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林义教授 从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八项民生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均已圆满完成。近几年,我省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力度逐年加大,投入逐年增加。中央出台的改善民生政策如何在我省落地?如何看待实施民生工程的效果和效益?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林义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新增近300亿元,民生财政交答卷
记者:省政府近日公布了我省2009年八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在去年我省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加大了对八大民生工程的投入,比上年多投入299亿元,资金预算总额达800亿元,创历史新高。你对此作何评价?
林义:这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八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为例,年初我省在民生工程方案中提出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目标,计划试点覆盖范围100万人。截至2009年底,我省试点覆盖人数达141.8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实现社保养老。值得关注的一个数据是,全省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56元,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人数居全国第一。
记者:2009年,民生保障支出在我省全年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重超过6成,全省财力增量中近80%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这个比重是否科学合理?
林义: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其实质即民生财政。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就必须增加改善民生投入,加大民生保障支出比重。2009年,我省全年一般预算支出中民生保障支出所占比重达到了63.3%,新增财力的绝大部分用在了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公共财政在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投入、扩大就业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项目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生活境况较差的社会困难群体,得到了各级政府更多的关注。从2009年我省实施民生工程投入情况来看,应该说,政府交出了一份让广大群众感到满意的民生答卷。
放大民生工程的社会稳定器效应
记者:八大民生工程对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林义:2009年我省克服重重困难,经济有效实现止滑回升,全年增长14.5%,增速居全国第4位。这些突出表现得益于宏观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也得益于社会保险“五减四免三补贴”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尤其是得益于我省八大民生工程的全面推进,帮助四川受灾企业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企业,拉动了四川的整体需求。
记者:有哪些具体表现?
林义: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2009年四川民生工程投入800亿元,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资金116.1亿元,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进,使就业形势得到有效缓解,稳定了人们的消费预期,有利于四川经济的止滑回升。
记者:其次是社会保障安全网覆盖面的扩大?
林义:通过完善城乡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和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对于有效应对我省城乡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消除人们近期及长期的后顾之忧,具有重要的社会稳定器放大效应。不仅如此,我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提振国际金融危机和灾后重建背景下的消费者信心,稳定消费预期,具有十分直接的积极作用。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具有十分关键的政策效应。
从数字看老百姓得到的实惠
记者:近几年来,我省各级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这么大的投入是否值得?老百姓从哪些方面得到了实惠、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林义:与社会各界热议的各项经济指标相比,普通百姓可能更加关注政府出台了哪些民生政策,自己的生活是否因此得到切实改善。我省2009年实施民生工程投入800亿元的具体投向是:就业促进工程投入28.9亿元,扶贫解困工程投入47.9亿元,教育助学工程投入107.6亿元,社会保障工程投入87.2亿元,医疗卫生工程投入78.6亿元,百姓安居工程投入228.8亿元,道路通畅工程投入108.6亿元,环境治理工程投入112.3亿元。从以上数据来看,民生工程的投入不一定都对老百姓生活产生直接影响,那么老百姓得到的实惠究竟体现在哪儿呢?主要就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四领域。
首先,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寄宿贫困学生生活费等教育助学项目的实施,大大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的教育负担,从根本上消除了孩子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的现象。
其次,2009年我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惠及到全省涉农的176个县(市、区)所有农村居民,参合农民受益水平,补助的标准由过去的30元/人·年提高到100元/人·年,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的经济压力,让老百姓真正能够“病有所医”。
第三,备受关注的灾后农房重建取得了较好成效,规划重建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部完成,因余震等因素新增19.6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已开工99.9%。“家家有住房”这一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第四,2009年,我省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的社会保障项目中,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方面让广大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145元,比去年提高了23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56元,比去年提高了15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政府对年满60岁的农村老人发放55元的养老金,并对农民参加新农保进行一定的缴费补贴。
八大民生工程的四川特色
记者:2009年,中央密集出台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民生政策,我省实施的八项民生工程有什么特色呢?
林义:纵观全年,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社会保障,中央出台的民生政策之密集,举措之有力,为历年所少见,众多民生政策的出台,既是对民众需求的回应,也是基于对转型期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中央关注民生的重大方针政策指导下,2009年我省的八项民生工程,注重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注重民生工程实施与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注重民生工程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色和创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省在促进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方面实施了多项创新性政策举措。
如通过灾后重建各项优惠政策延伸,形成了以保企业、保岗位、促就业、促发展为目标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支持、加大金融扶持、加强创业教育培训、提供创业服务等新措施,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再如,将城乡住房恢复重建,39个重灾县(市、区)医疗卫生机构重建、资助地震重灾区学生等项目纳入民生工程,体现了灾后重建与民生工程的有机结合;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特困农牧民“三房改造行动计划”、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体现了民生工程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今年民生工程内容将进一步丰富
记者:今年,我省还将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对于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您有什么建议?
林义:我省在去年八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将新增民族地区帮扶工程、文化体育工程,进一步丰富民生工程内容,推出“十项民生工程”。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重点领域、完善措施等方面已有了全面的部署。
一是把就业优先战略放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将城镇新增就业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数作为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就业、扩大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完善促进城乡一体的就业工作协调机制。
二是继续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城乡综合社会救助。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构建长效机制。
三是加大各项民生工程的基层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各部门的综合配套和协调,提升各类民生工程的资金管理水平,整合各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农民工的培训质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让城乡居民广泛受益。
四是规范和加强民生工程资金的财政财务监管。积极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民生工程财政资金监督效能;增强民生工程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提高民生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