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灾后重建三年以来,我们的重建情况恢复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文化厅副厅长泽波]: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应该说,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省文化厅党组和各级文化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强有力的指导下,依靠全国各地的支援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这样一个基本要求,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规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是我们在工作机制、投入机制、保护机制上,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这样一个战略机遇,开展了一系列的抢救性的保护工作和基础性的建设,整个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获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效和积极的进展,独具魅力的灾区羌族文化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四川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以灾后重建为标志,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此我想给网友们报告一下:首先,我们以抓住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为支撑,推动灾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工作。第二,我们紧紧抓住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工程,紧紧依靠灾后恢复重建的这个平台,强化了非遗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当时,我们及时制定了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的《规划纲要》、《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的整体规划》,千方百计又不失时机地抢救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积极协调、督办、落实,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当时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积极的策划、申报了一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力争使涉及非遗的这“三个重大”纳入规划、挤进盘子,尽力和整个灾区经济、社会、文化整体恢复重建统筹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建设。从现在不太全面的统计来看,三年对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大概有数亿元,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等101个项目,其中绵竹年画博物馆、北川民俗博物馆、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茂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灾后恢复重建过程当中,在省政府领导、省发改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硬件建设以外,投入五千多万元,启动、建设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灾区的羌族精神家园也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进行恢复。这一系列的建设,应该说对于将来全面提升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共享,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第二,我们进行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际上就是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的重要举措。在文化部的指导下,我们当时制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纲要和规划实施的方案。我们当即纳入了整体性保护的战略,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几年来在生态保护区各县建立了机构,按照规划,推出了一系列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的具体的项目。应该说整个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从点到面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一个阶段,它也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一个新的保护阶段,而且成效也非常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