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雅安市农业发展综述

  • 2011年06月07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一、“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6年以来,我市“三农”工作克服了雨雪灾害、“5.12”地震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从“十一五”规划中涉及农业发展的两个主要指标来看,都顺利完成:一是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49.97亿元(“十一五”规划为2010年达到36亿元);二是农民人均纯收达到5181元(“十一五”规划为2010年达到4000元),均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57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3.2%,其中:农业产值38.86亿元,增长1.5%;林业产值5.46亿元,增长12.3%;畜牧业产值36.43亿元,增长3.7%;渔业产值0.74亿元,增长7.9%。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97亿元,增长3.1%,其中:农业增加值29.02亿元,下降1.5%;林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12.3%;畜牧业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3.7%;渔业增加值0.4亿元,增长7.9%。全市在耕地面积减少5万亩和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51万吨,比2005年减少2.44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7万亩、产量100万吨、收入24.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7.8%、46.1%和115%;其中:茶园面积54.8万亩;粮经作物比重由2005年的37:63调整到2010的24:76,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纸浆原料林达111万亩;牲畜饲养量达1000余万头,禽类饲养量达4100余万只;水产品产量达11340吨,水产养殖面积16540亩。名山县茶产业新农村示范片、天全县林产业新农村示范片成为全省首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县,名山县、雨城区被省农业厅列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培育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1元。

      (二)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打造,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截止2010年末,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年销售收入22.53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53家。全市涉农注册商标达到333件,农产品知名商标39件。西南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雅安,14个产品荣获“四川名牌”,颁布实施6个区域性地方标准,建成边销茶降氟、荥经长毛兔标准化示范区和芦山魔芋标准化示范乡,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9家,带动农户17.5万户,涌现出雨城区草坝镇水禽产业协会、名山县茅河乡茶叶协会等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典型。

      农业质量效益明显增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7个,绿色食品认证52个,有机食品认证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个;雨城区、名山县获得无公害整体认定,“蒙山茶”、“汉源花椒”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五年来,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加大,各项支农惠农补贴范围扩大。

      一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十一五”期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408公里,其中:建成县(乡)道路669.62公里,地方自建农村公路437.82公里,通村公路2300.5公里。新修农村机耕道2424公里,新修生产便道1056公里。

      二是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力推进农村水利建设进程。“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6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9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万亩。

      三是实施综合开发整治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有效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6.6万口,到2010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9万口,占适宜农户的45%。

      (四)民生问题有效解决

      “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深入,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主要办学指标首次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基本实现“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集中”科学布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117.52万人,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为112.65万人,参合率达94.65%;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56个(建制乡镇卫生院146个),村卫生室760个;保障人数达97.0699万人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供养五保对象4517人;基本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中央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启动1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成84个;新建农家书屋616个,建成全市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完成荥经、石棉等6座中央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初步形成完整的广播电视节目服务体系,完成3909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有线电视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80%。

      (五)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全市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共完成投入资金13.89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8490万元,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58亿元,农民群众投入4.4亿元,企业和其它社会力量投入3.06亿元。

      一是各级示范片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已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2个(名山县茶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天全县林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市级示范片3个(雨城区北线都市型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宝兴县中药材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汉源县现代种植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县级示范片3个(荥经、芦山、石棉),建设区域共涉及39个乡镇、160个村、6.37万户农户、22.37万人。

      二是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名山县大力实施“产业提质行动”。2010年示范片内发展“茶+桂”立体茶园4100亩,建设生猪养殖小区4个,发展“猪+沼+茶”循环茶叶4800亩。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6210元,较上年增加1120元,增长22%。天全县以林竹产业为支撑,以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立体林业为特点,按照“1+6+2”产业发展模式,全方位推进示范片产业发展。示范片新栽竹1.61万亩,新增木质原料林1.73万亩,新发展猕猴桃1050亩,新发展茶叶3020亩,新增养蜂4833箱。雨城区提出了“三个一万亩”(即新发展茶叶、猕猴桃、蔬菜各一万亩)的目标,出台了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成土地流转面积6110亩,带动示范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7000亩。宝兴县引进科创集团发展重楼新品种。汉源县现代种植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及各县级示范片的中药材、水果、蔬菜、花椒、魔芋、长毛兔、小家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壮大。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37元,比上年增加871元,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9%。

      三是新村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出台了关于加强村落民居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年,全市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共新建民居4277户,改(扩)建5887户,完成风貌改造8758户,建设新村(聚居点)59个。

      四是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大力加强示范片内土地综合治理、交通、饮水、电力、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名山县示范片启动土地整理项目3个,整理农田1.93万亩,建设田间便道134千米,整治山坪塘10口、沟渠180千米,新建桥梁8座、乡村公路162千米,硬化入户路210千米;新增解决1750人安全饮水问题,示范片安全饮用水率达95%;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1950口,推广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4500户。天全县总里程39公里的5条乡村公路全面完成,27个村183公里入户联网路建设已基本完成,开展了配套的院坝硬化、庭院、环境绿化美化等“细胞工程”。宝兴县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基础设施建设激励扶持政策,对示范片内道路硬化、庭院建设、改厨改厕、兴办藏家乐等进行补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增收的力度还需加大。从各县(区)农民人均增收情况来看,差距较大。部分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仍不明显,农民增收的亮点不多,后劲不足。农产品优质率不高,仍存在“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现象。另外,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还需加快。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普遍缺乏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并且,龙头企业普遍带动面窄,与生产基地的产业关联度不够紧密,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较为乏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三)是农民工输出质量亟需提升。近年来我市农民工工作积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但我市农民工整体综合素质仍然偏低,普工多,技工少,初级工多,中级工少;外出务工大多从事脏、累、差的工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移输出的质量和务工收入。

      (四)是部分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部分地方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水利工程基础薄弱,老化失修,防洪抗旱能力不够。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措施建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作为核心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雅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为特色,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农产品品牌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是着力加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高度重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引领和推动整个“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狠抓落实。督促指导天全和名山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按照阶段工作安排要求,加快建设步伐;同步推进市、县两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通过示范片的辐射带动,加速推进全市面上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结合雅安各地的自然地理、产业发展基础等实际,大力发展特色效益产业。突出抓好茶叶、林竹、果蔬、长毛兔等骨干产业,积极发展小家禽、花椒、魔芋、中药材、黄果柑、甜樱桃等特色产业,力争各地都能培育形成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现有11家省级、4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有规模、有地方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强指导,抓好示范,规范发展。  

      (四)是狠抓劳务经济。坚持“依托资源扩内转,转变观念促外输,内转与外输并举,以内转为主”的思路,创新机制,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注重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足额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水稻、玉米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兑付给农民。

      (六)是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农业大项目建设及移民后扶等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一五”雅安市农业发展综述

  • 2011年06月07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一、“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6年以来,我市“三农”工作克服了雨雪灾害、“5.12”地震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从“十一五”规划中涉及农业发展的两个主要指标来看,都顺利完成:一是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49.97亿元(“十一五”规划为2010年达到36亿元);二是农民人均纯收达到5181元(“十一五”规划为2010年达到4000元),均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57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3.2%,其中:农业产值38.86亿元,增长1.5%;林业产值5.46亿元,增长12.3%;畜牧业产值36.43亿元,增长3.7%;渔业产值0.74亿元,增长7.9%。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97亿元,增长3.1%,其中:农业增加值29.02亿元,下降1.5%;林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12.3%;畜牧业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3.7%;渔业增加值0.4亿元,增长7.9%。全市在耕地面积减少5万亩和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51万吨,比2005年减少2.44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7万亩、产量100万吨、收入24.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7.8%、46.1%和115%;其中:茶园面积54.8万亩;粮经作物比重由2005年的37:63调整到2010的24:76,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纸浆原料林达111万亩;牲畜饲养量达1000余万头,禽类饲养量达4100余万只;水产品产量达11340吨,水产养殖面积16540亩。名山县茶产业新农村示范片、天全县林产业新农村示范片成为全省首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县,名山县、雨城区被省农业厅列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培育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1元。

      (二)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打造,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截止2010年末,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年销售收入22.53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53家。全市涉农注册商标达到333件,农产品知名商标39件。西南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雅安,14个产品荣获“四川名牌”,颁布实施6个区域性地方标准,建成边销茶降氟、荥经长毛兔标准化示范区和芦山魔芋标准化示范乡,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9家,带动农户17.5万户,涌现出雨城区草坝镇水禽产业协会、名山县茅河乡茶叶协会等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典型。

      农业质量效益明显增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7个,绿色食品认证52个,有机食品认证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个;雨城区、名山县获得无公害整体认定,“蒙山茶”、“汉源花椒”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五年来,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加大,各项支农惠农补贴范围扩大。

      一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十一五”期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408公里,其中:建成县(乡)道路669.62公里,地方自建农村公路437.82公里,通村公路2300.5公里。新修农村机耕道2424公里,新修生产便道1056公里。

      二是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力推进农村水利建设进程。“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6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9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万亩。

      三是实施综合开发整治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有效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6.6万口,到2010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9万口,占适宜农户的45%。

      (四)民生问题有效解决

      “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深入,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主要办学指标首次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基本实现“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集中”科学布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117.52万人,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为112.65万人,参合率达94.65%;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56个(建制乡镇卫生院146个),村卫生室760个;保障人数达97.0699万人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供养五保对象4517人;基本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中央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启动1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成84个;新建农家书屋616个,建成全市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完成荥经、石棉等6座中央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初步形成完整的广播电视节目服务体系,完成3909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有线电视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80%。

      (五)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全市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共完成投入资金13.89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8490万元,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58亿元,农民群众投入4.4亿元,企业和其它社会力量投入3.06亿元。

      一是各级示范片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已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2个(名山县茶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天全县林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市级示范片3个(雨城区北线都市型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宝兴县中药材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汉源县现代种植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县级示范片3个(荥经、芦山、石棉),建设区域共涉及39个乡镇、160个村、6.37万户农户、22.37万人。

      二是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名山县大力实施“产业提质行动”。2010年示范片内发展“茶+桂”立体茶园4100亩,建设生猪养殖小区4个,发展“猪+沼+茶”循环茶叶4800亩。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6210元,较上年增加1120元,增长22%。天全县以林竹产业为支撑,以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立体林业为特点,按照“1+6+2”产业发展模式,全方位推进示范片产业发展。示范片新栽竹1.61万亩,新增木质原料林1.73万亩,新发展猕猴桃1050亩,新发展茶叶3020亩,新增养蜂4833箱。雨城区提出了“三个一万亩”(即新发展茶叶、猕猴桃、蔬菜各一万亩)的目标,出台了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成土地流转面积6110亩,带动示范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7000亩。宝兴县引进科创集团发展重楼新品种。汉源县现代种植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及各县级示范片的中药材、水果、蔬菜、花椒、魔芋、长毛兔、小家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壮大。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37元,比上年增加871元,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9%。

      三是新村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出台了关于加强村落民居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年,全市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共新建民居4277户,改(扩)建5887户,完成风貌改造8758户,建设新村(聚居点)59个。

      四是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大力加强示范片内土地综合治理、交通、饮水、电力、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名山县示范片启动土地整理项目3个,整理农田1.93万亩,建设田间便道134千米,整治山坪塘10口、沟渠180千米,新建桥梁8座、乡村公路162千米,硬化入户路210千米;新增解决1750人安全饮水问题,示范片安全饮用水率达95%;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1950口,推广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4500户。天全县总里程39公里的5条乡村公路全面完成,27个村183公里入户联网路建设已基本完成,开展了配套的院坝硬化、庭院、环境绿化美化等“细胞工程”。宝兴县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基础设施建设激励扶持政策,对示范片内道路硬化、庭院建设、改厨改厕、兴办藏家乐等进行补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增收的力度还需加大。从各县(区)农民人均增收情况来看,差距较大。部分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仍不明显,农民增收的亮点不多,后劲不足。农产品优质率不高,仍存在“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现象。另外,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还需加快。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普遍缺乏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并且,龙头企业普遍带动面窄,与生产基地的产业关联度不够紧密,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较为乏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三)是农民工输出质量亟需提升。近年来我市农民工工作积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但我市农民工整体综合素质仍然偏低,普工多,技工少,初级工多,中级工少;外出务工大多从事脏、累、差的工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移输出的质量和务工收入。

      (四)是部分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部分地方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水利工程基础薄弱,老化失修,防洪抗旱能力不够。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措施建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作为核心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雅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为特色,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农产品品牌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是着力加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高度重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引领和推动整个“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狠抓落实。督促指导天全和名山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按照阶段工作安排要求,加快建设步伐;同步推进市、县两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通过示范片的辐射带动,加速推进全市面上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结合雅安各地的自然地理、产业发展基础等实际,大力发展特色效益产业。突出抓好茶叶、林竹、果蔬、长毛兔等骨干产业,积极发展小家禽、花椒、魔芋、中药材、黄果柑、甜樱桃等特色产业,力争各地都能培育形成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现有11家省级、4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有规模、有地方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强指导,抓好示范,规范发展。  

      (四)是狠抓劳务经济。坚持“依托资源扩内转,转变观念促外输,内转与外输并举,以内转为主”的思路,创新机制,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注重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足额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水稻、玉米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兑付给农民。

      (六)是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农业大项目建设及移民后扶等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