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20年第2期
青川县推行“五个三” 着力“五个精准”
奋力谱写新时代就业扶贫新篇章
青川县着眼贫困群众致贫根源,探索实行“五个三”工作模式,着力在“五个精准”上下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奔小康,助力乡村振兴。
一、“三项”核查,精准掌握群众需求。一是入户调查,确保台账建设精准。瞄准全县9826户贫困家庭17247名贫困劳动人口,进村入户再核查、再识别,让全县就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入库精准。二是专项排查,确保对象锁定精准。及时更新完善“就业创业精准扶贫管理”台账,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异地搬迁贫困户、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进行排查,并在台账上进行标注。三是全面普查,确保服务管理到位。对农村建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数量、就业能力、技能状况、就业意向及培训愿望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制定帮扶计划并组织实施。目前,已针对性建立17247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贫困人口就业帮扶台帐。
二、“三项”培训,精准提升就业能力。一是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引导培训。依托青川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围绕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羊肚菌、青川竹荪、七佛贡茶、青竹江娃娃鱼、湖羊、安吉白茶等特色种养业,开展引导式技术培训,着力引领贫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提升创业成功率。同时,组建农林、科技等方面专家团队12人和培育了3000余名擅长木工、泥工、焊工、刺绣等手艺的“土专家”“田秀才”,采取“1+1”“1+N”结对帮带模式,定期开展“坐诊式”指导服务,为贫困群众解疑答难、问诊把脉。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精准培训。根据贫困群众“缺什么补什么”的现实需要,上门入户征求意见,共同制定学习“菜单”,精心组织培训资源,量体裁衣开展培训。先后开展厨师、焊工、电工、育婴员、汽车驾驶、挖掘机驾驶、餐饮服务等市场需求紧缺的工种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三是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体验培训。依托高校和省、市、县级优质企业、创新创业个体、乡土人才等资源,组织贫困群众开展体验式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学习典型做法,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发展信心,助力增收脱贫。先后组织开展体验培训学习12期600余人次。
三、“三项”计划,精准推进就业援助。一是实施“春风行动”计划。开展“迎新送岗”“就业扶贫”等专项招聘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等提供有力的就业援助服务,先后组织搭建供需平台招聘活动23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1700余个,6567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2276名)。二是实施“扶贫送岗”计划。坚持每月定期举办小型招聘会,适时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等招聘活动,并将招聘会开到贫困乡镇。三是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计划。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建立了对接关系,制定扶贫专场招聘会、转移就业、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等项目实施方案,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劳务协作联络站。同时,湖州市出台了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十二条具体措施,在交通、就业、探亲、租房等方面给贫困劳动者予以补贴,鼓励贫困劳动者到湖州企业就业,劳务协作机制有效建立。
四、“三项”安置,精准发力稳定就业。一是“带动式”安置,给脱贫者“造血”。研究出台《青川县就业扶贫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暂行)》,对贫困劳动力创办实体进行奖补,并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创业补贴30余万元,带动280余名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同时打造双创空间、三锅、关庄、凉水4个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带动周边乡镇12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灵活就业,目前承接各类手工订单30万件,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二是“激励式”安置,给脱贫者“活血”。制定《青川县就业扶贫基地(车间)认定及奖补办法》,充分发挥奖补政策导向,择优认定了四川中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青川县天运金属开发有限公司等40家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全力打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孵化基地)1个、返乡创业示范园4个、就业扶贫示范村7个,先后鼓励吸纳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490人,按照定额奖补与一次性奖补相结合的方式兑现就业岗位奖补资金72.8万元。三是“兜底式”安置,给脱贫者“输血”。切实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托底安置力度,因村制宜开发出“保洁绿化、治安协管、村道维护、交通管理、地质灾害监测、护林防火、劳动保障协理员”七大类公益性岗位,着力安置农村贫困户中的残疾人、低保家庭成员、异地搬迁人员814人次,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标准,累计发放岗位补贴资金291.28万元,确保了特殊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五、“三项”聚力,精准施策保障权益。一是聚力上下联动,构建调处机制。成立了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和项目建设业主单位为成员的农民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民工维权工作实行“专人主管、专职负责、专项推进、专题考核”。在此基础上,从县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住建、国土等部门抽调业务精干、思想过硬的工作人员组建农民工“大维权”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农民工工资案件的调查处理。同时,加大乡镇、企业、工地等维权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工作。二是聚力宣传教育,营造守法环境。通过电视、微信、微博、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普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营造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通过举办培训班、定期发送信息等方式,提高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负责人的法律水平,引导企业增强依法用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的守法意识。通过设立维权告示牌、发放维权手册和宣传活页等形式,提高广大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三是聚力制度建设,做好源头防范。为从源头上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发生,探索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兑付制度,构建起“一处拖欠,处处受限”的监管体系,确保贫困群体就业欠薪案件能够及时得到化解。2018年以来,共为217名农民工追讨工资2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