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76期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7月7日
夯实扶贫基础 拓宽扶贫路径
——三台县有的放矢破解“插花式”贫困难题
绵阳市三台县共有“插花式”贫困人口19424户51334人,分布在783个非贫困村,占绵阳贫困人口总量的22.6%,其中贫困户总数2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达462个。面对“插花式”贫困面宽量大、底子薄弱、政策支撑少等突出特点,三台县以“夯实扶贫基础、拓宽扶贫路径”为抓手,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原则,有的放矢破解“插花式”贫困难题。
一、夯实插花扶贫基础
(一)创新代养模式,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推广“4321”生猪和“金鸡”代养模式,整合政府产业扶持资金、撬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引入企业资金、吸收普通群众自有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推广先进技术、龙头企业送技术上门,统一为养殖场提供猪苗、饲料、兽药、疫苗、防疫和饲养技术等解决技术问题;优先聘用贫困户作为场内工作人员,每年的代养收入按照投资比例优先对贫困户进行分红解决收益问题;建立生猪、金鸡种养合作社,种养循环、规模养殖,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截止目前,生猪代养模式在建中、塔山、安居等乡镇建设示范点10个,每个示范点年可出栏生猪2000头,实现收入36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金鸡”代养模式在紫河、双乐等乡镇布局示范点6个,实现收入60万元以上,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二)推进“三变改革”,探索丘区脱贫新途径。在绵阳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成立集体经济、土地、劳务、旅游、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探索出代建代管四方分成、“金鸡代养”筑巢引凤、合股经营抱团发展、股权量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保底+二次返利”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保障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长期稳定收益,有效解决“分散经营与抱团发展、少数人富与共同富裕、农民收入路子拓宽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这三者之间的现实问题。目前,“三变改革”已在全县237个村推广;涌现出幸福镇构陈村实现“撂荒地”变成“金土地”等许多典型案例。
(三)破解融资难题,助力贫困区域经济发展。一是构建“政府+银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多方合力扶贫模式。政府设立产业扶贫贷款风险基金300万元,银行将风险基金杠杆放大10倍放贷,要求借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贫困户社员组成比例不低于80%。通过产业扶贫贷款和专合社贫困户入股方式的结合,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0户,金额1120万元,带动贫困户575户,有效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二是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农户(贫困户)+银行”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扶贫模式。与绵阳市冯氏饲料有限公司、铁骑力士联合开创“1+N”担保业务模式,发放冯氏担保贷款262户、金额2189万元,发放铁骑力士担保贷款13户、金额820万元,为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三是构建“公司+平台+农户”的电商产业扶贫模式。台沃电商在芦溪鹤林村等贫困村发展优质稻种植4300亩,回收“虫草鸭”1万只,优质稻谷3000余吨,贫困村实现增收400余万元,户亩增收800元。
(四)深化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一是办培训,开展“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实施“互联网+”致富增收计划。创办932所“农民夜校”,累计集中教学4.1万余场次、上门送学5.2万余场次,培训党员群众150万余人次,举办“扶贫专班”68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434人次,特色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带动当地农民增收30余万元。二是进农家,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累计走访群众20万余人次,建立帮扶措施5万余条,开展政策宣讲和法制教育等活动4980余次。三是送岗位,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专合组织发展计划,开展专项就业服务行动。安置就业贫困户1000余人,吸引县内外企业107家,提供各类就业岗位9260多个;安排贫困人口公益性岗位696人次。四是树典型,在全县范围广泛开展“我要脱贫”感恩奋进行动、“脱贫之星”脱贫事迹征集活动等系列活动。五是开宣讲,邀请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致富创业带头人、技术讲解员等组成产业扶贫宣讲团,到各镇乡开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展宣活动,现场介绍企业发展模式、利益链接机制、产业增收效果等贫困户关心关注的问题。
二、拓宽插花扶贫路径
(一)配齐一支帮扶队伍。整合夯实帮扶力量,对65个重点非贫困村建立“三个一”帮扶机制,其余的非贫困村均落实联系领导、联系部门,确保每个非贫困村都有一名联系领导、一个联系部门,每名贫困户都有一名财政供养人员帮扶,实现“帮扶全覆盖”。
(二)选择一个产业就业路径。农业上围绕“3+2+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导贫困户在“金猪、金鸡代养”“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工业“2+1”、服务业“1+2”产业体系中自主选择一个就业路径。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
(三)加入一个股份合作社。发动贫困户尤其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土地、资金(小额扶贫贷款)等入股方式加入股份合作社,实现贫困户变股东,辐射带动“插花式”贫困户抱团发展、持续增收。
(四)发展一个庭院经济。鼓励贫困户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在房前屋后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园”,发展庭院经济,提高经济收入。
(五)投入一百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解决65个“三个一”非贫困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个村100万元),补齐非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基础配套全覆盖”。
(六)设立一千万产业风险基金。建立1000万元非贫困村产业扶持风险基金,与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放大10-15倍投放贷款,解决非贫困村中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缺资金”难题。建立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产业发展好、且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的的非贫困村给予5-20万元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