一个更为宏大的愿景已经初现轮廓:升级后的绵中路将通过线路调整一路向南,与中江至金堂的快速通道衔接,更好地串联涪城、中江、金堂三地,最终与天府新区相连。
寄托其上的,是三地产品流通的加速和旅游开发的协作。
中江县希望通过绵中路升级改造,与涪城区实现联动,将两地农旅产业较好地整合起来,实现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这一点也是王小龙所期待的——在今年成功组织了一批成都游客到中江赏芍药花后,王小龙一直想把涪城区南部的赏花景点纳入进来,“到时候可以组织一条赏花之旅,从龙泉驿到金堂,再到中江和涪城,这对成都游客来说很新鲜。” (记者 祖明远)
旅游业
车轮上的成德旅游一体化
12月,寒冬来临,德阳绵竹的麓棠温泉一房难求。与此同时,绵竹年画村等景区景点的游客人数记录,几乎每天都要被刷新一遍。在绵竹市旅游局局长卿尚发看来,这样的火爆,归功于环龙门山旅游线路发挥的引流作用。
以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环龙门山骑游活动为先行项目,环龙门山旅游线路正成为成都、德阳两地旅游融合发展的纽带。在这条线路的带动下,两地间七个区(市)县牵起合作之手,推动成德绵一体化在旅游领域率先“破冰”。
七地联手共“闯”市场
10月22日,2016环龙门山骑游活动绵竹站启动。骑手们从绵竹市板桥镇红霞杨广场出发时,领到了一本“骑游护照”,上面涵盖了邛崃、大邑、崇州、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等地的主要景区景点。集齐每个县(市)指定景区景点的印章,还能获得该县(市)相关景区景点的优惠门票。
此前,邛崃、什邡等地的环龙门山骑游活动已经先行启动,共同宣传成德两地的旅游景点。
这样的活动,已经举办三届。为了事先规划出“能到游客心坎儿里”的骑游线路,2014年时,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绵竹、什邡7个县(市)成立了一个临时的“七县旅游联盟”,每个县(市)各自精推5个旅游景点,并邀请了4名旅游专家和8位骑游爱好者对各市县精推的景点、线路进行实地踏勘,画出了环龙门山精品旅游线路,编制线路简介。
经过几年建设,截至目前,这条线路已经将七个地方的沿山主要景点和附近景区串联起来。由北向南,依次形成了绵竹麓棠温泉、汉旺遗址公园-什邡红峡谷休闲度假区、红豆村-彭州丹景山风景区、白鹿中法风情小镇-都江堰熊猫谷、壹街区-崇州街子古镇、元通古镇-大邑西岭雪山、花水湾—邛崃竹溪湖、金鸡谷等景观线路。
一方面,七地统一标准共同加快沿山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成德两市也在各自旅游市场同时推介对方的旅游资源,加速促进融合。“目前成都各大旅行社都推出了绵竹旅游项目,同时在成都中心城区的13个大型社区里也相继开辟了宣传窗口。”卿尚发坦言,成都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正成为推动绵竹景区发展的主力军。
资源互补共“享”市场
早在2014年时,“七县旅游联盟”便达成共识:联盟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成德一体化”背景下对旅游产业多区域合作模式展开探索,更要认清自身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弱项。
以大邑为例。近些年,大邑形成了以花水湾、西岭雪山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但除了西岭雪山、花水湾项目独具特色外,与省内其他区县的生态旅游项目趋同。放眼联盟内的其他六个县(市),大多与大邑类似:独特的旅游项目有待增加、不能免俗于同质化竞争。
“环龙门山骑游活动”刚好切中要害。以“成都—彭州—绵竹”二日骑游环线为例:经彭州的丹景山、白鹿镇、葛仙山,到达绵竹的土门麓棠温泉、年画传习所、滑草场、年画村,再返回成都,相当于让游客从山区耍到平坝,走得远,有更多“特色菜”可品味。
成都市旅游局副局长陈世安认为,成德两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尚待培育的异地客源市场也十分广阔,一旦两地资源共享,势必促进双方旅游产业快速提升。因此,一体化的范围还将拓宽。据陈世安介绍,目前成德两地已经共同推出了成绵乐城际高铁沿线自助一日游手册;在全国大型旅游推介会上,每个季度都将打包推介成德一体化旅游产品;在旅游部门官方网站上,相互开设双方旅游频道或栏目等,全面推动两地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细节方面的合作将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比如在交通方面,目前成德两地还不能实现异地载客。陈世安说:“成德旅游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双方旅游资源的共享,通过联动机制让双方的旅游景区景点互为目的地,从而形成有益补充。” (记者 雷倢)
编后
成德绵一体化需要“同频共振”
成德绵一体化提出十年,强强联合,普遍看好,三地也是热情满满。
按照国家对四川提出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成德绵地区要先行先试,探索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构建,这对成德绵一体化提出了更为实质化的要求:不仅要在民生、经济领域实现共生,更要在规划、创新、发展等层面“同频共振”。
正如专家们所言,成德绵一体化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有来自省级层面的统筹“口令”,对三地进行协调组织,从操作层面打破各自为政的利益权衡,消除行政边界刚性约束。
只有更高层面喊出“一二一”,三地才能真正步调协同,迈过阻碍,真正走上全省区域协同创新的“领跑者”位置。 (夏丽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