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20年第16期
峨边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移民宜居乡村
峨边彝族自治县既是省定贫困县,也是国家大中型水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库区移民涉及9个乡镇、45个村、143个村民小组、11706人。近年来,峨边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移民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深度融合形态、业态、文态,建成了一批产村相融的库区移民宜居美丽乡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交通+新村”夯基础,打造幸福美丽“形态”
以移民新村为亮点,以连通山、水、村道路为发展轴,通过“珠线面”的合理设计,形成和谐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一是移民新村“亮珠”。统筹利用移民避险解困资金和后扶项目资金,结合易地搬迁、彝家新寨等相关政策,统一规划、统一风貌,推动库区湖光山色与川西民居风貌深度融合。投入资金8200余万元,在大渡河沿线高标准、高质量建成移民新村12个,安置库区移民9167人。同步建成蓄水池43个,管道363.4公里,灌溉堰渠6.4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95盏,修建排污设施10处,649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畅通路网“连线”。争取中省市和信贷资金14.2亿元,沿大渡河从龚嘴电站至城区建设百里水上骑道,形成骑游观光新亮点;投入资金1900万元,在库区新建通村、通组、连户路50.1公里,产业道路12.4公里,形成内联外畅、四通八达交通路网,打通了区域内3.7万名群众(含4800余名贫困群众)的“幸福路”和“致富路”。三是百里长廊“成面”。打造大渡河百里水上奇道•产村相融发展带,将大渡河沿线村镇连片成面,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特色农业、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协调发展,辐射带动沿线9个乡镇45个村,惠及贫困群众1.2万人,构建串珠成链、以线带面崭新格局,推动库区移民新村绿色崛起、美丽发展。
“公司+农户”促增收,构建多元支撑“业态”
探索“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建立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有机业态。一是电商扶贫增收。依托“峨岭云边”区域公用品牌,培育电商站点25家,吸引43个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入驻,在线销售鲜蔬、腊肉、香肠、调味笋等农特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带动村级集体年收入16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300元,拓宽了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渠道。二是特色产业兴农。围绕产业兴旺,大力发展山区现代农业,引进天缘牡丹、新希望、惠康农业、五旺、广益等龙头企业12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大渡河库区沿线3镇3乡28个村连片种植观赏桃、优质脆红李、红心猕猴桃、油用牡丹、青花椒等共8800亩,新建养猪场、养鸡场、养兔场11个,解决1108名移民、3326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三是全域旅游富民。深度挖掘大渡河库区山水人文风情,依托“地下河”“溶洞”“天坑”3大自然奇观及茶马古道、铜河纤夫等乡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民宿42家、乡村农家乐8家,实施萌萌猪亲子乐园、羊竹坝滨水公园、背风山公园、乾池公园等旅游项目,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万元,形成产村相融、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特色发展新格局。
“文化+记忆”添韵味,活化精神扶贫“文态”
以库区移民文化为载体,以精神扶贫为动力,提振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和决心,打造一批助力脱贫奔康的文化阵地、文化驿站和文化桥梁。一是新建文化阵地。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新建完善移民活动中心45个,硬化移民文化广场2304平方米,配套建设完善文化室45个,图书7.5万余本,配置音像设施45套,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二是筹建奔康驿站。坚持每村每天播放“幸福小喇叭”,说历史、谈变化、讲政策,以身边事、身边人、致富经、原创歌激励群众鼓足干劲致富奔康。持续“文化大篷车”进村巡演52场次,群众观看3.6万人次。同步将库区移民艰苦奋斗历程和生活改变编入小品、歌舞,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生活幸福感。三是搭建幸福桥梁。整合“渔、樵、耕、读”传统文化,将文化记忆和人文故事植入村庄和景点建设,建成茶马古道博物馆、村情村史馆、水电博物馆等历史记忆项目6个,创作“胡坝将将好”等生活记忆文艺作品3个,传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移民精神和库区文化,凝聚峨边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全面小康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