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新时代巴山挎包宣讲队”打通理论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巴山深处“新挎包”
题记: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表彰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的决定》,万源“新时代巴山挎包宣讲队”获得“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是四川省唯一获奖的先进集体代表。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习总书记说了,所有人都会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7月2日大早,四川省万源市白沙镇青龙嘴村崭新的新村广场上,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寿萍挎着印有“挎包宣讲队”字样的挎包,一大堆乡亲围着听她绘声绘色地讲“习式金句”。
与此同时,茶垭乡老洼坪村蔡家院子,副乡长谢达成看到围拢的乡亲越来越多,开始了对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宣讲:“乡亲们,省委全会开了,有很多好消息哦,大家注意听我讲就知道了!”
“省委对达州有了新定位,叫做‘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我们万源,就是北上的必经之路!”
跟李寿萍一样,谢达成也挎着一个同样的包,上面印有一颗大大的红五角星,围绕红五角星还有几个鲜红的大字“挎包宣讲队”。“他们最知道我们想听啥子,‘挎包队’摆龙门阵我们特别欢迎!”乡亲们不约而同地翘起了大拇指。
在万源,这样的挎包队员有近1000人。他们挎着包,走到哪儿讲到哪儿,把党的声音传遍巴山大地,打通了理论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的新挎包
巍巍巴山,一片红色的土地。80多年前,一场“关系到整个工农红军的命运和中国革命前途的万源保卫战”打响。如何把苏区人民发动起来?如何壮大红军队伍?如何巩固工农政权?时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的刘瑞龙,组织起以錾子、粉笔、板刷“老三件”为主要工具的“红军挎包宣传队”,“红军发展到哪里,党的宣传就到达哪里”。至今,万源境内还留存有“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等380多副红军石刻标语。
革命传统永不变,红色基因代代传,新时代的挎包又有了新的内涵。这块幅员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人口60万,地广人稀,山高谷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如何把新时代党的声音有效地送达千家万户?具有红色基因的“挎包宣讲”成为新一代万源基层干部的传承选择。
其实,万源按照统一的要求,市、乡(镇)两级组建有党委宣讲团和宣讲小分队,也不时邀请大专家来讲,但群众主动参与度总是不高,普遍反映不接地气,讲不到老百姓心坎上。反倒是,市委宣传部在调研中发现,茶垭、紫溪等地的乡村干部,背一个简陋的帆布“挎包”,装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材料,以及自己亲手准备的心得卡片,在田边地角,农家院坝,乡村小道,只要有人就开讲,只要搭话就开讲,反倒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2015年底,万源市委及时总结基层“挎包宣讲”经验,以“新时代、老作风、不变色、代代红”为理念,制作了Logo标志。只不过,挎包内容从“老三件”变成了宣讲提纲、心得卡片、民情日记“新三件”。
“永不走”的挎包队
基层智慧一旦上升到顶层设计,工作面貌顿时焕然一新。由此,“挎包宣讲队”从以前各自为阵的“分散作战”升级为统一有序的“兵团作战”。兵从哪里来?主要从乡村干部、基层教师、社会贤达、致富能手和回乡青年中挑选,特别是那些政治素质好、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基础、又特别热心的“土专家”“田秀才”“新乡贤”更是成为了宣讲骨干。截止目前,万源全市“挎包宣讲队”队员扩展到957名,平均每个村有2—3名。副县级理论教员王成佑已年逾七十,时常挎着包在边远山村的羊肠小道上坚定前行。
新发展的宣讲队员虽然群众基础好、口头表达不错,但对理论把握的深度和准确度等方面难免有所欠缺。水平如何提?万源市择机邀请宣讲队员轮流列席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重大会议专题宣传会,或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下基层调研等形式,全方位提升挎包宣讲队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同时,还制作了《基层宣讲活动记录表》,建立起电子数据库,将所有挎包宣讲活动规范存档,动态考评。八台镇党政办主任潘传明挎起挎包走到哪儿讲到哪儿,年届50的他还是个QQ达人,每次宣讲后都第一时间将宣讲情况图文并茂传到工作群、朋友圈与队友们交流。因表现突出,近日,他受到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通报表扬。
要让马儿跑,还得让马儿吃草。万源市财政每年足额预算经费100万元,专门用于打造“挎包宣讲队”统一装备、队伍组建、资料编印、学习培训等方面。另外,在鼓励宣讲队员以奉献为主的同时,还给予100元/月的备课补助。
巴山深处“百宝箱”
“挎包是个百宝箱,政策知识啥都装。三天两头地里跑,助力群众奔小康。”挎包设计很实用,装的东西很不少,几乎成了一个“百宝箱”: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央和省市重要会议的宣讲提纲、队员们自己准备的资料卡片、上一次群众点题要了解的政策。甚至《求是》《四川党的建设》等“重量级”党刊,都是挎包里的常客。有一些有文艺细胞的宣讲队员,挎包里还揣着快板、竹笛等,时不时来几下,更吸引人。
“挎包宣讲队”每次下村入户前,都会提前做足功课,针对宣讲对象的具体情况,筛选与宣讲对象有关或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要把党的基本理论、习总书记讲话和各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讲,要讲脱贫奔康的大好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动性,还要对低保户讲保障政策,对养殖户讲国家扶持政策,语言“接地气”,内容“有底气”,解难“扬正气”,群众才愿听、爱听、想听。
具有多年乡镇工作经验的宣讲员李寿东,有一次他在庙坡乡兰家坪宣讲,结合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将习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示四川要“擦亮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这一要求讲得深入浅出,山区群众对懂农业、爱农民的总书记发自内心地爱戴,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经久不息。
“上面开会好几天,下面就是一根烟。”如何让持续宣传凝聚人心?有些内容,一次讲不清,就多次上门,长期讲、反复讲、随时随地讲,循序渐进,入脑入心。新店乡涌泉村“第一书记”叶多刚也是一名挎包宣讲员,他常常蹲在田坎上,与群众边察看庄稼长势边进行一对一宣讲。话题是随机的,群众关心啥就讲啥;目标是明确的,让群众一心跟党走。
挎下去又挎上来
“老李,你这微耕机好用不?农机补贴领到手没?”“啥?各人买机器国家还给补贴?是不是真的哦?”
茶垭乡挎包宣讲员谢达成在去老洼坪村的一次宣讲中,正好碰上贫困户李再成在操作微耕机耕地。了解到李再成因为不知道申请流程未能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农机补贴,谢达成立即联系乡农机员帮他咨询。事后李再成顺利申领到该项国家补贴,感激不尽。后来“挎包宣讲队”还帮他协调申请到3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助其发展养殖业,高峰期养了20多头牛、170多头羊、1000多只土鸡,成了当地致富带头人。李再成已成为“挎包宣讲队”的一名铁杆粉丝。每逢挎包宣讲队来村里,有事无事都要凑拢去摆摆几句龙门阵。
“挎包宣讲队”不仅是政策传声机、基层服务员,还是民意倾听者、民情收集员,挎下去的是期盼、是关怀、是服务,挎上来的是民情、是感恩、是信赖。“声音”和“民意”来回挎。
“孙书记,我养的蜂子进了不少棉虫,你帮我想个法。”通过交谈,固军乡大岭包村挎包宣讲员孙家国得知黄术今年发展的11群中蜂出现了棉虫,他马上带领宣讲队到实地进行查看。宣讲员黄川东利用大学学习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给黄术耐心地讲解出问题的原因和治疗方案,并亲自示范操作,破解养殖难题。
来了“挎包宣讲队”,村民们就能经常听到总书记的声音,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变化,视野变得开阔,心中有了格局,对当前幸福生活的来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政府决策有了更多的理解,架起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拉紧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联系纽带。
新时代,新征程,新面貌。万源市挎包宣讲队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先后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4.2万余场,实现了党的声音全覆盖,成为了万源乃至达州基层理论宣讲的一块金字招牌。万源市挎包宣讲队的做法和成效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的关注。达州市将万源“新时代挎包宣讲队”这一经验做法在全市予以推广,现有基层理论宣讲员5965名。
“新时代巴山挎包宣讲队”,在新的时代,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勇敢面对各种困难,用最接近群众的干部、最接地气的语言、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把党的声音真正传播下去,把群众的心声真正收集上来。实践证明,这是符合党的要求、群众期盼和山区特点的理论宣讲服务基层的有效形式。
这一个个小小的“挎包”,体现的是新时代的老作风、老区干部的新创造和老区人民的新向往,真正成为了政治理论的“扩音器”、助推发展的“吹鼓手”,也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万精油”和“百宝箱”。(供稿单位:中共四川省万源市委报道组)(通讯员 廖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