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 2012年10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川办发[2012]61号

    (已废止)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省建设体育强省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05〕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以建设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高地为目标,以争创体育产业特色基地(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政府保障群众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努力促进体育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指导原则。

      ——坚持统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在区域、城乡、行业间的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走具有四川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坚持市场主导、多元投入,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

      ——坚持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多业并举,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

      ——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开放合作、品牌引领原则。充分整合全省体育存量资产,努力扩大体育产业的开放合作,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育发展规律,突出重点,做牢基础、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好队伍、做活机制,实现体育资源大省向体育产业强省转变。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将我省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地、国际高端体育赛事的基地、世界户外运动的天堂,初步建立起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四川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品和品牌,产生一批从事体育产业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

      ——到2015年,我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5%,年均增长率达到25%;体育及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0.4%;全省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居全国中等水平。

      ——到2020年,我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年均增长率达到20%;体育及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0.8%。全省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居全国前列;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冬季培训为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体育产业的重点任务

      (一)大力拓展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服务业。在我省现有发展基础上,大力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繁荣健身娱乐市场,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加快形成门类众多、发展有序、紧密协作的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群。依托全省各地的自然山水和住宿、餐饮、旅游等资源,充分发挥节庆活动的集聚效应和载体作用,坚持以富有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运动休闲类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提升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重点发展体育竞赛与表演业。积极培育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探索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坚持以赛事为龙头,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带动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产业发展,形成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和体育服务的新格局。

      (三)做大做强体育彩票业。着力加强体育彩票市场的建设与开发,完善体育彩票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公益彩票主渠道作用,以电脑型、即开型彩票为支撑点、以竞猜型彩票为增长点,加大销售渠道建设力度,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玩法品种,创新销售模式,确保全省体育彩票安全运营、市场有序,销量排名进入全国前列。

      (四)加大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品牌响亮、管理科学、创新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配”中小企业,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和园区,推动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不断提升我省体育用品制造和流通业的规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五)逐步完善体育相关经营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和综合效应,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辐射和拉动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保险、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重要辅助业态的发展和壮大。

      (六)稳步构建“一极两带三区多园”总体布局。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整体规划、突出优势、整合资源、产业集聚”的思路,着力构建成都体育产业龙头发展极,打造乐眉(成)德绵特色体育培训、赛事培育产业带和甘阿凉攀雅户外运动产业带,培育川南、川东、川北全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产业区,壮大成都乐山国家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产业园、甘孜阿坝登山基地产业园、峨眉青城武术健身养生产业园、攀西阳光体育产业园等。

      三、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保障

      (一)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1.政府加大投入。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安排补助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2.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兴办国家未禁止的各种体育企业,在市场准入、规划建设、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体育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3.强化金融支持。积极推进银体合作,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体育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或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积极推进体保合作,探索开发适合产业特色的体育保险类创新产品,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体育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

      4.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财政部门核定的事业经费中基本支出经费继续拨付期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鼓励社会捐赠体育事业,对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向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经营体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符合政策规定的,依法免征营业税。

      5.实施用地支持。对居住区按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配套体育健身设施用地,以及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地。

      6.体育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安排。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适用于体育产业,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机构联系,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7.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统计部门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与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的衔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我省体育产业统计监测体系。

      8.拓宽发展渠道。加快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群众参与程度高、市场空间大的体育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9.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繁荣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免费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向社会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对用于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的程度,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改革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体育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体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继续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新型体育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促进体育需求增长。

      (二)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0.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根据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职能、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制定行业管理制度及从业人员的职业、等级评定、工资指导价位等标准,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和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广告赞助、体育中介等经营活动,促进体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1.强化安全监管。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设施设备和管理服务符合要求,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经营单位和活动组织者应当根据情况,提供相关的安全保险。

      (三)加快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12.大力培养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按照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的激励机制。壮大体育产业经营、研发、经纪人队伍和体育中介组织,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根据需要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体育经营管理、项目运作、市场开发、组织策划能力的特殊人才。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体育协会、体育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各种层次的体育产业急需人才,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13.着力建设体育产业企业家队伍。按照《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川委发〔2010〕10号)精神,大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做大做强的领军型企业家,打造“商界精英”。每年在体育企业中选送一批优秀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外著名高校、知名体育大企业和先进地区,进行能力培训或挂职锻炼,培养体育产业“明日之星”,并纳入相关培育计划。对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者,积极给予经费资助和政策扶持,造就一大批“创业能人”。

      (四)努力支持体育企业发展。

      14.努力培育体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按照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整合全省体育产业资源,加快体育企业战略性重组和集聚发展,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我省体育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我省体育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5.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坚持以产业(产品)链的延伸为主线,以体育产业专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配”方向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支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体育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引导和支持潜力型中小体育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创建自身品牌。大力扶持体育健身服务、运动休闲、制造和流通领域中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体育企业。

      (五)鼓励支持群众性体育组织发展。

      16.改革和创新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模式。在加强体育社团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管的同时,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机制,充实体育社团业务职能,发挥体育社团服务功能。提高体育社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

      17.切实支持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非营利性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六)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保护。

      18.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完善体育社团等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市场开发模式,理顺和明确各相关主体在市场开发活动中的身份及其相互关系。

      19.强化知识产权导向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对各类体育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导向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七)扩大开放合作。

      20.加快对外开放。以成渝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川渝体育产业示范区建立和发展。推动与贵州、云南、甘肃、陕西、青海、广西等周边省体育产业的共同开发,实现协同发展。扩大与沿海省市的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推进建立对口支援长效合作机制,在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向南拓展经云南、贵州、广西至东盟、南亚的通道,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扩大我省体育产业在该区的市场份额。向西畅通经西北至中亚、西亚、西欧的开放大通道,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向外投资办厂,深度开发新兴市场。向东继续加强与美国和日韩等东亚国家传统市场的投资与经贸合作交流,扩大我省体育产品出口。

      21.实行内联互动。加快我省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各市(州)要协作互动,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建立起产业分工协作、要素合理流动、利益分享新机制。率先优化发展成都体育产业增长极,建设成乐德绵遂体育产业同城化发展示范区,辐射和带动全省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甘阿凉攀雅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成本、市场空间优势,在联动中产生集合效应,把自身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带做实、做大、做强。川南、川东、川北地区要在开放体育产业投资、联合开发各类体育赛事、合作开发运动休闲体育、鼓励各地体育院校开展合作中,将已有的管理、技术、资本、区位优势有机整合,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

      四、加强领导、深化改革

      (一)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1.科学规划布局。将体育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制定专项规划,促进体育产业聚集区、示范区和城市体育功能区的形成和构建。

      2.营造发展环境。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在推进“两个加快”中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体制机制,准确把握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和重点,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体育产业跨越发展。

      (二)推进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3.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联动管理、行业自律和体育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加快推进体育社会团体实体化和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成立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促进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引导、规范发展足球等职业体育赛事,严格职业体育俱乐部准入和运行监管,健全职业联赛赛制,不断提高职业体育水平。鼓励举办集运动休闲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展销等为一体的体育会展业,开展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和体育产业基地的创评工作,推动全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协调,抓紧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10月12日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 2012年10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川办发[2012]61号

    (已废止)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省建设体育强省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05〕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以建设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高地为目标,以争创体育产业特色基地(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政府保障群众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努力促进体育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指导原则。

      ——坚持统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在区域、城乡、行业间的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走具有四川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坚持市场主导、多元投入,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

      ——坚持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多业并举,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

      ——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开放合作、品牌引领原则。充分整合全省体育存量资产,努力扩大体育产业的开放合作,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育发展规律,突出重点,做牢基础、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好队伍、做活机制,实现体育资源大省向体育产业强省转变。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将我省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地、国际高端体育赛事的基地、世界户外运动的天堂,初步建立起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四川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品和品牌,产生一批从事体育产业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

      ——到2015年,我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5%,年均增长率达到25%;体育及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0.4%;全省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居全国中等水平。

      ——到2020年,我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年均增长率达到20%;体育及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0.8%。全省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居全国前列;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冬季培训为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体育产业的重点任务

      (一)大力拓展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服务业。在我省现有发展基础上,大力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繁荣健身娱乐市场,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加快形成门类众多、发展有序、紧密协作的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群。依托全省各地的自然山水和住宿、餐饮、旅游等资源,充分发挥节庆活动的集聚效应和载体作用,坚持以富有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运动休闲类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提升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重点发展体育竞赛与表演业。积极培育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探索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坚持以赛事为龙头,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带动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产业发展,形成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和体育服务的新格局。

      (三)做大做强体育彩票业。着力加强体育彩票市场的建设与开发,完善体育彩票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公益彩票主渠道作用,以电脑型、即开型彩票为支撑点、以竞猜型彩票为增长点,加大销售渠道建设力度,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玩法品种,创新销售模式,确保全省体育彩票安全运营、市场有序,销量排名进入全国前列。

      (四)加大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品牌响亮、管理科学、创新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配”中小企业,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和园区,推动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不断提升我省体育用品制造和流通业的规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五)逐步完善体育相关经营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和综合效应,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辐射和拉动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保险、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重要辅助业态的发展和壮大。

      (六)稳步构建“一极两带三区多园”总体布局。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整体规划、突出优势、整合资源、产业集聚”的思路,着力构建成都体育产业龙头发展极,打造乐眉(成)德绵特色体育培训、赛事培育产业带和甘阿凉攀雅户外运动产业带,培育川南、川东、川北全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产业区,壮大成都乐山国家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产业园、甘孜阿坝登山基地产业园、峨眉青城武术健身养生产业园、攀西阳光体育产业园等。

      三、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保障

      (一)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1.政府加大投入。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安排补助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2.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兴办国家未禁止的各种体育企业,在市场准入、规划建设、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体育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3.强化金融支持。积极推进银体合作,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体育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或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积极推进体保合作,探索开发适合产业特色的体育保险类创新产品,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体育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

      4.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财政部门核定的事业经费中基本支出经费继续拨付期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鼓励社会捐赠体育事业,对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向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经营体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符合政策规定的,依法免征营业税。

      5.实施用地支持。对居住区按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配套体育健身设施用地,以及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地。

      6.体育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安排。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适用于体育产业,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机构联系,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7.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统计部门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与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的衔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我省体育产业统计监测体系。

      8.拓宽发展渠道。加快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群众参与程度高、市场空间大的体育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9.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繁荣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免费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向社会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对用于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的程度,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改革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体育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体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继续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新型体育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促进体育需求增长。

      (二)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0.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根据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职能、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制定行业管理制度及从业人员的职业、等级评定、工资指导价位等标准,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和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广告赞助、体育中介等经营活动,促进体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1.强化安全监管。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设施设备和管理服务符合要求,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经营单位和活动组织者应当根据情况,提供相关的安全保险。

      (三)加快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12.大力培养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按照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的激励机制。壮大体育产业经营、研发、经纪人队伍和体育中介组织,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根据需要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体育经营管理、项目运作、市场开发、组织策划能力的特殊人才。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体育协会、体育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各种层次的体育产业急需人才,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13.着力建设体育产业企业家队伍。按照《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川委发〔2010〕10号)精神,大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做大做强的领军型企业家,打造“商界精英”。每年在体育企业中选送一批优秀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外著名高校、知名体育大企业和先进地区,进行能力培训或挂职锻炼,培养体育产业“明日之星”,并纳入相关培育计划。对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者,积极给予经费资助和政策扶持,造就一大批“创业能人”。

      (四)努力支持体育企业发展。

      14.努力培育体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按照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整合全省体育产业资源,加快体育企业战略性重组和集聚发展,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我省体育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我省体育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5.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坚持以产业(产品)链的延伸为主线,以体育产业专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配”方向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支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体育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引导和支持潜力型中小体育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创建自身品牌。大力扶持体育健身服务、运动休闲、制造和流通领域中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体育企业。

      (五)鼓励支持群众性体育组织发展。

      16.改革和创新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模式。在加强体育社团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管的同时,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机制,充实体育社团业务职能,发挥体育社团服务功能。提高体育社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

      17.切实支持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非营利性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六)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保护。

      18.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完善体育社团等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市场开发模式,理顺和明确各相关主体在市场开发活动中的身份及其相互关系。

      19.强化知识产权导向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对各类体育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导向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七)扩大开放合作。

      20.加快对外开放。以成渝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川渝体育产业示范区建立和发展。推动与贵州、云南、甘肃、陕西、青海、广西等周边省体育产业的共同开发,实现协同发展。扩大与沿海省市的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推进建立对口支援长效合作机制,在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向南拓展经云南、贵州、广西至东盟、南亚的通道,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扩大我省体育产业在该区的市场份额。向西畅通经西北至中亚、西亚、西欧的开放大通道,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向外投资办厂,深度开发新兴市场。向东继续加强与美国和日韩等东亚国家传统市场的投资与经贸合作交流,扩大我省体育产品出口。

      21.实行内联互动。加快我省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各市(州)要协作互动,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建立起产业分工协作、要素合理流动、利益分享新机制。率先优化发展成都体育产业增长极,建设成乐德绵遂体育产业同城化发展示范区,辐射和带动全省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甘阿凉攀雅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成本、市场空间优势,在联动中产生集合效应,把自身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带做实、做大、做强。川南、川东、川北地区要在开放体育产业投资、联合开发各类体育赛事、合作开发运动休闲体育、鼓励各地体育院校开展合作中,将已有的管理、技术、资本、区位优势有机整合,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

      四、加强领导、深化改革

      (一)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1.科学规划布局。将体育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制定专项规划,促进体育产业聚集区、示范区和城市体育功能区的形成和构建。

      2.营造发展环境。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在推进“两个加快”中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体制机制,准确把握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和重点,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体育产业跨越发展。

      (二)推进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3.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联动管理、行业自律和体育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加快推进体育社会团体实体化和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成立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促进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引导、规范发展足球等职业体育赛事,严格职业体育俱乐部准入和运行监管,健全职业联赛赛制,不断提高职业体育水平。鼓励举办集运动休闲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展销等为一体的体育会展业,开展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和体育产业基地的创评工作,推动全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协调,抓紧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10月12日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