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4

“振兴川剧3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发布会背景资料

  • 2012年06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字体:
  •   2012年是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号召30周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振兴川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戏剧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振兴川剧30年的成绩和经验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川剧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川剧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主要成绩有:

      川剧舞台创作的繁荣在“振兴川剧”口号鼓舞下,川剧创作经历了1978年的“复兴传统戏”,活跃于1980后的“探索剧目”,量变于1990后的“优秀剧目”,升华于新世纪的“精品工程”。30年来,我省共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有100多台剧目在全国和全省的重大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涌现了以魏明伦、徐棻、谭愫等为代表的川剧创作人才队伍。四川作为戏剧大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巩固。

      优秀精品剧目迭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一项旨在扶持舞台艺术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川剧《变脸》《易胆大》相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十大精品剧目。成都市川剧院推出的川剧《欲海狂潮》和四川省川剧院推出的《巴山秀才》分别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此外,我省先后还有10多台优秀川剧剧目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化部文化大奖、文化新剧目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充分体现了振兴川剧的丰硕成果,是川剧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证明。

      中国川剧节和振兴川演剧调中国川剧节及振兴川剧调演,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振兴川剧和扩大川剧影响采取的重要举措。从1982年的首届振兴川剧调演,历时近20年;1999年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中国川剧节,振兴川剧调演成为中国川剧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川剧节已成为荟萃川剧艺术精品、促进戏曲名家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川剧与人民、时代、市场相结合,推进川剧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艺术盛会,也是实践文化惠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欢乐节日。

      川剧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在振兴川剧工作中,社会影响面最大、最具创新性、实践性的一项工作,就是川剧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指导下,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拓宽了工作思路,创新了工作机制和方式,并被推荐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艺术人才辈出30年川剧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齐头并进,为川剧传承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涌现了一大批川剧舞台表演领军人物。在迄今为止的25届梅花奖评选中,我省川剧演员共有18人获“梅花奖”,其中4人获“二度梅”。川剧“梅花奖”演员有刘芸、晓艇、古小琴、陈智林、田曼莎、陈巧茹、喻海燕、何伶、肖德美、蒋淑梅、刘萍、李莎、孙勇波、崔光丽、孙普协、刘谊、王玉梅、胡瑜斌。其中,刘芸、陈智林、田曼莎、陈巧茹四人荣获“二度梅”称号。

      对外交流赢得盛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川剧艺术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足迹遍布欧、亚、非及美洲,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海外观众已达百多万人次。川剧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时代风采,为世界瞩目,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

      理论研究硕果累累30年来,川剧的修志、史论、评论、对策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开出版各类集成志书、专著、文集100余部,计3000余万字。其中,共有20部专著及论文获省部级、国家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呈现出川剧理论研究繁荣的局面。

      剧团改革初见成效通过改革,全省剧团布局趋于合理,优势力量得以集中发挥。群众性川剧活动遍及城乡,开展得丰富多彩,经省政府命名的“川剧之乡”、“川剧坐唱之乡”已有五个;川剧进校园蓬勃发展,川剧市场逐步形成,川剧观众群逐渐扩大。各级各类川剧院团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广泛积极参与振兴川剧工作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又要广泛动员民众参与,凝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近年来,以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主动肩负起了向公众进行川剧普及教育和宣传动员的重任,发挥了舆论强大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振兴川剧30年取得的成绩和艺术实践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振兴川剧的正确性,充分显示出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基本经验值得总结。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0年来,振兴川剧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川剧事业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对振兴川剧缺乏正确的认识,信心不足,重视不够;文化经费投入不够,人才培养后继乏人,剧团减少,演出场所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看戏的需要;川剧普及缺乏有效途径,如何进一步赢得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当前和今后的工作

      积极推进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深化川剧表演院团的体制改革,调动广大演职员的积极性,出人出戏,繁荣川剧演出市场;在非遗旗帜下,继续做好川剧保护和传承工作。继续开展川剧进校园活动,争取更多地青年观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川剧演出活动,包括扶持民营职业川剧团的演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振兴川剧3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发布会背景资料

  • 2012年06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2012年是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号召30周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振兴川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戏剧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振兴川剧30年的成绩和经验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川剧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川剧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主要成绩有:

      川剧舞台创作的繁荣在“振兴川剧”口号鼓舞下,川剧创作经历了1978年的“复兴传统戏”,活跃于1980后的“探索剧目”,量变于1990后的“优秀剧目”,升华于新世纪的“精品工程”。30年来,我省共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有100多台剧目在全国和全省的重大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涌现了以魏明伦、徐棻、谭愫等为代表的川剧创作人才队伍。四川作为戏剧大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巩固。

      优秀精品剧目迭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一项旨在扶持舞台艺术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川剧《变脸》《易胆大》相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十大精品剧目。成都市川剧院推出的川剧《欲海狂潮》和四川省川剧院推出的《巴山秀才》分别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此外,我省先后还有10多台优秀川剧剧目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化部文化大奖、文化新剧目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充分体现了振兴川剧的丰硕成果,是川剧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证明。

      中国川剧节和振兴川演剧调中国川剧节及振兴川剧调演,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振兴川剧和扩大川剧影响采取的重要举措。从1982年的首届振兴川剧调演,历时近20年;1999年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中国川剧节,振兴川剧调演成为中国川剧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川剧节已成为荟萃川剧艺术精品、促进戏曲名家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川剧与人民、时代、市场相结合,推进川剧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艺术盛会,也是实践文化惠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欢乐节日。

      川剧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在振兴川剧工作中,社会影响面最大、最具创新性、实践性的一项工作,就是川剧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指导下,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拓宽了工作思路,创新了工作机制和方式,并被推荐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艺术人才辈出30年川剧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齐头并进,为川剧传承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涌现了一大批川剧舞台表演领军人物。在迄今为止的25届梅花奖评选中,我省川剧演员共有18人获“梅花奖”,其中4人获“二度梅”。川剧“梅花奖”演员有刘芸、晓艇、古小琴、陈智林、田曼莎、陈巧茹、喻海燕、何伶、肖德美、蒋淑梅、刘萍、李莎、孙勇波、崔光丽、孙普协、刘谊、王玉梅、胡瑜斌。其中,刘芸、陈智林、田曼莎、陈巧茹四人荣获“二度梅”称号。

      对外交流赢得盛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川剧艺术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足迹遍布欧、亚、非及美洲,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海外观众已达百多万人次。川剧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时代风采,为世界瞩目,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

      理论研究硕果累累30年来,川剧的修志、史论、评论、对策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开出版各类集成志书、专著、文集100余部,计3000余万字。其中,共有20部专著及论文获省部级、国家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呈现出川剧理论研究繁荣的局面。

      剧团改革初见成效通过改革,全省剧团布局趋于合理,优势力量得以集中发挥。群众性川剧活动遍及城乡,开展得丰富多彩,经省政府命名的“川剧之乡”、“川剧坐唱之乡”已有五个;川剧进校园蓬勃发展,川剧市场逐步形成,川剧观众群逐渐扩大。各级各类川剧院团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广泛积极参与振兴川剧工作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又要广泛动员民众参与,凝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近年来,以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主动肩负起了向公众进行川剧普及教育和宣传动员的重任,发挥了舆论强大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振兴川剧30年取得的成绩和艺术实践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振兴川剧的正确性,充分显示出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基本经验值得总结。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0年来,振兴川剧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川剧事业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对振兴川剧缺乏正确的认识,信心不足,重视不够;文化经费投入不够,人才培养后继乏人,剧团减少,演出场所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看戏的需要;川剧普及缺乏有效途径,如何进一步赢得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当前和今后的工作

      积极推进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深化川剧表演院团的体制改革,调动广大演职员的积极性,出人出戏,繁荣川剧演出市场;在非遗旗帜下,继续做好川剧保护和传承工作。继续开展川剧进校园活动,争取更多地青年观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川剧演出活动,包括扶持民营职业川剧团的演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