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德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上台阶
(一)经济持续增长
回顾“十一五”的发展历程,德阳经济走出了一条持续上升、遇阻回落、快速回升的轨迹。“十一五”前三年,重装基地建设效应逐渐显现,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为全市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特大地震影响,实现经济回升提供了稳固基础和有力保障。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经济发展从持续上升状态转入负增长阶段,但德阳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2009和2010两年GDP均实现14.4%的增长速度。
(二)经济规模连上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62.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80亿元,2010年突破900亿元,达到921.3亿元,几乎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初步测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2593元,增加到2010年的25000元。按年均汇率折算,德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
(三)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5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7.4亿元,年均增长26.7%。财政总收入是建市以来增长最快的五年。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由2005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9亿元,年均增长37.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8%提高到11.6%,提高6.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4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3.5亿元,年均增长15.7%。
二、经济结构更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0.4∶51.2∶28.4调整到2010年的16.5∶57.8∶25.6,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非农产业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
(二)第一产业稳定增长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4亿元,年均增长1.7%。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产量2009、2010年连续两年超过200万吨。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02万吨,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优质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全市建立了优质稻生产基地13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90万亩,优质蚕桑生产基地40万亩,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3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通过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途径,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一批实力雄厚、技术装备新、科技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
(三)第二产业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3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32.7亿元,年均增长12.4%。工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德阳被联合国列为中国唯一的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正加速崛起。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德阳第一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达到78.7%。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初具规模: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石油钻采设备、大型冶金石化设备等领域的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010年,248家工业企业的总产值超亿元。
(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3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6.2亿元,年均增长7.9%。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业、房地产、教育、卫生、体育等产业不断壮大。商贸物流业已经从单一的综合性农贸市场逐渐发展到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兼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市场并举的格局。
(五)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制定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在市场准入、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合法权益、加强监管等政策上有了新的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47.1%上升到2010年的53.5%,提高6.4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大增长
(一)投资规模加速扩大
“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6.1亿元,是建市到“十一五”前固定资产投资总和(750亿元)的2.5倍,是“十五“时期的4.5倍,年均增长40.3%。大力推进对全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有重大牵动作用项目的实施建设,促进了传统工业基地加快向现代新型产业基地转变。“十一五”,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74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4%。东汽重建等重点项目、高技术、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房地产投资较快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05年的2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7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8.4亿元。
(二)灾后重建硕果累累
2009年因灾后重建,投资额创历史新高,达到747.6亿元,2010年完成601.3亿元。
基础设施大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市5492个重建项目竣工4940个,竣工率90%,完成总投资1420亿元,占总投资的91.1%,全市584所规划重建的学校开工584所,竣工577所;183个规划重建的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开工,竣工159个。一大批竣工交付使用的新学校、新医院功能齐备,达到了我国发达地区的水平。交通方面,由北京援建的广青路一、二期竣工通车,10个国省干线项目除绵茂公路外均已完工,一批通乡公路、通村公路陆续建成,加快了德阳融入成都主枢纽和成为全省重要交通节点城市。通过重建,全市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此外,还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广播电视等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
城镇建设大跨越。城镇体系重建完成投资96.1亿元,市县陆续开工建成了一批城市干道、立交桥、城市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市区首座城市立交桥和跨宝成铁路立交桥即已竣工交付使用,将极大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市广电传媒中心、东山体育公园、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城际铁路德阳北站站前广场、湿地公园、城市人行天桥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紧筹建中。
四、消费市场大繁荣
(一)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全市商业基础不断改善,各类交易市场快速发展,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为代表的新兴商业业态竞相发展,分期付款、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模式不断涌现,市场商业网点种类繁多,辐射面不断拓宽,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大流通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商贸流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14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99.7亿元,年均增长15.9%。
(二)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受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的推动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以旧换新”等多种措施,乡村消费快速增长。通过引进联整合,做大做强,培育出沃尔马、世纪联华、苏宁电器、洋洋百盛等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由2005年的55.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5.2亿元,年均增长32.2%。
五、居民生活大变化
(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家庭财富日益殷实,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50元增加到2010年的16202元,年均增长12.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585元增加到2010年的6485.8元,年均增长12.6%。特别是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3%,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创灾后新高。
(二)城乡统筹见成效
德阳作为四川省三个城乡统筹试点城市之一,“十一五”期间,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永久性农房重建,城乡整体布局优化和环境风貌提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55:1,调整为2.50:1,差距缩小。
六、对外开放实现大突破
(一)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二位。“十一五”以来,全市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开发拉美、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来弥补欧美等传统市场的萎缩,大力培育加工贸易出口。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5.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2.3亿美元,年均增长30.4%,其中出口由2005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9.4亿美元,年均增长20.9%。对外贸易方面的特点:一是机电、高新材料产品成为出口主力;二是一般贸易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三是重点企业带头作用凸显,到2010年底,全市外贸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1户,上千万的企业17家。
(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招商选资,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项目,推动了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外资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由2005年的6086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000万美元,2006-2010年累计引资6.3亿美元。德阳已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围绕重点产业战略先后建立和推介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主题概念招商,以北京、江苏援建招商为重点,以国内大公司、大集团、上市公司、著名品牌、行业性龙头企业等为重点对象,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产业,利用各种招商载体积极开展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对内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实际到位内资285.6亿元,比2005年增长4.7倍。
七、社会事业大发展
(一)就业总量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9万人,帮助5.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3.4%以内,帮助1.5万名“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动态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
(二)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正在建立
全市已建立了政策基本统一、覆盖城镇所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制度。截止2010年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6.9万人,均比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年总收入增加较快。2007、2009年德阳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市,全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正在建立。
(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步完善,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
全市确定了73个以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为主体的定点就业培训机构,形成了专业对口、门类齐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了普惠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十一·五”期间,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培训各类人员24万人,比“十·五”增加了2倍。
(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全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实现公平教育为目标。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辖区内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39所,在校学生58.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5%、初中入学率99.96%。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新建校舍269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120万平方米。助学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免除城乡学生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
(五)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绵竹、什邡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年画之乡”、“书法之乡”。“文化德阳”活动广泛开展,特别是灾区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组织创作“抗震救灾”主题漫画268幅,主题音乐作品100多首,《托起生命的太阳》、《古老的歌》等一大批美术作品参加了全国、全省抗震救灾主题作品展。群舞《姑娘》获全国舞蹈大赛创作奖、“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表演三等奖。美术作品《有阳光的日子》获第六届巴蜀文艺奖美术作品奖。全市组织推荐10件作品和项目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中国·绵竹年画节》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项目奖。
(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乡
三年重建任务到今年基本完成,全市医疗卫生基本建设整体提前15-20年;卫生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得到解除;医疗卫生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卫生惠民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6个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2.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累计支出2.8亿元。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8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
“十一五”,德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把德阳放在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审视,发展中还存在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2008年“5·12”特大地震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德阳圆满完成了中央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目标,昔日满目疮痍的大地变成美好的家园,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出生机活力,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超过震前水平。“十二五”是实现德阳全面振兴和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五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要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实践经验,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切实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把改革开放和德阳全面振兴伟业奋力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