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绿色四川的“加减乘法”和“一二三”
1
四川经济澎湃绿色动力的“加减乘法”
近年来,四川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稳中有进的四川经济,绿色动力澎湃。
加法:加速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十二五”收官之年,四川经济大盘有两个耀眼的数据:全省经济总量跃上3万亿元台阶;服务业在三次产业占比中,首破40%。
前三季度,四川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同期GDP和一、二产业增速。服务业占GDP比重达44.1%,比上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在规模上做加法,工业在结构上做优化。工业比重占全省GDP的50%左右,要有绿色‘GDP’,工业经济的绿色非常重要
12月8日,首列“四川造”空铁列车在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下线,这是我国首列商品化新能源空铁列车。前一周,四川轨道交通产业项目在宜宾开建,项目投产后,预计近期年产值将达50亿元……
此外,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也加速发展,形成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4%,增速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目前,我省工业经济大盘中,七大优势产业占比80%以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7%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川还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领域,启动实施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
快评
总量跃上3万亿台阶,意味着四川要加速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服务业的跃升性变化,则是经济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重要表现。两大变化都昭示四川经济发展应加速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
做减法:持续优化提升生产方式
锁定能源源头和生产方式过程,也是全省推进经济绿色发展的“靶心”。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截至目前,水电装机容量近700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占80%。四川提出,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202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34.2%,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7%。
生产方式的绿色如何实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重要路径。
不久前,普州奶牛养殖场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园竣工投产,项目配套了与奶牛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柠檬种植基地、蚯蚓养殖基地等,示范园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100%。
无独有偶,在崇州,30年前为“捡个盐巴钱”的稻田养鱼不仅减少近一半化肥农药的使用,还让米质更好、售价更高,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收益。
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是全省现代农业着力的重点。
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工厂工业污水零排放,涂装车间前处理采用硅烷工艺后,重金属和磷离子实现零排放。冲压车间噪音控制在83分贝以下,焊装车间实现无辅料损耗、无飞溅、无粉尘。
过去3年四川淘汰生铁、粗钢落后产能分别达328万吨、375万吨。前三季度,四川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增速回落。
快评
做好增强新动能加法的同时,更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加速推进节能降耗,为新兴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乘法:加快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技术升级是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创新引领,以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在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上将发挥“乘数效应”。
创新企业的加入,让四川经济的“绿色”更足。
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7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总数达1600家以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创新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支撑。
近3年来,全省以18亿元的财政投入,引导全社会投入200亿元,组织实施15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702个,带动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1.2万亿元以上。
未来五年,围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优势产业,四川将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15个专项,实现到2020年,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0项。
快评
推动转型升级,要强化科技支撑。要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四川科教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高端切入,弯道超车,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四川经济发展迈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
保卫绿色家园四川的“一二三”
12月初,省环境监测总站传来消息:前11月,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标天数比例81.9%,比去年同期进一步好转。
来不及品尝喜悦,一场持续10多天的区域性大气污染来临。一边是来之不易的艰难进步,一边是随时到来的反扑,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向污染宣战,上至省委省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嘹亮的冲锋号回荡在2016年。
一个目标:城乡一体绿化,扫除生态盲点
成都绕城高速外的桂溪生态公园,由于坐落在繁华城区,面积达1400亩、9倍于成都人民公园的生态绿地。
眉山市青神县汉阳镇新路村,占地180亩的水岸果香,原本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洼地。改造后,已成为眉山市第一个乡村湿地公园和全省第一批乡村生态公园。
本是寸土寸金的城市,却拿出超千亩土地供市民游憩;原本是荒无人烟的洼地,却费大力气改成公园。
背后的逻辑,是城乡一体绿化,扫除生态盲点,把森林进城和公园下乡,作为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的主要增长点。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说,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首次把城市纳入主战场,瞄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省被划分为成都平原区(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秦巴山系(广元、巴中、达州)、川南(宜宾、泸州、内江、自贡)及成渝经济带(资阳、遂宁、南充、广安)四大森林城市群,全力推动森林进城、公园下乡。
大规模绿化全川的最大着力点在于扫除生态盲点,补足绿化短板。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遏制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加重趋势。
省林业、农业、住建等部门还联合出台国土绿化金融扶持、后期管护等多项配套政策,以确保绿化资金不短缺、绿化成果有人管。
两条底线:红线守家底,绿线护环境
2016年,四川的区域生态安全底线浮出水面。这条清晰的红线既是高压线,又是底线。
宏观层面,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在红线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管控边界。微观层面,启动城镇绿线划定工作,圈定公共绿地、公园等城镇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一旦划定绿线,其范围内严格限制建设行为。
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绿线是城镇生态环境的基本盘。
生态保护红线内,13个生态保护红线区块一字排开。这条红线之下,全省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功能重要区全部纳入其中,总面积达19.7万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四川四成以上国土面积,被纳入红线管控。
此外,四川还筹划建立红线管控负面清单、生态补偿、绩效考核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定期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开展绩效考核,层层落实红线保护责任。
快评
过去城镇建设首先关注“哪里需要建设”,而绿线将促使城镇建设首先关注“哪里需要保护”。如果说宏观上,生态红线搭建了四川生态屏障的四梁八柱,在微观上,城镇绿线管制的出台,则意味着城镇建设思路的根本性转变。
三大领域:治雾霾、污废水和土壤污染
12月12日下午2时,成都市气象台解除10天前发布的霾黄色预警信号。在扫除雾霾的过程中,天帮忙,人更在努力。
面对严峻形势,成都市紧急行动,市环保局公布包括彭州石化在内的78家废气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并邀请市民监督举报,部分排放大户主动减产限产。
治霾,围绕大气污染物排放只减不增的目标,四川在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三大城市群划分红线区、黄线区、绿线区,红线区不能新增大气污染并削减污染存量。
治水,瞄准年底前消除省内乡镇劣Ⅴ类饮用水源,突出重点,推动治理精细化。
前11月,全省五大流域断面达标率71.3%,比去年同期的68%进一步提高;岷江、沱江流域水质改善趋势向好,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指标浓度都比去年同期下降;全省劣于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为5.7%,超额完成不超过8%的全年目标任务。
治土,逐步启动全省土壤污染详查,开展农用地分类管控试点。
年底前,四川有望完成土壤污染的环境风险点排查,详查随后开展。预计2018年底前,四川将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全面开展农用地分类管控试点,保障农产品质量。
为防范人居环境风险,今年四川明确,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将作为用地和供地必要条件。还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明确将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及审查意见作为采矿权申请的必备要件,提高耕地质量。
3
改革发力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全面发力,不但注重解决当下问题,更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久久为功,标本兼治。
全局推进+重点击破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有全局性的整体安排,也有各个领域的重点突破。
半个月前,德阳什邡林场完成了一次全面“体检”:林场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树,都在产权证上登记造册。什邡林场场长王戈说,有了这些“本本”,以后无论是谁,他都有足够的底气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微观个案的背后,离不开体制机制的系统推进。
6月初,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这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内容上,涵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方面面;主体上,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各个方面;时间上,覆盖从当下到2020年之间。
在从整体上谋划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四川抓住产权制度、考核体系等多个关键领域,重点推进。
今年起,四川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将于2017年底前,逐步对不动产和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并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及不同集体所有者之间的边界。
除生态功能重要的自然资源外,其余部分将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适度扩大多种形式经营、管理范围。
此外,四川更从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及责任追究等方面,重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并由点及面,将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既让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
污染防控,让市场发力。近年来,四川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及生态补偿制度,突出价格手段和市场机制的运用,达到资源使用方式能够反映出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目标。
具体做法包括,提高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程度、逐步放开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乡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等。
2020年前,四川将推行防污治污市场化机制,主要内容包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运营服务。
在成都新都区,当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将区内河道管理业务逐步转移给物业公司,水政主管部门从管理者转为监督者。
政府有为,前提是责任明晰。从今年起,四川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于未能完成目标者,予以惩处。此外,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问题线索移送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
快评
一方面为政府不断“松绑”,减少甚至取消GDP的考核,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再两难,进而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空间;一面为政府不断“加压”,让他们承受更多生态保护的责任,一减一增,换来的是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更大作为。
规划力+执行力
既强调政府制度设计的规划力,更要求政策的执行力,既要正确方向,更离不开实施的得力方法。
11月12日,一场新闻通报会在成都召开。省环保厅通报四川环保大检查大执法“百日攻坚行动”进展。吹响了四川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冲锋号。这100天内,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拘留等,做到查处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
执行力来自哪里?
四川回答是,首先来自明晰的责任。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最近明确表态:四川将适时启动环保执法体系垂直管理改革。
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案》,近期将对社会公布。改革的目标,是确保一个部门原则上只保留一支执法队伍,统筹林政、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达到聚指成拳的效果,增加执法的效力。
执行力来自全程监督。四川创新监管模式,不固定执法人员和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抽查制度已全面铺开。
12月9日,成都市环保局公布全市2016年78家废气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其中包括彭州石化。让市民参与到监督者行列,不仅扩大了监督阵容,更增加了监督力度。
执行力来自严肃惩戒。省环保厅表示,对排污单位的环境违法行为,在严厉处罚的同时,要实施红黄牌警示制度,将其纳入环保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环境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动共管机制,让排污单位不敢违法。
数据昭示,只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有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环境污染问题,肯定能够得到破解。(记者 梁现瑞 董世梅 陈岩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