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实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好转
然而,这一成绩得来并不容易。达州全市道路通车里程已达2.3万余公里,机动车保有量57万余辆,其中县、乡道路达到2.2万余公里,占通车总里程的96%,农村地区摩托车、低速货车、面包车等车辆保有量达到40余万辆,占全市机动车总量的70%,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分量重、压力大,任务艰巨。
“面广、车多、设施差”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达州市紧紧抓住“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攻坚年行动”的有利契机,通过建体系、强机制、抓重点,实现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平稳好转。
构建体系 逗硬奖惩考核
在经历2013年 渠县“9•15”道路交通事故后,达州市积极探索,全力构筑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体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指导办公室,负责全市乡镇交管办的指导和管理,从而形成了全市 “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一线抓、职能部门经常抓、责任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县级政府负总责、乡镇政府主责主抓、村民委员会参与”的工作责任体系。市政府与区县、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社逐级签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管理职责。责任落实后,达州市构建考核体系,由市政府牵头,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每季度进行考核评比,对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的区县、乡镇和部门进行全市点名通报批评,将通报结果纳入全市年底绩效考核,并按照考核办法逗硬奖惩。
强化机制 完善管理网络
另一方面,达州市通过强化管理机制、工作保障机制、曝光问责机制,逐步完善了管理网络。
按照每个乡镇3至5人的标准落实农村“交管办”专职人员,目前该市31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交管办”,配备专职交管员947人,427个重点村均设立了劝导点,2504个行政村配备劝导员3443名。
有了保障基础后,达州市推出了委托执法的“万源模式”、片区联合执法的“渠县模式”“大竹模式”等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出台了《达州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指导办公室工作职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员管理暂行办法》等三项制度;建立了机动车及驾驶人员信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管辖道路里程明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巡查及道路交通违法查纠等五项基础台账;确立了市、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指导制度,定点联系乡镇,加强对乡镇交管办业务指导;实行了乡镇政府落实领导带(值)班制度,在重点路段、时段开展交通安全巡逻管控,劝导、纠正交通违法行为。
此外,该市采取动态、交叉检查等措施,强化巡查督导,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农村交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启动问责机制,及时发出《督查通报》。市整治办共召开相关县(市、区)政府警示约谈会3次,发出《督查通报》14期,启动问责机制4次,问责处理20人,并通过《达州日报》、达州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公开曝光。
狠抓重点 提升管理质效
同时,该市不忘狠抓重点工作,从加强宣传、制定规划、整治违法上着力突破,管理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交通安全宣传阵地,该市营造了浓厚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教氛围。6385块核载提示牌免费发放、粘贴到所有农村面包车上,29451条安全提示短信、10万余份宣传资料在春运期间发出。此外,该市每月都会集中向农村地区驾驶人推送1至2次手机短信提示。
该市制定了《达州市道路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扶持农村客运事业发展,对符合通行客车条件的农村线路及时投放运力,开通客运班车,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今年,全市共排查农村地区危险路段2331公里,改造县乡道路774公里,安保工程开工建设1212公里,完工1028公里。
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严查违法行为,全市初步形成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高压态势。整合路政、运管和公安交警执法力量,组建了8支“治超机动队”,加强县乡道路的流动治超工作,严禁超限超载货车出厂、出场、出站,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乡镇政府落实领导带(值)班制度,每天确定一名领导带领交管办工作人员,在重点路段、重点时段开展交通安全巡逻管控,查纠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今年1至8月,达州市共查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47454起。
责任编辑:
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