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助推跨越发展——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政务参阅[2011]22号
按: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以生产粘胶纤维和棉浆粕为主导产品的大型国有企业,是首届“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之一,是四川省着力培育的“30户迅速做强做大类大企业大集团”之一。该公司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经营管理模式,培育企业文化,为企业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根据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要求,现将该公司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予以总结印发,供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学习借鉴。
一、企业概况
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丽雅集团”或“公司”)前身为宜宾化学纤维厂,1984年筹建,1987年投产。1987年至1997年为公司的初期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为同行倒数第一,产品和产业单一。1997年到2005年为公司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成立集团公司),粘胶长丝产品生产规模发展成为全球第一。2005年至今,公司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构建了盐坪坝纺织工业园区和长信创业园区,打造了集纤维制造、地产开发、能源化工、制浆造纸、酒类酿造、投资贸易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建立了遍布北美、东欧、韩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3%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5%以上,出口量占销售总量的50%左右。
1997年至2010年,丝丽雅集团实现工业产值增长24.4倍、销售收入增长16.2倍、利税增长35倍。2011年1—9月,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利税3.8亿元,同比增长78%和63%,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按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设计创新思路。公司根据粘胶纤维产业的特点以及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提出了“变革有为,以智图强”的核心理念,制订了“面向新型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科学创新经营,调整结构图强”的经营方针,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国家政策为指引”的创新方向和“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一是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粘胶长丝产业,优化和提升产品结构,降低制造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通过多向合作积极开发新纤维材料,大力发展高品质差别化、功能化粘胶长丝纤维系列新产品以及新型绿色纤维。三是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进行产业链联动开发,加快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应用速度。五是不断进行市场拓展和开发,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化作好先期市场准备。六是不断完善创新管理体系,建立高效的创新运行模式。
(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发支撑体系。
丝丽雅集团研发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技术中心,其工作重点是参与制订和执行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的规划和计划,承担中长期、涉及多学科和应用面较广、产学研合作、对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科研及项目开发。第二层次是以集团实验室为主体的研发机构,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各子公司、分公司发展需要,具体承担市场需要产品的研究开发。第三层次是各子公司、分公司负责对产品本身的生产性、经济性、工艺性等方面加以完善。通过三个层次的研发管理体系,处理新技术、新产品在试验及投产中的各种问题。
为强化企业科研开发及试验基础条件,公司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除为各专业研究室提供必要的研究试验条件和资金支持外,还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新型纺丝机实验平台、雅菲特实验平台、蛹蛋白实验平台、着色丝实验平台等9个实验平台,实验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各实验平台软硬件设施齐备,管理规范有效,每年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数十项。
企业技术中心是创新管理的核心机构,中心主任由董事长亲自担任。其机构按直线职能式设置,下设技术创新委员会、技术中心办公室、技术专家委员会,知识产权办公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各专业研究所等相关的职能机构和研究实体,公司技术中心每年按销售收入的6%以上投入科技创新经费,保障了公司创新工作的开展。
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企业牵头构建了化工纤维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先后与四川大学、东华大学、大连理工学院、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四川纺织研究所等国内外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合作项目开发、共建研究机构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方式,致力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增强自身竞争能力。针对市场需求,公司以多种形式(技术入股、效益提成、技术转让等形式)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各自的优势,使之逐步建立起一个稳定、健康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较好地实现了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的双赢模式。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动力所在,丝丽雅集团上下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才能不断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为此,丝丽雅集团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近几年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到位率均达到100%,投入金额均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 6%以上,2010年度开发经费达到25426万元。
(三)全方位开展体制与机制创新。
从“变革有为,以智图强”的企业核心理念为出发点,不断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全员创新的创新体系,从技术、理念、文化、管理、方法、模式、组织、知识等方面开展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保障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公司不断深化改革,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一套由决策层、执行层和实施层构成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决策层由公司高层管理者构成,负责对公司技术创新规划、研发计划、重点科技创新工程等的决策;执行层由各级职能管理部门以及公司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顾问团构成,负责每项创新计划的执行和考核;实施层由公司各研发单位和各子(分)公司制造部门构成,负责具体实施各项创新计划。通过这种组织管理体系,推动各级各类人员参与创新活动,形成了公司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创新体系。
公司鼓励人人参与创新并建立了合理化建议、QC(品质控制)课题攻关、新技术和新产品创意提出、研发项目和技改项目参与等多个平台,为员工提供了公平参与创新的机会和科技创新致富的途径。同时,为引导员工在公司发展所需的各个领域获得创新效益,公司逐年累计梳理出30条科技创新效益思维:科技创新效益、周期思维效益、价值工程效益、企业品质效益、层次结构效益、产业扩链效益、理财政策效益、规模经营效益、信息决策效益、精细积累效益、集中重点效益、创新创意效益、差别优势效益、现代管理效益、效率提高效益、全局系统效益、源循环效益、精神文化效益、品牌信用效益、纪律执行效益、谷存峰卖效益、时应变效益、要素替代效益、竞争机制效益、公共关系效益、合作互动效益、安全预防效益、依法维权效益、精细理财效益、务实环保效益。
(四)建设企业创新“防火墙”。
丝丽雅集团于2003年8月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建立健全了企业知识产权维权“防火墙”体系,即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一支具有自我判定、自我保护、自我实施的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完善措施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在知识产权战略方面,丝丽雅集团提出了“以知识产权维权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思路,强化公司知识产权意识,加快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再创新和自主研发性的科技创新步伐。
在管理制度方面,公司相继出台《科技项目管理规定》、《职务专利申报及奖励实施办法》、《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等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强化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截至2011年10月底,公司已获得授权239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企业内部认定专有技术24项,形成了10多项核心技术群,专利技术已累计创造效益24亿元。
(五)推进“珠峰”战略凝聚各类人才。
丝丽雅集团推行人才“珠峰”战略,即通过建设优秀的丝丽雅“极限”文化,让人才树立崇高的目标,不断下达有极限挑战的任务,让人才的成长“痛苦并快乐着”。其主要思路是: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改进员工绩效评价方法,使其成为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人事管理向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在吸引人才方面,丝丽雅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好莱坞”模式,即为人才提供一个充满事业和魅力的大舞台,让人才穿上“舞鞋”,充分展示个人魅力,施展个人才华,将个人的成长、财富、梦想与企业的发展、效益、愿景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培训方面,公司组织管理人才到清华大学等高校学习,到培训基地进行封闭式训练,培养人才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激发其潜能和活力,并形成了经营管理者的“24条标准” 以及“职业经理人的8条定义”。为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激励他们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丝丽雅集团对科技人员和从事科技管理的人员制订了全过程的激励措施,先后制订了《科技开发之星评选办法》、《科技管理之星评选》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每个季度对在项目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做到了研究有激励、管理有激励、成果有奖励,让科技人员切实感受到了创新的价值和企业对创新的重视。
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根据公司制订的《科技成果奖励办法》,通过股票、现金、荣誉等形式对项目的研究人员及在项目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稳定了科技队伍。同时创造了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期权激励办法,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了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丝丽雅集团通过开放式选拔人才,先后培养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带头人10余人,引进博士、硕士以及本、专科人才2000多名,企业人才总量由员工总数的10%上升到30%,培养了各级各类专业职称人员500多人。通过不断改善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了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正循环。
(六)加强环保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丝丽雅集团坚持“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节约型、效率型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公司创造出了一煤三用、梯级用水、碱液“零排放”、废胶纺废丝、深度碱回收等循环经济亮点,实现了资源使用“减量化”、过程产品“再利用”、废弃物质“资源化”、末端治理“达标化”。企业吨丝碱耗从2吨下降到1.4吨;单位产品电耗仅3900度(国内行业水平7300度/吨丝,国际水平6100度/吨丝);水循环利用率达70%以上,吨丝水耗100吨(行业水平230吨/吨丝);蒸汽消耗水平从行业水平22吨/吨丝下降到16吨/吨丝,节约标煤52000吨/年以上。通过走环保型工业化道路,丝丽雅集团节约竞争性成本近2.2亿元,创造效益1.7亿元。
(七)严格质量标准打造企业品牌。
丝丽雅集团根据国家标准制订了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坚持开展全员质量攻坚战,“用最优秀的员工创造最优秀的品质”。在生产过程中,公司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意识培养,多次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深化“TQC质量工程”,推行“严格自我”的品质管理。同时,公司重点实施中等技术标准的高速纺丝技术和“一锭多丝”技术,占领量大价中的批量市场,并通过健全市场网络,实现了销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的同步提升,提高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丝丽雅集团积极提高粘胶纤维产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运用成本和价格机制、国内销售国际化、差别化经营、市场渗透与集中控制等4个策略推进市场开拓,迅速占领国内、国际市场,并在把握战略机遇、开辟国际市场中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确立了公司效益型出口强势企业地位。
三、企业创新成效
经过多年发展,丝丽雅集团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得了“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第二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等称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高科技示范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全国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厂务公开先进企业”、“全国纺织科技型企业”、“中国出口名牌”、“中国名牌”等荣誉,通过了ISO9001:2000、ISO14001:2004、Oeko—TexStandard.100等标准认证,拥有100余项国际领先技术、200余项国内领先技术和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总量占全行业的50%以上,是行业20多项高新技术群及产品标准的提出者和创建者。
丝丽雅集团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公司向同行业10多家企业授权使用自主研发的“一锭多丝”专利技术,推动了行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大幅提升了中国粘胶长丝行业生产能力,显著降低了国内同行业产品成本,大大增强了国内同行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