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名藏区“9+3”学生来到泸州树风职业中学
情景剧讲述的是一群 “9+3”学生在新学校成长的故事。故事里,有挖虫草的小子穿上了军装,有追梦男孩获得了技能大赛一等奖,有一群春雨润物细心浇灌的园丁,还有一个把“9+3”学生当作自己儿女的“文妈妈”……
2009年9月以来,181名川西高原的藏区孩子从家乡陆续来到川南泸州市树风职高求学。在关爱的天空下,孩子们茁壮成长,绽放美丽的青春。
新家
“3月17日,重庆,分到连队去了。请您放心,我一定认真干。”树风职高校长徐波手机里存着的这条短信,发自2009级“9+3”学生泽让夺尔基。2011年12月,泽让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成为全省首批入伍的“9+3”学生之一。
2009年秋天,刚走进树风职高的泽让心里忐忑不安。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所有的方言普通话都听不懂,所有的课程都像听天书。
为让52名首批“9+3”学生尽快融入树风这个大家庭,学校让一名学校教师和一名内地学生帮扶一名“9+3”学生。周末,泽让被帮扶老师徐波接到家,吃着香喷喷的牛肉,穿着老师买的新衣服,还跟老师的儿子徐楠钧成了新朋友。节假日,徐波会带上家人和泽让一起出去游玩;泽让生病了,他亲自买药送到学校。
得知泽让语言学习困难,徐波便买了新华字典和字帖,有时还夹着几本党员文摘。几个月后,泽让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在内地,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泸州就像是第二故乡,学校就是我们的家。”2011年3月,泽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来自阿坝县草原的甲花吉,家里只有残疾的妈妈和姐姐。他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走进帮扶老师卢长江家里的情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跑过来拉着他的手,带他推开一间房门,“爸爸说,我要有个哥哥了,这是哥哥的房间。”那是甲花吉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间。
去年5月14日,是索朗甲木三的生日。晚自习结束,他被帮扶老师杨得平的电话叫出来。杨老师带着索朗甲木三和几个同学回家,桌上放着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索朗甲木三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过生日。
寒冬的一个深夜,“9+3”学生门木姐因患急性肠炎,疼痛难忍,德育处主任陶蓉第一时间赶来背门木姐下楼。“到医院后,她从车上抱下我,让我贴着她的脸庞,落进她的怀抱。我躺在床上时,她又为我拭泪。当时,我多想告诉她,我的眼泪不是因身体的疼痛,是被你的真心而感动。”
泸州市首届“9+3”艺术节上,王开联副校长顾不了正在医院被抢救的母亲,在会场忙前忙后,艺术节结束,他赶到医院不到20分钟母亲就离开了人间。信息专业部吴跃平部长为陪“9+3”的孩子们过个愉快的中秋节、欢乐的国庆节,放弃了回富顺看望病危中的母亲的机会,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亲人般的关怀。
妈妈
在树风职高,有一位老师对全体“9+3”学生了如指掌,每个人的名字、来自哪里、什么个性都能脱口而出,她是大家的“文妈妈”——来自阿坝州的驻校老师文莉萍。
有一次,罗让尼玛无意中谈起很羡慕同学过生日,听者有心,半年后,文老师在他生日当天买了蛋糕并请来别的孩子,给了他一个惊喜。“没想到文老师给我过了今生第一个汉族生日,你是我们‘9+3’学生的妈妈。”罗让在日记中写道。
来自汶川县的2009级学生杨静宇到校第一天,就对老师说:“别管我,我是来这里混日子的。”他打架滋事充老大。
2010年清明节后,文莉萍来驻校了。她了解到杨静宇因为父母离异受到很大打击,“我明白孩子的内心有一条长长的伤口需要愈合。”
从此,她经常把杨静宇带在身边,周末给他买肉买菜做饭,他们促膝长谈,一起谈家人、谈朋友、谈做人、谈处世。虽然还是犯错不断,但是文老师从来不批评他。“不错啊,你这周没有闹事了。”“你很好,已经3个月没打架了。”杨静宇逐渐开始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了关心帮助别人。
文老师创作编排了校园情景剧——《尼玛回家》,主要讲述享受“9+3”免费中职教育政策的藏区学生,来到树风职高得到了亲人般关怀的故事。参演中,杨静宇与剧中的故事发生强烈共鸣:“这些不就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么。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张开双臂来拥抱我们,我怎能再不争气?”
“别看文老师每天风风火火、笑意盈盈,她不容易啊!”语文教师许开莲说,“文老师放弃了在州里可以晋升幼儿园园长的机会,把读初中的孩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来泸州驻校。”
“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感恩。”文老师说,她在家乡亲眼目睹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给藏区带来的变化,特别是“9+3”免费教育计划,让草原的孩子也能够读书认字,有一技之长。
育人
来到树风职高后,有教育经验、能歌善舞、会藏汉双语的文莉萍主动发挥驻校教师的作用,配合学校管理教育“9+3”学生,搭起了一座内地师生与藏区学生的连心桥。
“以前没有接触过藏族孩子,对他们的特点不了解,老师们管理起来有点束手束脚,文老师来了就不一样了,拿不准的问问文老师,就能受到启发。”吴跃平的体会,也是其他老师的共识。
“爱不等于溺爱。”文莉萍告诉老师们,对“9+3”学生在教学和管理上要一视同仁,不能搞特殊化。
一次,高春梅老师班上的“9+3”学生因参加活动,卫生做到一半就中途离开了,内地学生心里不平衡,也赌气不做了。接到劳动委员的报告后,高老师马上找到该做卫生的所有同学,要求都必须打扫卫生,如有特殊事情要耽搁,也要找人帮做。
考虑到“9+3”学生生活习性上的差异,最初树风职高将他们单独安排住宿。第二学期学校改变了做法,率先在全省“9+3”学校中让藏区同学和内地同学一同编班,一同吃住,一同管理,让他们和内地同学“打”成一片,“玩”成一片。
通过真诚交流,藏区学生和内地师生彼此相融。“除了离家远一点外,并没有让我感到不习惯的地方,这儿什么都挺好的。”羌族女生张宋丽说。
为增强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树风职高在各专业开展了兴趣小组,电子专业部有10个“9+3”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2010年泸州市中职技能大赛前,在电子专业推选参赛选手时,单片机指导小组李在高老师犯难了——“9+3”学生尕娃文化基础很差,但这个孩子上进,吃得苦,动手能力强。“我不敢保证拿一等奖,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尕娃的一番话让李在高下了决心。
最终,参加比赛的3个“9+3”学生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全场唯一一个藏族学生尕娃获得单片机项目一等奖。“我太高兴了,感谢老师给了我机会,没有兴趣小组,就没有我的一等奖!”
这是树风职高老师共同的信念:只要找到一条适合他们技能成长的道路,“9+3”学生同样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飞翔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摸着“干妈”许敬霞老师送给自己的手织毛衣,“9+3”学生杨月说:树风的每一个老师都像父母一般关怀着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像兄弟姐妹们一样陪着我们成长。“我们定会带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关爱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
甲央初和门木姐两个藏族女孩,在军训期间偶然认识了一位老奶奶,了解到老奶奶是位留守老人,非常寂寞。姐妹俩常常去陪她聊天、散心,老奶奶空荡荡的房子里传出愉快的笑声。甲央初说:“我们不能在经济方面帮助奶奶,但可以从精神上给予一些安慰。”
幼教专业学生羌族女孩马书来自汶川县,她最大的愿望是回家乡当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帮助地震灾区的儿童,给他们传授知识,教他们学会做人。”为此,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练习技能,“想到这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想到家乡父老殷切的期望,流多少汗水都值得。”
已经在宁波华联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实习的尕娃,现在的工作很繁琐,有时作记录,有时送材料,有时倒垃圾,但他总是微笑着接受任务:“我会给我的母校增光。”生产厂长这样评价:尕娃是优秀员工中的最优秀者。
2011年6月,杨静宇来到成都新都铭德电子厂顶岗实习。铭德电子厂是一个规模并不大的厂,条件及待遇都与沿海企业有一定差距,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积极主动。7月,他被调到该厂插件组担任浸锡工作,很快适应,并展现出不俗的能力。他自豪地告诉文老师:“我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从初来时的不习惯到现在的适应,从对环境的陌生到喜爱校园的亲切,从怯生生到优秀的技术能手,藏区孩子正展翅飞翔。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