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20年第3期
蓬溪县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非贫困县,共有贫困村8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万人。该县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找准疫情防控与当前工作的结合点,特别是在用好金融扶贫政策、化解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方面,积极创新优化政策宣传、贷款处置、金融服务、就业促进“四大举措”,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有效益”。截至2020年1月末,该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998.82万元,贷款余额5604万元,逾期金额8.7万元,逾期率0.16%,逾期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一、创新政策宣传方式,保障信贷政策信息“不断”
一是搭建金融防疫专班。将83名主动请缨的金融村官纳入全县20个乡镇(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利用疫情期间的“敲门”行动和地毯式排查契机,全面摸清贫困户信贷需求和还款能力,建好人员动态信息台账,做到“贷、还”两手抓。二是做好还款到期预警。疫情期间,县脱贫办会同金融机构将还款到期预警时间提前至45天,由金融村官一对一温馨提示。对暂时没有还款能力或有续贷意愿的贫困群众由属地金融村官通过电话联系“线上登记”,确保此类贫困群众“贷、还”不断档。由人民银行蓬溪支行提前通过微信、QQ群等线上即时聊天工具,以“罚点球”的方式将到期还款名单反馈给属地乡镇,由各村组以灵活方式催收。三是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坚持“乡镇干部+金融村官+村风控小组”工作体系,利用村三职干部对村情户情熟悉的优势,以短信、微信、QQ等方式“点对点”宣传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法规,提示防疫小知识,引导贫困群众用手机办理“贷、还”业务,阻绝新冠肺炎“人传人”现象。
二、灵活贷款处置方式,保障扶贫政策力度“不减”
一是协助还款一批。对有能力且有还款意愿的对象,由乡镇统筹,主要采取委托代办、金融机构上门服务等方式进行“贷还”工作。对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在银行网点进行当面办理的贷款业务,在确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由金融村官协助金融机构分流办理。二是保险赔付一批。对因追偿无偿、确已形成损失的贷款,按照保险公司、承贷银行、县委政府三方签订的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协议约定确定各方权责,按7:1.5:1.5的分担比例及时做好理赔工作。三是及时续贷一批。对于产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仍需要资金支持的贫困户,由贫困户自愿提出续贷申请,乡镇汇总后,根据疫情实际灵活选择线上(线下)方式办理相关业务,保证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需求不受疫情影响。四是灵活展期一批。疫情期间,对于因疫情造成出行不便暂时无法线上偿还到期贷款的贫困户,县脱贫办会同县金融机构,探索运用灵活展期机制,对此类到期贷款及时展期,展期时间视地域疫情情况决定,最长展期6个月,展期相关手续待疫情解除后补办。2020年1月,全县扶贫小额信贷还款218笔442.36万元;保险赔付3笔2.45万元;续贷25笔83.3万元。
三、优化金融服务方式,保障业务工作办理“不乱”
一是推广试点服务。在条件具备的中心村、合并村已建成6个标准化金融服务站点,金融服务站点可以24小时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安装了AI红外线体温检测仪对来站群众进行体温测量,由专人值班值守,对站点进行全方位消毒处理。拟计划在12个县域防疫卡口设置流动金融服务站点。二是开展网络办理。开通保险理财、农户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等多项网上办理业务,设立蜀信e惠生活体验终端机,通过“蜀信e”实现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可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通过承贷金融机构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云端方式宣传疫情危害,引导贫困群众网络、手机办理贷款、还款业务,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三是做好后续回访。针对疫情期间已办理贷款的贫困群众,金融村官结合贷后检查情况就贷款户基本信息进行分类归档,对发展产业信心不足的贫困群众,及时与驻村农技员研究精准措施,以电话沟通、微信推送等方式向其推荐短、平、快的产业,待疫情解除后,上门做好贷后管理和技术指导跟踪服务。
四、拓展就业促进方式,保障贫困群众收入“不少”
一是跟踪式全程服务。针对防疫一线人手严重短缺和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心切的困境,属地金融村官积极与各乡镇挂片领导、村组干部对全村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群众人脉关系网络和自身健康状况进行精准调查,组织开展体检、出具健康证明,确保每个外出务工人员的健康安全。二是开放式增设岗位。引导已复工的企业、工厂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增设临时性扶贫公益特别岗位,优先解决疫情期间无家庭收入的贫困群众,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贷款家庭能有1名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三是一站式网络招聘。以10000、10086和县人力资源网络专线为载体,对县域内贫困群众发送“春风行动、战‘疫’同行”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宣传,以短信、网络方式开展集中招聘,向特定人群推送扶贫公益特别岗位。在打赢防疫阻击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线上服务优势拓展就业渠道。四是居家式扶贫作坊建设。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来料加工项目,由企业或合作社牵头,由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建立“居家式”就业扶贫作坊,组织贫困群众以在家藤编编制、手工品制作及电子原配件组装、农产品初加工等方式实现就地就近灵活就业,破解疫情带来的外出务工不便和增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