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积极开创“插花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径

  • 2017年04月01日 09时27分
  • 来源: 财政部网站
  • 【字体:
  •   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分析“插花式”贫困实际,积极开创“插花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径,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全力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016年,全市各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3亿元,较2015年增加1.6亿元,增长170.47%。其中,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9亿元,增长53.44%,市、县本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4亿元,增长724%。另一方面,加大行业资金整合力度。指导各县(区)开展以县为主体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全市实现8.7亿元的行业扶贫资金同步投放、统筹使用,有力解决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大力优化资金使用方式。一是精准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贫困识别结果紧密衔接,针对贫困村发展“短板”和贫困户意愿,逐村逐户制定资金使用方案,实现产业类资金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卫生社保类资金扶持到人。2016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7亿元实施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其中79.64%的资金用于帮助3.71万名贫困人口根据自身意愿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果蔬中药材等种植、实施危房改造等,其余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整合的涉农资金则用于支持贫困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财政支农资金“补”改“投”。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项目为载体,在全市开展财政支农资金“补”改“投”试点项目64个,财政资金形成资产量化股权4927万元,使2.05万农民成为股东并享受财政支农资金“补”改“投”带来的资产收益。三是建立完善五项扶贫基金。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总规模1550万元、1600万元、9410万元、900万元的县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贫困村建立了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解决了贫困户子女就学、就医和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创新建立了市级特殊困难帮扶基金,对因重残或因灾、因意外伤害等原因深度致贫的贫困户实施特殊帮扶。

      三、积极创新财政扶持机制。一是推进财政投资收益扶贫。投入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元在42个贫困村开展财政投资收益扶贫,为贫困村培育了见效快、收益稳的支柱产业,村集体每年获得4.2万元以上的收益,解决了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面临的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和市场风险问题,为0.64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建立了稳定增收渠道,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二是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基金。鼓励贫困村在满足贫困户借款需要的情况下,对未借出的资金由村集体采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基金保值增值、贫困村集体增收、贫困户受益的目标。三是构建财政保险互动机制。投入财政资金285万元,为全市9.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扶贫小额保险,有效防止了贫困户因意外事故加剧贫困或再度返贫。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内江市积极开创“插花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径

  • 2017年04月01日 09时27分
  • 来源: 财政部网站
  •   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分析“插花式”贫困实际,积极开创“插花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径,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全力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016年,全市各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3亿元,较2015年增加1.6亿元,增长170.47%。其中,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9亿元,增长53.44%,市、县本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4亿元,增长724%。另一方面,加大行业资金整合力度。指导各县(区)开展以县为主体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全市实现8.7亿元的行业扶贫资金同步投放、统筹使用,有力解决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大力优化资金使用方式。一是精准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贫困识别结果紧密衔接,针对贫困村发展“短板”和贫困户意愿,逐村逐户制定资金使用方案,实现产业类资金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卫生社保类资金扶持到人。2016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7亿元实施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其中79.64%的资金用于帮助3.71万名贫困人口根据自身意愿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果蔬中药材等种植、实施危房改造等,其余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整合的涉农资金则用于支持贫困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财政支农资金“补”改“投”。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项目为载体,在全市开展财政支农资金“补”改“投”试点项目64个,财政资金形成资产量化股权4927万元,使2.05万农民成为股东并享受财政支农资金“补”改“投”带来的资产收益。三是建立完善五项扶贫基金。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总规模1550万元、1600万元、9410万元、900万元的县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贫困村建立了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解决了贫困户子女就学、就医和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创新建立了市级特殊困难帮扶基金,对因重残或因灾、因意外伤害等原因深度致贫的贫困户实施特殊帮扶。

      三、积极创新财政扶持机制。一是推进财政投资收益扶贫。投入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元在42个贫困村开展财政投资收益扶贫,为贫困村培育了见效快、收益稳的支柱产业,村集体每年获得4.2万元以上的收益,解决了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面临的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和市场风险问题,为0.64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建立了稳定增收渠道,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二是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基金。鼓励贫困村在满足贫困户借款需要的情况下,对未借出的资金由村集体采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基金保值增值、贫困村集体增收、贫困户受益的目标。三是构建财政保险互动机制。投入财政资金285万元,为全市9.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扶贫小额保险,有效防止了贫困户因意外事故加剧贫困或再度返贫。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