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96期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9月12日
创新脱贫之举 走出蝶变之路
——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因地制宜破解脱贫难题
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位于康定折西高原地区,共有贫困村10个、贫困户192户、贫困人口830人,贫困面广、底子薄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脱贫攻坚以来,呷巴乡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激发内生动力,筑牢党建保障,有效破解脱贫难题,走出了一条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之路。
一、培育优势产业,促进致富增收
(一)依托自然风光,走出高原特色旅游扶贫路。呷巴乡地处木雅藏族聚居区文化腹地,是四川进藏“第一关”,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通过筑巢引凤,在俄达门巴村建成康定市折西首家4A级景区木雅圣地。同时与景区签订开发协议,将土地、草地、滩涂和部分房屋经营权等以出租方式进行流转,明确企业与村集体按照8:2的比例对景区收入进行分红。优先录用贫困群众在景区从事服务性工作,目前已有48名贫困群众在景区就业,全村已得到企业保底分红205万元、务工收入近2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1900元,增长到8000元以上。企业每年出资40余万元为全村村民购买医疗保险和适龄人员农村养老保险。有效走出了“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村民变市民”的四变脱贫奔康路径。
(二)利用资源优势,走出高原特色农业扶贫路。依托土地平坦、连片性好、日照充足等优势,实施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整合产业周转金和企业投资,以“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高原农牧产业。打造万亩黑青稞基地,引进知名企业洞波黑青稞酒业,以高出市场价0.5-0.8元/斤的价格订单收购,形成黑青稞种植产业链;打造黑木耳基地,依托绵阳八品农庄销售体系,建立了3个黑木耳繁殖培育基地,实现野生黑木耳科学化、规模化种植;打造牦牛和藏香猪养殖基地,引领和带动群众摒弃“惜杀”“戒杀”习俗,提升养殖业“商品化率”,通过签订100头牦牛和400头藏香猪订单养殖合同,实现增收27万元;打造有机蔬菜大棚基地,建立蔬菜种植大棚202个,贫困户优先参与务工和双股分红。通过产业基地建设,组织群众参与务工,在家门口学习种养殖技术,培养出一批本土技术能手和“带不走的扶贫队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三)提炼本土元素,走出高原特色品牌扶贫路。呷巴乡瞄准了自身传统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独有的纯天然生长环境及零添加优势,在高原高寒、绿色有机、无污染等特色上下足功夫,大力推广科学化的种养殖方式,并依托州内企业的深加工生产线,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效打造西出折多、洞波牧场、木雅圣域、塔拉牧场酥油、木弄黑青稞糌粑等高原绿色农牧品牌,同时成为甘孜州蓝逸集团主要的奶源供给地,产品远销省内外。依托“康定礼好”电商平台,积极打造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增强特色农牧产品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将农特产品全面推向市场。
二、推动观念转变,激发内生动力
(一)引导转变观念,改进落后生活方式。以“不爱祖国者,不扶;不懂感恩者,不扶;不遵纪守法者,不扶;不孝敬和睦者,不扶;好吃懒做者,不扶”等“八不扶”为导向,通过“政策帮扶暂停、情感帮扶加力、行为纠正复扶”的方式,促进群众转变观念,主动脱贫,主动造血。深入开展“陋习革命”“厕所革命”,全面开展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外观风貌“五改”和治理房前屋后“脏乱差”,柴草乱垛、粪便乱堆、畜禽乱放、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私拉乱建的“六乱”,有效形成农牧民群“五洗一扫”良好生活习惯和争着脱贫的良好风气。
(二)强化感恩教育,积极培育文明新风。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激发爱国主义思想,邀请“呷巴骄傲”“一家三代精忠报国”的“康巴兵王”降巴克珠同志回乡讲爱国励志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入推进“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和“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每月定期开展农牧民夜校4期,强化党的民族宗教和惠民强农政策宣传。如今的呷巴儿女,耳濡目染并切身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中,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自发在家中悬挂习近平总书记画像以表达感恩之情。
(三)推进润育工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围绕“鲜明一个导向、实施五大行动、实现八个明显”的“润育工程”工作思路,开通“微呷巴”微信平台和“撸起袖子加油干”微信群,实现党委和党支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和群众“亲密、即时、微距”接触;鼓励群众主动参与,使村集体事务和项目建设管理更“接地气”“顺民意”;开展“清洁卫生家庭”“孝子、孝媳好家风”“勤劳致富光荣”等评选活动,评选先进19人,用身边看得见的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全乡贫困群众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蜕变。
三、做强党建工作,提升脱贫带动力
(一)“四个+”凝聚向心力。党建+脱贫攻坚,深化党组织结对共建,落实6名市领导、12个机关党组织、14名第一书记、9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92户贫困户,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产业发展,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党建+宣传教育,创新“远程+实训”“课堂+现场”“集中+流动”教学方式,深入开展政策宣讲、感恩教育123场次,受教育群众7154人次,群众感恩奋进意识显著增强。党建+社会综治,落实党员红袖套、网格员职责,实现井然有序、稳定和谐、长治久安。
(二)“五个好”增强战斗力。选好一套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109人,锻造一批脱贫攻坚骨干力量。建好一块阵地,提档升级村级活动室10个,政治、管理、服务三大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拟好一条思路,明确“上靠木雅圣地景区、下建综合产业基地、中间连片绿色产业、环线旅游全域覆盖”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富民产业。定好一套机制,健全完善工作运行制度11个,细化责任56项,规范8个类别61项基础档案,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造好一支队伍,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将16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共产党员,9名共产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
(三)“三个引领”催生带动力。引领产业发展,推进“支部+党员+合作社+企业”模式,实施产业项目15个,建立种养基地11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370元。引领观念转变,开展“消灭懒汉、消除贫困”和“扶贫先扶志”思想观念转变系列活动,进一步树立“勤劳致富光荣”思想,彻底拔掉“穷根”;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种养业,种植经济蔬菜1090亩,具有破冰意义的藏香猪、牦牛养殖基地顺利落地。引领技能提升,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课程,采取经验介绍、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蔬菜种植、特色养殖技术,带动贫困群众就业5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