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千年花溪”魅力 绘就幸福河湖画卷
——绵阳市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的探索实践
——绵阳市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的探索实践
【摘要】2023年,绵阳市芙蓉溪成为四川首条遴选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的试点河流。省、市、县各级围绕高标准答好“试点”答卷,锚定将芙蓉溪打造成山区型自然河流幸福河湖建设样板,高位统领推进试点建设,对标"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公众满意"七大要素,围绕系统治理、管护能力提升和助力流域发展精准发力,建成“清溪水长流、岸绿花常现、人水共和谐、宜居产业兴”的幸福芙蓉溪,提升了流域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探索了山区型幸福河湖建设路径。
【关键词】“一张网”“一张图”“一环链”“芙蓉花溪”、以水兴城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确立、亲自推动国家“江河战略”,部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重大改革,发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河湖管护治理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近年来,绵阳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夯实河湖生态本底,持续探索幸福河湖建设路径。2017年来,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近20亿元,统筹实施“芙蓉花溪”综合治理项目,奋力重塑“千年花溪”生态魅力,推动芙蓉溪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中国科技城绵阳的重要农旅产业走廊和生态绿廊,入选全国第二批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河流。省、市、县锚定目标先行先试,通过打造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样板,探索总结试点建设经验,旨在为山区型自然河流幸福河湖建设提供示范借鉴。
一、背景情况
芙蓉溪为四川省绵阳市涪江一级支流,河流全长93公里,流域面积594.9平方公里,流经江油市、游仙区两个行政辖区共11个乡镇、街道,属山区兼丘区型自然河流。流域内分布有核医疗、中药材、水利风景区、水果花卉基地等17个现代工农业和乡旅产业园。沿线所处诗仙故里、科技馆、富乐山等文化名胜星罗棋布,从李白在芙蓉溪畔的越王楼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名篇佳作,到芙蓉桥畔全国唯一诗仙诗圣合祀的李杜祠镌刻的文化印记等,印证了千年芙蓉溪文脉绵长底蕴厚重。早在唐初,芙蓉溪就因清溪景美和两岸多芙蓉而被誉为“巴西第一胜景”。
芙蓉溪幸福河游仙区金山村段滨水绿道
芙蓉溪为典型的山区型自然河流,受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河水自净力弱,加之流域人口稠密、乡镇企业较多,污染防治任务重,对标幸福河湖建设评估体系标准还有明显短板和建设需求。2023年,芙蓉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河流,为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芙蓉溪提供了新契机新动能,开创了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实践新篇章。
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成效复核评估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抓建“一盘棋”,合力绘好幸福蓝图。锚定将芙蓉溪打造成全国幸福河湖建设样板,聚力形成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统揽、总河长亲自部署、相关部门共建的“一盘棋”推进格局。一是建机制,建立芙蓉溪市县级河长牵头,市县两级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文旅等多部门协同配合推进机制,联合探索“水、产、城”融合的幸福河湖建设路径。二是优方案,引进水利科学院高层次科研团队参与建设方案编制,聚焦芙蓉溪刮板和建设评估标准,围绕系统治理、管护能力提升、助力流域发展三大核心,因地制宜绘制芙蓉溪“山水田园、清泉石流、芙蓉戏水、一溪诗情”的幸福蓝图,制定以“生态+科技”“文化+产业”为主要特色的芙蓉溪幸福河建设方案。三是聚合力,整合沿线污水处理厂站管网整治、农业水保能力提升、节水增效示范等农业、城建配套项目实施共治,在项目申报资金基础上,额外增加地方配套资金3100万元,配合幸福河建设实施沿岸道路交通、绿化亮化、民居风貌美化等,优化提升建设质效。利用芙蓉溪沿线公共设施布置“幸福二维码”,调动群众参与芙蓉溪建设和管护监督,吸纳群众建议,凝聚共建共享幸福河湖的强大合力。
打造河长制文化宣传长廊
城区河段岸线整治
群众积极参与芙蓉溪幸福河湖管护
(二)水系连通“一张网”,治污扩容以水兴城。实施岸上岸下系统治理“三板斧”提升水质,一是连通补水,破解芙蓉溪枯水期缺水难题,依托武引干渠和沉抗水库,利用“引沉济芙”“引清济芙”等水系连通工程,打通芙蓉溪上、中、下游分段调水补水渠道,配套出台芙蓉溪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和流量保障方案,年补水量1500万方,制定印发《芙蓉溪管理办法》,常态化保障生态流量和生态用水。二是治污净水,破解岸上人为之水难题,采取“建厂子、埋管子、进网子”,建设沿线污水处理厂站10座,雨污管网59.1公里,整治流域15家企业污染物排放和沿线25个入河排污口,关停5家重污染企业,动真格截污控源。三是扩容活水,破解水容量不足问题,开展上游工农埝桥和下游金山村、渔父村段河道岸线综合整治,节点构建改建4座生态溢流堰,提升河道水容量和水韵魅力,推动芙蓉溪水质从局部Ⅴ类提升并长期达到Ⅲ类,部分月份达到Ⅱ类。互联互通水网成为优美宜居生态环境的安全保障,“治好一条河,带动一座城”效果持续显现。
芙蓉溪水系连通工程
芙蓉溪源头河道治理
(三)科技赋能“一张图”,智慧管护提能增效。实施芙蓉溪流域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健全河湖库等水雨情、水质、水量等全要素监控监测体系,全流域新增建设水位监测设施10处、自动水质监测站6个,AI视频监控点12处,无人机站3处,整合同步环保、城建、农业等行业信息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搭建织密“天、空、地、水、人”立体化监管网络,实现防洪、水环境、水生态“四预”,以智慧中心“一张图”实现监管监测、指挥调度等一体化可视化管理,动态实时掌握芙蓉溪水域岸线的情况及断面水质状况,数字赋能河湖管护能力提升。系统平台投运以来,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反馈处置芙蓉溪河道漂浮物、水质异常、违规垂钓等问题79个,科学调度生态补水2次510万方,提升了流域管理决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构建智慧管理“一张图”
(四)集群发展“一环链”,挖掘生态产品富民。深挖承载流域文脉印记的李白、杜甫、涪翁等蜀水文化底蕴,与芙蓉溪“一带一心七园”整体布局相辅相成,有机融入到“田园芙蓉溪、水清芙蓉溪、观澜芙蓉溪、亲水芙蓉溪、源远芙蓉溪、诗意芙蓉溪和烟火芙蓉溪”特色版块,出版《芙蓉溪幸福河湖》,打造现代芙蓉溪文化名片。立足“芙蓉花溪旅游观光带”,利用流域内仙海全国水利风景区优质资源,打造“两山”理念创新实践基地,擦亮水旅体旅文旅融合金字招牌,将流域内17个现代农旅观光产业园“串珠成链”,形成集休闲、文创、康养一体化集群式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助力流域群众绿色致富增收效果持续显现,仙海水利风景区入选全国第三批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三、主要成效
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主要取得了三大方面成效:
一是生态效益方面。通过系统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芙蓉溪岸带植被覆盖率为100%,构建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宜居宜游的美丽滨水环境,千年花溪再现“清溪几曲水潆洄,两岸绿廊花常开”的诗意魅力。水资源-生态流量调度保障率90%以上。今年4月以来,芙蓉溪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高锰酸盐、氨氮、总磷主要污染成份监测指数呈下降趋势,部分月份达Ⅱ类标准。数字孪生底板建设覆盖芙蓉溪流域范围100%,河湖管护效率提升30%。系统治理生态稳定性显著提升。
二是社会效益方面。幸福芙蓉溪建成后,“芙蓉花溪”乡旅环线、亲水步道、栈道和亲水生态廊道、亲水景观平台、水文化设施及河岸林下露营景点等得到群众高度赞誉,沿线生态环境品质明显提升,城水活力美感增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态产品,成为绵阳乡旅休闲和亲水乐水网红地,前往芙蓉溪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流域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沿溪打造芙蓉溪乡旅环线
构建芙蓉溪城区段亲水步道
沿河打造芙蓉花溪乡旅绿道
构建芙蓉溪金山村亲水驿站
构建生态溢流堰和水景观平台
三是经济效益方面。芙蓉溪幸福河建设完成后为流域居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场地,优化了旅游环境,增加了周边土地价值,以一河串连推动沿线乡村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促进了旅游观光发展和文化繁荣,吸引水旅、乡旅、体旅、餐饮、游乐园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助力流域11个乡镇(街道)人均收入达4.49万余元,超出全省2023年居民人均收入1.2万余元。
四、主要启示
(一)打造幸福河湖,必须坚持以人民幸福为中心。幸福河这一概念历史性地将人民幸福作为河流治理的标准,体现的是河流治理目标从重安全、重水量、重水质、重生态最后到关注人民福祉、人水和谐共生的发展过程。实施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以来,沿河相继诞生了4个网红打卡点,成为群众散步、骑行、唱歌跳舞的好去处,有关旅行社将金山驿、渔父广场纳入了精品旅游路线,充分体现了人对水的多维需求不断提升,对生态空间的享有和休闲娱乐环境的追求正循序渐进。因此,幸福河湖应立足为百姓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而打造。
骑行游乐活动在芙蓉溪滨水绿道开展
(二)打造幸福河湖,必须坚持以流域统筹为基础。实现幸福河湖,表象在河里,根子在流域,应当以系统治理的方式考虑河流客观规律、治水特定阶段、科学发展目的等综合因素。绵阳市县两级按照流域系统治理原则,联合城建、环保、农业、林业等行业部门共同发力,通过实施上下游生态补水、水环境容量提升、截污控源等建设,努力构建流域内互联互通、互补互济水系格局,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流域内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协同治理。
(三)打造幸福河湖,必须坚持以水城融合为主线。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着眼“芙蓉花常现、清溪水长流、人水共和谐、宜居产业兴”的总体思路,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人防+物防+技防”立体式深入探索基层河湖治理保护模式,强化提升河湖管护能力,从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水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