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21年第4期
担当责任 牢记使命
坚决践行“扶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承诺
——峨边彝族自治县攻克大凉山“自主移民”贫困堡垒
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的嘱托,全力推进大凉山“自主移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自主移民”全部如期脱贫,“自主移民”聚居地沙坪茶场实现“由乱到治、旧貌换新、宜居宜业”的巨大变化。
一、主动担当强管理,消除脱贫攻坚“空白区”
(一)争取管理主动。主动汇报并争取省市领导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研究部署解决沙坪茶场片区整体移交和大凉山“自主移民”脱贫攻坚问题。2017年3月30日成功签订整体移交协议,沙坪茶场正式移交峨边彝族自治县管理,理顺了管理权属。
(二)建强基层堡垒。沙坪茶场整体移交后,结合沙坪茶场片区大凉山“自主移民”分布和区域实际,成立新林镇茗新村、沙坪镇松林坡村2个行政村,设置临时办公场所,组建村“两委”,选配4名年轻干部充实村级班子,配齐14名村民小组长,彻底扭转“无人管”“管不了”局面。
(三)强化精准帮扶。按照精准识别程序,对大凉山“自主移民”开展全覆盖精准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户959人;选派2名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选派4名干部充实驻村工作队,安排65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落实低保79户349人、农村特困1户1人,帮扶残疾群众38人,医疗救助大病7人、慢病66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地落细。
二、建靓新村夯基础,建成自主移民“新家园”
(一)突出规划引领。结合沙坪茶场片区地理区位、历史沿革以及现状,聘请四川大学建筑设计院开展村庄规划,突出彝族文化特色、传统习俗和人文风情,高起点、高标准规划2个群众居住集中区,实现了村庄建设和长效发展有效结合。
(二)建靓移民新村。争取大凉山“自主移民”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指标,整合资金4000万元,采取统规统建模式,建成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区住房204套,同步对193户农户住房实施“五改三建”,完善功能配套,大凉山“自主移民”全部实现安全住房有保障。
(三)完善基础配套。硬化村内道路14.3公里,连户路8.2公里;架设饮水管道17公里,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安全饮水和用电全覆盖;建成“一村一幼”2个,集群众文化活动、便民代办、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2个;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成3000平方米椒江友谊小学,深入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191名学龄前儿童全部入园,268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入学。
三、做强产业促增收,谱写产村相融“新画卷”
(一)发展特色产业增收。结合沙坪茶场片区地理、气候等条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成立“茗巅”集体经济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白芨、脆红李等特色产业1300余亩,带动群众获得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多重收益,实现户均年增收6000元。
(二)引进企业带动增收。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投入资金1590万元与浙江台州飞跃管业合作在沙湾区建立飞地园区,2个村集体年均分红资金共计达200万元;利用东西扶贫协作资金建成中药材加工厂、乌天麻标准化种植工厂,引进四川健宝中药材有限公司投资,茗新村集体实现年均收益30万元;引进峨眉山松林菌业公司落户,建成扶贫食用菌标准化大棚30亩,解决了96名贫困劳动力常年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三)强化就业促进增收。建立1236名大凉山“自主移民”人口劳动力台账,摸清培训需求,采取订单式培训,分类开展“家门口”“三门口”“校门口”技能培训12期1300人次。2020年外出务工人数785人,就地就近务工152人,较2019年增长14%;2020年,贫困“自主移民”人均稳定性纯收达到7201元,比精准识别前增加5415元,增长303.2%。
四、强化治理育新风,树立彝区文明“新典范”
(一)强化组织引领。融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阳光问廉”“坝坝会”等为“党建月会”,村党支部每月通过月会平台让干群现场提问交流、问政问廉、民主讨论,清单式收集、解决、反馈群众问题诉求,让群众广泛参与村级事务,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有效提升。
(二)健全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发挥6名彝族“毕摩”优势,利用传统节日将村规民约用彝语说唱形式进行宣传;发挥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宣传员、劝导员、调解员等“六大员”作用,全面推行“亲情工作法”,寓服务于管理,通过小喇叭宣传村规民约1.2万余人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42名党员下沉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与村民坐田坎、围火塘,推动村民自我教育管理。
(三)创新积分超市。将村集体经济作为积分基金,建成群众“积分超市”,实施“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积分奖励机制,对应设置村级治理5大类52个小项行为表现为积分事项,1个积分兑换1元等价实物,对学生辍学、越级上访、违纪违法、婚嫁礼金“双高”的群众“积分清零”,村民积分与联户村组干部“积分挂钩”,每月公示积分“红黑榜”。目前,群众已兑换积分超过2万分,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