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
|
|||||||||||||||||||
|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余公里。东连渝,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19卷)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峡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三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建制撤销,与四川省合并,原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1997年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至2018年,四川省辖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很早兴起,历史上四川的农业、冶金、丝织、建筑等都得到一定发展。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19卷)
优越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巴蜀文明的生长、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以其显著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
文明渊源深厚。四川文明在夏商时代为神权文明,西周至春秋战国为礼乐文明。秦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逐步转型为秦汉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亚文化。汉魏之际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隋唐五代为文学繁荣之地,佛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巴蜀的科技在历史上很发达,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种植技术、盐井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天文学、数学、医学等。
地方特色显著。四川主要属于巴蜀文化区,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四川语言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织锦文化、盐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四川方言、川戏、川茶、川酒、川菜、川药及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文化珍品荟萃。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一批珍贵稀有的高品味文化。四川拥有世界遗产5处、博物馆25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5个、其他人文景点200余个。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黄龙为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世界自然遗产。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铜器、玉器和陶器都属文物精品,其中,象征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精神的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川菜位居我国三大菜系之列,五粮液等川酒为国宴珍品,竹叶青、蒙顶茶、峨眉毛峰等名茶享誉全国。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19卷)
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70年代后期,四川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35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17个。2018年,出生人口92万人,人口出生率11.05‰;死亡人口58.3万人,人口死亡率7.01‰;人口自然增长率4.04‰。年末常住人口8341万人,比2017年末(下同)增加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61.5万人、乡村人口3979.5万人。城镇化率52.29%,提高1.5个百分点。
城市和建制镇的等级规模变化较大,尽管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城市规模体系不完善。除成都、攀枝花、绵阳、德阳等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城镇化率超过40%的还有泸州、南充、眉山、宜宾、遂宁、乐山、内江、雅安、广元、达州、自贡、资阳、广安、巴中等市,城市体系逐步形成了包括成都特大城市,绵阳、南充、泸州等大城市,宜宾、内江、遂宁、眉山、乐山等中等城市,广汉、江油、阆中等小城市4个层次的城市体系格局。在35个城市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个,其余以中小城市居多;城市规模在100万人~200万人、50万人~100万人档次的城市缺乏或不足,形成明显的断层效应;城市空间分布东多西少,东部占全省城市数的91.43%,西部只有攀枝花、雅安、西昌、康定、马尔康5个城市。东部地区和重庆地区一起构成中国西部城市群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的第四大城市群地区,2011年被批准为成渝经济区。
首位城市地位突出。成都是省会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以及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为全省最大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讯枢纽。省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高度集中,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的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2.95%,而2018年常住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却分别占到全省的19.58%和37.72%。2014年10月14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新区位于成都市主城区南偏东方向,区域范围涉及成都、眉山、资阳三市所辖7县(市、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
地方城市各具特色。绵阳为“西部科技城”,西昌是“科学卫星城”,攀枝花是“钢城”,自贡是“盐都”,南充是“丝绸之府”,德阳是制造业重镇。宜宾、泸州不仅是“酒城”,还是水陆交通枢纽。乐山、峨眉山、都江堰、西昌、阆中等是闻名的旅游城市。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19卷)
四川省土地面积4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人均国土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四川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7.1%、12.9%、5.3%和4.7%。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省土壤类型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全省的土地利用类型(见表2)共分8个一级利用类型、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省都有。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运输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20卷)
四川气候复杂多样,且地带性和垂直变化明显。根据水热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全省分为三大气候区。
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该区热量条件好,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积温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差较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年日照时间较短,仅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50%以上集中在夏季,多夜雨。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日较差大,年较差小,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2000~2600小时。降水量较少,干湿季分明,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立体气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是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20卷)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889.75亿立方米。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全省水资源总量共约3489.7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2547.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3%;上游入境水942.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7%。地下水资源量约546.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境内有湖泊1000余个、冰川200余条,在川西北和川西南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沼泽,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蓄水量共约35亿立方米。
总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以河川径流为主,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6—10月,洪旱灾害时有发生;河道迂回曲折,利于农业灌溉;天然水质良好,部分地区有污染。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20卷)
四川保存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
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占全国的39.6%,居各省市区之冠。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四川雉科鸟类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素有雉类乐园之称,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全省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其中:毛皮、革、羽用动物200余种,药用动物340余种。
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0余科、1620余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84种,占全国的21.6%。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余种,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1/3,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100余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野生菌类资源1291种,占全国的95%。2019年末森林覆盖率39.6%,提高0.80个百分点。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20卷)
主要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气为主,水能资源约占75%,煤炭资源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资源约占1.5%。
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其中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占全国的27.2%,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占全国的31.9%,均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其技术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79.2%以上,占全省技术开发量的80%。
四川省的煤炭种类齐全,有无烟煤、贫煤、瘦煤、烟煤、褐煤、泥炭;全省煤炭资源保有量122.7亿吨,主要分布在川南,位于泸州市和宜宾市的川南煤田赋存了全省70%以上的探明储量。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国内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已发现天然气资源储量7万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主要分布在川南片区、川西北片区、川中片区、川东北片区。四川生物能源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人畜粪便3148.53万吨、薪柴1189.03万吨、秸秆4212.24万吨、沼气10亿立方米,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也较为丰富。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20卷)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有利,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加工大省。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亚矿种123种),33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天然气、钒、钛、二氧化碳气、锂矿(Li2O)等14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一位,铁矿、铂族金属、稀土矿(稀土氧化物)等10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二位。
四川矿产资源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资源种类齐全,多数矿种储量不足。除钒钛磁铁矿、岩盐、芒硝、铅锌、硫、铁矿、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多数矿产资源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差、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二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分布集中,区域特色明显,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基地。矿产集中分布在川西南(攀西)、川南、川西北三个区: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其他矿产丰富且组合配套好,是国家冶金基地之一;川南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蕴藏量大,是国家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三是部分重要矿产以贫矿和低品质矿为主,富矿不足。除铅、锌、镉、银、岩盐、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矿产多为中、贫矿。四是矿床的共生、伴生矿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但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如:攀西的钒钛磁铁矿为铁、钒、钛共生,川南的煤矿为煤、硫共生,川西北的锂矿为锂、铍共生。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20卷)
四川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其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拥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即九寨沟、黄龙、卧龙、稻城亚丁。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即峨眉山、九寨沟—黄龙、蜀南竹海、乐山大佛、自贡恐龙博物馆。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至2019年底,全省有5A级旅游景区13家,在全国排名第四;有全省自然保护区166个,面积8.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个;全省有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含试点)29个、省级湿地公园35个;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9处;全省森林公园有137处,总面积232.4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4处,森林公园总数位列全国前十。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世界级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9处。至2019年底,全省有博物馆2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36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1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333个。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内容来自《四川年鉴》2020卷)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1.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8.4万公顷,增长5.9%;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4.4万公顷,增长5.9%;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44.4万公顷,增长2.2%。
全年粮食产量3527.4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小春粮食产量增长0.8%,大春粮食产量增长0.8%。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92.9万吨,增长7.0%;烟叶产量16.2万吨,增长0.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813.4万吨,增长3.8%;茶叶产量34.4万吨,增长5.8%;园林水果产量1083.6万吨,增长8.3%;中草药材产量52.7万吨,增长7.5%。
全年肉猪出栏5614.4万头,比上年增长15.7%;牛出栏296.4万头,增长1.6%;羊出栏1792.1万只,增长0.7%;家禽出栏77444.5万只,比上年减少1.7%。猪肉产量增长11.7%,牛肉产量增长1.6%,羊肉产量增长0.8%,禽蛋产量增长3.8%,牛奶产量增长1.9%。
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5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29个。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40%,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工业增加值13428.7亿元,比上年增长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43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重工业增加值增长6.2%,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1:2.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2.4%,集体企业下降17.9%,股份制企业增长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
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5%,汽车制造业增长3.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9%,医药制造业下降2.1%,金属制品业下降3.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5%;五大现代产业增加值增长5.1%;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5.9%。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5.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3%。全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0.3%。
分经济区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9%;川南经济区增长10.9%;川东北经济区增长9.4%;攀西经济区增长11.4%;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增长5.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1.3%。商品房施工面积50755.5万平方米,增长3.3%;商品房销售面积13257.8万平方米,增长2.2%;商品房竣工面积4545.9万平方米,下降0.7%。
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24.9亿元,比上年下降2.4%。
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791.9亿元,比上年下降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32.9亿元,下降2.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8342.4亿元,下降1.5%;餐饮收入2482.5亿元,下降9.0%。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226.5亿元,增长16.9%。
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13.5%,日用品类增长6.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5%,中西药品类增长7.5%,文化办公用品类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173.3亿元,比上年下降38.1%。接待国内游客4.5亿人次,下降39.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70.1亿元,下降37.4%。接待入境游客24.6万人次,下降94.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79.1万美元,下降97.7%。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人数为8.9万人次,下降95.2%。
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机构)842家,比上年增长24.6%;累计设立13826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5亿美元,增长2.9%,规模居中西部第1位。
截至2020年,在川落户世界500强达到364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累计达到250家。已获批准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已达20个,已开馆的领事机构13家。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62.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6.5%;完成营业额51.8亿美元,下降18.6%。新增境外投资企业64家,境外投资企业累计1219家。
全年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1万亿元,增长1.2%。
全年进出口总额80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出口额4654.3亿元,增长19.2%;进口额3427.5亿元,增长18.8%。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通过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735.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3%;完成旅客周转量1203.0亿人公里,下降38.3%。年末高速公路建成里程8140公里;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250万标箱。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29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6%。其中私人汽车1140万辆,增长7.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063.6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37.7亿元,增长20.1%;电信业务总量7525.9亿元,增长46.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8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124.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2.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09.0部/百人。固定互联网用户2975.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7521.4万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12.5万公里,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长度155.5万公里。
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8.0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税收收入2967.7亿元,增长2.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00.7亿元,增长8.2%。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0350.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9289.3亿元,增长14.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9504.9亿元,增长13.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23534.1亿元,增长14.5%。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99家,按业务性质分,有产险公司43家、寿险公司46家、养老险公司5家和健康险公司5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有中资公司72家,外资公司27家。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73.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39.4亿元,增长9.6%;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634.2亿元,增长4.4%。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687.8亿元,增长8.4%。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367.5亿元,增长7.6%;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320.3亿元,增长9.3%。
年末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66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5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营业部419家、期货公司营业部52家,证券开户数212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4%。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在校生1611.5万人(不含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及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教职工118.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5.8万人。
年末共有普通小学5679所,招生88.1万人,在校生552.9万人。普通初中3677所,招生93.2万人,在校生279.8万人。普通高中792所,招生47.4万人,在校生140.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2所,招生0.3万人,在校生(含附设特教班)1.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技工学校)493所,招生40.0万人,在校生94.7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029个,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165.3万人次。
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32所。全年普通本(专)科招生58.9万人,增长12.1%;在校生180.1万人,增长8.4%;毕业生43.3万人,增长7.5%。研究生培养单位36个,招收研究生4.8万人,在校生14.5万人,毕业生3.4万人。
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47个,艺术表演场所36个,公共图书馆207个,文化馆207个,美术馆54个,综合文化站415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
年末共有博物馆25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5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1项。
年末广播电视台171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4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1053.9万户。
全年出版地方报纸77种,出版期数15621期;出版期刊357种,出版量5149.5万册;出版图书14368种,出版量23686.1万册;录像制品72种,电子出版物593种。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90.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35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3%。全省87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86个,占比98.9%,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质断面。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全省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为100%。
全省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992件,适用《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及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司法机关五类案件总数为236件,涉嫌环境犯罪案件12件。全省共将13.5万余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11719张,共审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53家,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293.9万吨/年。
全省共安排省级环保专项资金23.6亿元。实施大气重点减排项目138个,新增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80万千瓦,累计完成水泥行业深度治理33家,累计淘汰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547台,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3.3万家。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完成1845个村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全省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174家,对23条重点小流域实施挂牌整治,完成30座磷石膏库整治。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6个,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5%。全省共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2元,比上年增长7.4%。
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53元,比上年增加2099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工资性收入21951元,增长7.2%;经营净收入4334元,下降1.3%;财产净收入3059元,增长5.8%;转移净收入8910元,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33元,下降0.9%。其中,居住支出增长4.4%,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4.9%,交通通信支出下降11.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下降4.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8%。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9元,比上年增加1259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工资性收入4978元,增长6.8%;经营净收入6152元,增长9.1%;财产净收入510元,增长11.8%;转移净收入4289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53元,增长6.4%。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4.3%,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下降1.3%,交通通信支出增长7.0%,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8%。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6.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28.0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1312.0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1:30.2:47.7。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8.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9亿元,下降3.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6元,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03元,增长4.8%。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65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GDP的比重为5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9.6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3059.3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11584.0亿元,增长2.3%。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1:43.3:50.6调整为7.1:49.2:43.7。
年末全省民营经济主体达到681.5万户,比上年增长14.2%,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5%,其中私营企业实有数量达到162.0万户,增长18.0%。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治蜀兴川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川渝打造“一极两中心两地”的重大使命,擘画了川渝发展宏伟蓝图。我们倍感鼓舞、倍增力量!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的工作思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省经济逐季回升、稳定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增长3.8%、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8亿元、增长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8.6%。
一是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暴雨洪涝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率先推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对可能的传染源做到找得到、管得住、服务好;落实“四早”“四集中”,核酸检测2087万人次,运用5G+医疗开展远程诊疗,中西医并重加强救治。落实闭环管理措施,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点击查看更多>>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0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4859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56.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7571.1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25471.1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1%、43.4%和42.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4:37.1:52.5调整为11.4:36.2:52.4。
分区域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295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环成都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11806.7亿元,增长3.9%;川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7883.7亿元,增长4.2%;川东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7595.5亿元,增长3.8%;攀西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2774.0亿元,增长3.9%;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822.4亿元,增长3.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6%,居住类下降1.1%。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2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下降1.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比上年下降1.9%。
点击查看更多>>
(此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持续回升、稳步向好,全年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8598.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56.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7571.1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25471.1亿元,增长3.4%。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实现“双增”,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312.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粮食总产量3527.4万吨,增长0.8%。经济作物增产增收,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813.4万吨,增长3.8%;油料产量392.9万吨,增长7.0%,其中油菜籽总产量突破300万吨大关,达到317.2万吨,增长7.0%;水果产量1217.7万吨,增长7.1%;中草药材产量52.7万吨,增长7.6%;茶叶产量34.5万吨,增长6.0%。
点击查看更多>>
(内容来自《2020年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稿》)
最新省情
|
政府工作报告
|
市州概况
|
便民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