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创高 增量创最-2011年内江市农民纯收入情况分析

  • 2012年02月03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2011年,内江围绕“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农村工作思路,以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调结构、提畜牧、强劳务为重点,实现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增加1134元,增长20.6%。   

      一、情况    

      1、增速创高。2011年内江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增速20.6%,比内江成市之年1998年(4.9%)高15.7个百分点;比2000年后的最高增速2007年(16.9%)高3.7个百分点;比2010年(15.5%)高5.1个百分点,创内江成市新高。    

      2、增额创最。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增加1134元,增额是内江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年,是成市之年1998年增额(51元)的21.2倍;是2000年增额(92元)的11.3倍;比增额最高年2010年(739元)多395元,创历史之最。    

      3、全面增长。在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中,工资性收入3201元,增加727元,增长29.4%,增速比去年高12.6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纯收入2919元,增加218元,增长8.1%;财产性纯收入50元;转移性纯收入468元,增加219元,增长88.0%,增速比去年高67.6个百分点。    

      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一产业纯收入2646元,增加237元,增长9.8%,非农产业纯收入272元,其中三产业纯收入267元,增加6元,增长2.2%。    

      在一产业纯收入中,农业纯收入1465元,增加223元,增长18.0%;林业纯收入5元;畜牧业纯收入1119元,增加32元,增长2.9%;渔业纯收入57元,增长6.1%。  

      二、特点    

      1、劳务挑起增收大梁    

      继2010年国际、国内经济复苏回暖,东中部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果显现,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分配制度,带动工资水平普遍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幅增长,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比2010年(45.0%)提高3.2个百分,劳务挑起了增收的大梁。在纯收入增加额1134元中,工资性收入增加727元,占纯收入增额的64.1%,比去年上升16.0个百分点,拉动了农民收入增长13.2个百分点,拉动力比去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

      纵观全年工资性收入,其特点:一是亮点突出。本乡地务工和省内务工是劳务收入的新亮点。2011年,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务所得1139元,增长56.2%,高于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速(23.7%)32.7个百分点;县外省内务工收入685元,增长67.0%,两者成为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最突出的亮点。二是农村劳动力市场“钱”景可观。2010年,在农民本乡地域内劳务所得的1139元中,有539元属于在非企业、组织中提供其它劳务性收入所得,占工资性收入的16.8%,创近年新高;增幅为65.7%,为劳务收入增幅较高之二。    

      2、转移性收入支撑增收    

      在农民收入项目中,转移性收入为468元,增加219元,其增加额是农民收入四大块中增加额较高之二,仅比工资性收入增额低,对农民的增收起到支撑作用,拉动农民增收4.0个百分点;增速88.0%,为收入项目之最,比工资性收入增幅高58.6个百分点,比纯收入增速高67.4个百分点。    

      3、惠农政策助农增收    

      党的十七大后,各级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村“医保、社保”覆盖范围,切实改善民生,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增多,标准不断提高,措施不断完善,使农民因政策性增收成为新亮点。2011年度,内江市农民因无偿扶贫或得扶持款人均收入达5.0元,同比增长66.5%,得到赔款人均达16.0元,同比增长595.9%,得到各项补贴收入124.0元,同比增长137.6%。    

      4、农副产品价格推动增收    

      继2009年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提高2010年、2011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带动了国内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2011年内江农户出售谷物类价格平均上涨了13.6%,其中稻谷上涨了17.5%、玉米价格上涨了10.0%,小麦价格上涨23.7%;豆类上涨了6.7%;油料价格上涨了13.6%;水果价格上涨了7.0%;蔬菜价格上涨了5.8%。2010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谷物、豆类、油料、水果、蔬菜五大类,因价格因素使我市农民人均多增收63.7元。同时由于供求关系及物价因素的影响,2011年生猪价格一路上扬,直逼22元/公斤高位,全年生猪均价为15.7元/公斤,仅因价格因素使农民人均多收入548.6元(末扣除出栏量减少、成本上涨因素)。    

      三、问题及措施    

      1、生猪养殖大减,增收作用弱化。    

      近年来,生猪价格频繁波动,生猪市场极度不稳定,养殖利润与成本严重倒挂,农户难以把握市场,养殖信心受挫,同时受国际粮食市场、猪肉市场、饲料加工、生物燃料加工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外出,养殖成本大幅上升,普通农户大量退出养殖行业,规模养殖户由于多种原因,生产总量难以填补空缺,造成仔猪供求偏紧,生猪存栏量减少,肥猪价格大幅上扬,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2011年内江农户养殖面仅为16.5%,人均出栏量减少了0.24头,减少17.0%。 因此,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生猪价格变化的新情况,鼓励农户适时扩大生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其预案,从大力发展优质品种角度出发,严格控制土杂猪种的生产与繁殖,大力发展优质生猪的养殖,鼓励养殖大户及普遍农户进行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同时要继续实施养殖生猪补贴政策,与粮食、油料一样,建立种猪补贴政策,保障猪源,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以畜牧经济择优发展的发展策略为上,适度重视市场需求关系,不断扩大草食性畜禽生产,扩大肉牛、肉羊、肉兔的养殖。    

      2、引导和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2011年内江农户人均实际耕种土地面积为1.37亩,减少12.2%,人均粮食生产量,减少18.7公斤,下降3.5%;人均蔬菜生产量减少36.4公斤,下降15.5%;但个别地方却因劳动力外出打工,存在土地撂荒或应付种植的现象。因此,在坚持和稳定家庭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土地适度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集中,按照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理念,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个体、城市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速度创高 增量创最-2011年内江市农民纯收入情况分析

  • 2012年02月03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2011年,内江围绕“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农村工作思路,以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调结构、提畜牧、强劳务为重点,实现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增加1134元,增长20.6%。   

      一、情况    

      1、增速创高。2011年内江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增速20.6%,比内江成市之年1998年(4.9%)高15.7个百分点;比2000年后的最高增速2007年(16.9%)高3.7个百分点;比2010年(15.5%)高5.1个百分点,创内江成市新高。    

      2、增额创最。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增加1134元,增额是内江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年,是成市之年1998年增额(51元)的21.2倍;是2000年增额(92元)的11.3倍;比增额最高年2010年(739元)多395元,创历史之最。    

      3、全面增长。在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中,工资性收入3201元,增加727元,增长29.4%,增速比去年高12.6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纯收入2919元,增加218元,增长8.1%;财产性纯收入50元;转移性纯收入468元,增加219元,增长88.0%,增速比去年高67.6个百分点。    

      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一产业纯收入2646元,增加237元,增长9.8%,非农产业纯收入272元,其中三产业纯收入267元,增加6元,增长2.2%。    

      在一产业纯收入中,农业纯收入1465元,增加223元,增长18.0%;林业纯收入5元;畜牧业纯收入1119元,增加32元,增长2.9%;渔业纯收入57元,增长6.1%。  

      二、特点    

      1、劳务挑起增收大梁    

      继2010年国际、国内经济复苏回暖,东中部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果显现,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分配制度,带动工资水平普遍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幅增长,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比2010年(45.0%)提高3.2个百分,劳务挑起了增收的大梁。在纯收入增加额1134元中,工资性收入增加727元,占纯收入增额的64.1%,比去年上升16.0个百分点,拉动了农民收入增长13.2个百分点,拉动力比去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

      纵观全年工资性收入,其特点:一是亮点突出。本乡地务工和省内务工是劳务收入的新亮点。2011年,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务所得1139元,增长56.2%,高于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速(23.7%)32.7个百分点;县外省内务工收入685元,增长67.0%,两者成为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最突出的亮点。二是农村劳动力市场“钱”景可观。2010年,在农民本乡地域内劳务所得的1139元中,有539元属于在非企业、组织中提供其它劳务性收入所得,占工资性收入的16.8%,创近年新高;增幅为65.7%,为劳务收入增幅较高之二。    

      2、转移性收入支撑增收    

      在农民收入项目中,转移性收入为468元,增加219元,其增加额是农民收入四大块中增加额较高之二,仅比工资性收入增额低,对农民的增收起到支撑作用,拉动农民增收4.0个百分点;增速88.0%,为收入项目之最,比工资性收入增幅高58.6个百分点,比纯收入增速高67.4个百分点。    

      3、惠农政策助农增收    

      党的十七大后,各级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村“医保、社保”覆盖范围,切实改善民生,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增多,标准不断提高,措施不断完善,使农民因政策性增收成为新亮点。2011年度,内江市农民因无偿扶贫或得扶持款人均收入达5.0元,同比增长66.5%,得到赔款人均达16.0元,同比增长595.9%,得到各项补贴收入124.0元,同比增长137.6%。    

      4、农副产品价格推动增收    

      继2009年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提高2010年、2011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带动了国内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2011年内江农户出售谷物类价格平均上涨了13.6%,其中稻谷上涨了17.5%、玉米价格上涨了10.0%,小麦价格上涨23.7%;豆类上涨了6.7%;油料价格上涨了13.6%;水果价格上涨了7.0%;蔬菜价格上涨了5.8%。2010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谷物、豆类、油料、水果、蔬菜五大类,因价格因素使我市农民人均多增收63.7元。同时由于供求关系及物价因素的影响,2011年生猪价格一路上扬,直逼22元/公斤高位,全年生猪均价为15.7元/公斤,仅因价格因素使农民人均多收入548.6元(末扣除出栏量减少、成本上涨因素)。    

      三、问题及措施    

      1、生猪养殖大减,增收作用弱化。    

      近年来,生猪价格频繁波动,生猪市场极度不稳定,养殖利润与成本严重倒挂,农户难以把握市场,养殖信心受挫,同时受国际粮食市场、猪肉市场、饲料加工、生物燃料加工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外出,养殖成本大幅上升,普通农户大量退出养殖行业,规模养殖户由于多种原因,生产总量难以填补空缺,造成仔猪供求偏紧,生猪存栏量减少,肥猪价格大幅上扬,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2011年内江农户养殖面仅为16.5%,人均出栏量减少了0.24头,减少17.0%。 因此,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生猪价格变化的新情况,鼓励农户适时扩大生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其预案,从大力发展优质品种角度出发,严格控制土杂猪种的生产与繁殖,大力发展优质生猪的养殖,鼓励养殖大户及普遍农户进行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同时要继续实施养殖生猪补贴政策,与粮食、油料一样,建立种猪补贴政策,保障猪源,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以畜牧经济择优发展的发展策略为上,适度重视市场需求关系,不断扩大草食性畜禽生产,扩大肉牛、肉羊、肉兔的养殖。    

      2、引导和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2011年内江农户人均实际耕种土地面积为1.37亩,减少12.2%,人均粮食生产量,减少18.7公斤,下降3.5%;人均蔬菜生产量减少36.4公斤,下降15.5%;但个别地方却因劳动力外出打工,存在土地撂荒或应付种植的现象。因此,在坚持和稳定家庭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土地适度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集中,按照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理念,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个体、城市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