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88期

  • 2018年07月10日 17时1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7月4日 

    泸州市大力建设扶贫车间 

    扭紧贫困群众增收联结带
     

      泸州市坚持将产业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主线,突出市场主导,结合资源禀赋,依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将工厂车间开进到村、就业岗位安置到村、增收门路开辟到村,不断扭紧产业、企业与贫困群众人口的增收联结,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扶贫车间100多个,吸纳6000余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一是扭紧“扶贫车间+就业脱贫”联结带动。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在贫困村开办扶贫产品生产车间,推动工业产品进村生产和农产品就地加工,既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附加值,又组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古蔺县已建成企业、产业、加工、创业、旅游等五类扶贫车间107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874人。叙永县依托县内6家龙头企业,通过财政扶持,在贫困村建成扶贫车间15个,今年计划新建160个,带动3500名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合江县按1000元/平方米投资建设扶贫车间,覆盖全县64个贫困村,已建成投用23个单元,每个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均达到50人以上。 

      二是扭紧“扶贫车间+易地搬迁”联结带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186个,建成江门桃花坞、富民明镜坝等“旅游产业+安置点”20余个,配套建成农产品种养产销一体化扶贫车间31个,促进搬迁群众通过车间务工、生产帮工、产业分工等方式实现稳定就业,搬迁户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古蔺县将“加工车间”搬进集中安置点,以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为车间生产主导,组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目前已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成加工扶贫车间15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734人;正在建设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19个,计划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93人。叙永县依托9个工业园区布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1个,引导贫困户向产业工人转变,933户贫困户通过园区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三是“扶贫车间+产业园区”联结带动。推动泸州老窖等3家国企对口帮扶3个贫困县,打造3条产业扶贫“长廊”和20个“产业扶贫新村+脱贫产业园”。泸州老窖集团捐资8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在合江县回洞桥村脱贫产业园建设扶贫车间,租赁给春晟制衣公司使用,租金收益由村两委主要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兴泸集团支持古蔺县双沙镇河屯村引进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办畅兴玩具厂,实行“企业+村集体经济公司+贫困户”经营模式,厂方负责生产计划和市场营销,村集体公司负责生产管理和厂房租赁,贫困户通过厂内务工和居家就业两种方式实现增收。目前已吸纳106名贫困人口在厂务工,人均增收4650元。叙永县实施“园区扶贫大会战”,建成龙凤中小企业创业与服务区,吸纳27家小微企业入驻,带动10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四是扭紧“扶贫车间+资产收益”联结带动。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贫困村集体资产启动资金、其他财政补助资金打捆使用,集合建成扶贫车间固定资产,采取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交由企业生产使用,产生的收益按投入比例分别向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实现村户双赢双收益。古蔺县建立“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财政和集体资金形成的资产入股到扶贫车间,股权量化到村到户,将“干不起活”的贫困群众紧紧捆绑在产业链上,实现“入股有股金、就业有薪金、耕作有酬金、流转有租金”,2017年,该县纳入资产收益项目的贫困人口人均分红达到300元以上。叙永县坚持“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共建共促”,组织36家企业与36个村建立“结对共建、联结共赢”机制,1个企业对口负责1个村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安置,实现企业得发展、贫困户得保障。泸牌酒业与向林乡绵竹村共建基地和车间,企业吸纳该村有劳动力的144户贫困户每户至少1人到车间务工,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则支持企业建设高粱基地、白酒窖藏基地和酒业一条街,实现户、村、企各有收益、三方共赢。 

      五是扭紧“扶贫车间+抱团发展”联结带动。着力推动扶贫车间通过飞地建设、抱团生产等模式壮大规模,扩大对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覆盖。将分散在各村的小规模车间集合在条件适宜、交通便捷的村统一实施,采取“大村带小村”的模式,各村共同出资建设扶贫车间,所投入资金按股份分红,既推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又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合江县组织项目村抱团取暖,采取“小组团”模式建设集中化扶贫车间,实现了生产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解决了有的村资源富集不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实录镇、虎头镇等相邻乡镇的14个村,各出资50万元,在实录镇三江村建设联合扶贫车间,交由统一的企业生产,各村按股分成,实现资金、资源的高度集中,确保村村有收益、户户受带动。古蔺县以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土地资源向扶贫产业集中为导向,引导扶贫车间到城镇、中心村建设,集中打造创业谋业的集中点、示范区、飞地园,目前已建成22个集中式创业扶贫车间示范项目,培育脱贫创业大户44户,形成了创新创业带就业的抱团复合增收模式。 

    江油市五种模式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 

      绵阳江油市针对农村集体产权边界不清、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农村经济人才匮乏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通过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试点,探索“合作社+工商资本”“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发展”“合作社+资源开发”“合作社+土地集约”五种模式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和成员股份的保值增值,促进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去年以来,全市103个原“空壳村”,已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人均28.8元。 

      一、推行“合作社+工商资本”模式,开展投资性租赁。针对城郊乡村自然经济发展较好,可利用的闲置资产较多、资产价值较高,但重新盘活资产需要的初始投资较大,村集体和合作社流动资金比较匮乏的情况,引进工商资本进“空壳村”,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成员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该方式将量化到村、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资产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引入投资方;投资方通过资金投入对相关资产进行重新维修、包装获得一定的资产租赁权限;合作社按合同约定每年收取一定租金,并拥有租赁资产的实际所有权。三合镇蟠龙村将集体所有的蜂窝煤厂、火车站老农贸市场、闲置烂尾楼等固定资产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分别由乙方投资20万、500万、300万元进行改造维修,改造完成后合作社每年可从乙方获得12.3万元的租金分成,并逐年递增,租赁期满后所有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既实现了集体资产的重新利用,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推行“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实现入股保底分红。针对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有一定资产、但因缺乏相关技术和运营能力导致资产不断流失,个别农业公司存在投入大、收益小的顾虑,采用集体资产入股龙头企业的方式,促进合作社和企业共赢,带动周边农产品仓储、销售发展。根据合作社的资产情况,确定引入相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经营性资产参股到龙头企业中,并根据资产总投入和规模确定股权比例,制定保底分红方案。三合镇喻家观村将量化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原村办酒厂700万元经营性资产,入股到江油市李白故里酒业有限公司,占该公司总股份的17.5%,村集体参与董事会重大决策,实行亏损年保底收入22万元、盈余年份扣除保底22万元后按股份比例分成,目前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年收入达到28万元。 

      三、推行“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盘活财政投入资金。针对经济不够发达乡镇,合作社集体经营性资产价值不高、当地缺乏规模性农业企业,采取以经营性资产限期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并带动农民增收。依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把财政投入扶贫产业等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其价值将经营权作为股份按期限参股到经营状况良好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集体资产经营,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到期后资产所有权收回村集体。双河镇牛踩石村围绕生猪养殖、食用菌基地等产业,将量化到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由财政投入形成的村集体喷灌管网设施、粪污处理池等价值60余万元的固定资产和1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坤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亿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中,合作社每年可实现收入16万元,并为本地新增10余个就业岗位。 

      四、推行“合作社+资源开发”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针对山区乡镇合作社资产少、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的情况,采取资源开发的方式,将“静态资源”转变成“流动资本”。将由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和本村境内的山水资源性资产量化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其价值将经营权作为股份按期限入股到经营状况良好的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集体资产资源经营,带动农旅结合产业发展,合作社收取保底分红,增加成员财产性收入,到期将资产所有权收回村集体。敬元乡敬元村,将财政投入产业发展产业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100万元和村境内的山水资源性资产,入股到江油市永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青龙峡二期拓展基地和勇士激流漂项目,示范带动乡村农旅结合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青龙峡漂流的旅游产业带动作用。目前,每年保底收益8万元,项目正式运营后,通过协商实行收益保底,按所占股比例分红。 

      五、推行“合作社+土地集约”模式,促进土地集约经营。针对既无经济地理优势又无自然资源优势的一般丘区,以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大胆探索土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依托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解决了外出务工户、缺劳户土地撂荒和“四荒”问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土地经营效益。战旗镇三清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土地集约”经营模式,将价值70万元的田间作业道基础设施,入股到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开展资产经营,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以中药材为主的1000亩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88期

  • 2018年07月10日 17时1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7月4日 

    泸州市大力建设扶贫车间 

    扭紧贫困群众增收联结带
     

      泸州市坚持将产业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主线,突出市场主导,结合资源禀赋,依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将工厂车间开进到村、就业岗位安置到村、增收门路开辟到村,不断扭紧产业、企业与贫困群众人口的增收联结,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扶贫车间100多个,吸纳6000余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一是扭紧“扶贫车间+就业脱贫”联结带动。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在贫困村开办扶贫产品生产车间,推动工业产品进村生产和农产品就地加工,既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附加值,又组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古蔺县已建成企业、产业、加工、创业、旅游等五类扶贫车间107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874人。叙永县依托县内6家龙头企业,通过财政扶持,在贫困村建成扶贫车间15个,今年计划新建160个,带动3500名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合江县按1000元/平方米投资建设扶贫车间,覆盖全县64个贫困村,已建成投用23个单元,每个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均达到50人以上。 

      二是扭紧“扶贫车间+易地搬迁”联结带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186个,建成江门桃花坞、富民明镜坝等“旅游产业+安置点”20余个,配套建成农产品种养产销一体化扶贫车间31个,促进搬迁群众通过车间务工、生产帮工、产业分工等方式实现稳定就业,搬迁户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古蔺县将“加工车间”搬进集中安置点,以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为车间生产主导,组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目前已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成加工扶贫车间15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734人;正在建设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19个,计划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93人。叙永县依托9个工业园区布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1个,引导贫困户向产业工人转变,933户贫困户通过园区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三是“扶贫车间+产业园区”联结带动。推动泸州老窖等3家国企对口帮扶3个贫困县,打造3条产业扶贫“长廊”和20个“产业扶贫新村+脱贫产业园”。泸州老窖集团捐资8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在合江县回洞桥村脱贫产业园建设扶贫车间,租赁给春晟制衣公司使用,租金收益由村两委主要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兴泸集团支持古蔺县双沙镇河屯村引进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办畅兴玩具厂,实行“企业+村集体经济公司+贫困户”经营模式,厂方负责生产计划和市场营销,村集体公司负责生产管理和厂房租赁,贫困户通过厂内务工和居家就业两种方式实现增收。目前已吸纳106名贫困人口在厂务工,人均增收4650元。叙永县实施“园区扶贫大会战”,建成龙凤中小企业创业与服务区,吸纳27家小微企业入驻,带动10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四是扭紧“扶贫车间+资产收益”联结带动。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贫困村集体资产启动资金、其他财政补助资金打捆使用,集合建成扶贫车间固定资产,采取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交由企业生产使用,产生的收益按投入比例分别向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实现村户双赢双收益。古蔺县建立“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财政和集体资金形成的资产入股到扶贫车间,股权量化到村到户,将“干不起活”的贫困群众紧紧捆绑在产业链上,实现“入股有股金、就业有薪金、耕作有酬金、流转有租金”,2017年,该县纳入资产收益项目的贫困人口人均分红达到300元以上。叙永县坚持“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共建共促”,组织36家企业与36个村建立“结对共建、联结共赢”机制,1个企业对口负责1个村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安置,实现企业得发展、贫困户得保障。泸牌酒业与向林乡绵竹村共建基地和车间,企业吸纳该村有劳动力的144户贫困户每户至少1人到车间务工,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则支持企业建设高粱基地、白酒窖藏基地和酒业一条街,实现户、村、企各有收益、三方共赢。 

      五是扭紧“扶贫车间+抱团发展”联结带动。着力推动扶贫车间通过飞地建设、抱团生产等模式壮大规模,扩大对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覆盖。将分散在各村的小规模车间集合在条件适宜、交通便捷的村统一实施,采取“大村带小村”的模式,各村共同出资建设扶贫车间,所投入资金按股份分红,既推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又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合江县组织项目村抱团取暖,采取“小组团”模式建设集中化扶贫车间,实现了生产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解决了有的村资源富集不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实录镇、虎头镇等相邻乡镇的14个村,各出资50万元,在实录镇三江村建设联合扶贫车间,交由统一的企业生产,各村按股分成,实现资金、资源的高度集中,确保村村有收益、户户受带动。古蔺县以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土地资源向扶贫产业集中为导向,引导扶贫车间到城镇、中心村建设,集中打造创业谋业的集中点、示范区、飞地园,目前已建成22个集中式创业扶贫车间示范项目,培育脱贫创业大户44户,形成了创新创业带就业的抱团复合增收模式。 

    江油市五种模式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 

      绵阳江油市针对农村集体产权边界不清、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农村经济人才匮乏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通过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试点,探索“合作社+工商资本”“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发展”“合作社+资源开发”“合作社+土地集约”五种模式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和成员股份的保值增值,促进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去年以来,全市103个原“空壳村”,已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人均28.8元。 

      一、推行“合作社+工商资本”模式,开展投资性租赁。针对城郊乡村自然经济发展较好,可利用的闲置资产较多、资产价值较高,但重新盘活资产需要的初始投资较大,村集体和合作社流动资金比较匮乏的情况,引进工商资本进“空壳村”,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成员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该方式将量化到村、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资产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引入投资方;投资方通过资金投入对相关资产进行重新维修、包装获得一定的资产租赁权限;合作社按合同约定每年收取一定租金,并拥有租赁资产的实际所有权。三合镇蟠龙村将集体所有的蜂窝煤厂、火车站老农贸市场、闲置烂尾楼等固定资产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分别由乙方投资20万、500万、300万元进行改造维修,改造完成后合作社每年可从乙方获得12.3万元的租金分成,并逐年递增,租赁期满后所有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既实现了集体资产的重新利用,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推行“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实现入股保底分红。针对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有一定资产、但因缺乏相关技术和运营能力导致资产不断流失,个别农业公司存在投入大、收益小的顾虑,采用集体资产入股龙头企业的方式,促进合作社和企业共赢,带动周边农产品仓储、销售发展。根据合作社的资产情况,确定引入相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经营性资产参股到龙头企业中,并根据资产总投入和规模确定股权比例,制定保底分红方案。三合镇喻家观村将量化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原村办酒厂700万元经营性资产,入股到江油市李白故里酒业有限公司,占该公司总股份的17.5%,村集体参与董事会重大决策,实行亏损年保底收入22万元、盈余年份扣除保底22万元后按股份比例分成,目前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年收入达到28万元。 

      三、推行“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盘活财政投入资金。针对经济不够发达乡镇,合作社集体经营性资产价值不高、当地缺乏规模性农业企业,采取以经营性资产限期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并带动农民增收。依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把财政投入扶贫产业等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其价值将经营权作为股份按期限参股到经营状况良好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集体资产经营,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到期后资产所有权收回村集体。双河镇牛踩石村围绕生猪养殖、食用菌基地等产业,将量化到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由财政投入形成的村集体喷灌管网设施、粪污处理池等价值60余万元的固定资产和1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坤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亿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中,合作社每年可实现收入16万元,并为本地新增10余个就业岗位。 

      四、推行“合作社+资源开发”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针对山区乡镇合作社资产少、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的情况,采取资源开发的方式,将“静态资源”转变成“流动资本”。将由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和本村境内的山水资源性资产量化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其价值将经营权作为股份按期限入股到经营状况良好的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集体资产资源经营,带动农旅结合产业发展,合作社收取保底分红,增加成员财产性收入,到期将资产所有权收回村集体。敬元乡敬元村,将财政投入产业发展产业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100万元和村境内的山水资源性资产,入股到江油市永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青龙峡二期拓展基地和勇士激流漂项目,示范带动乡村农旅结合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青龙峡漂流的旅游产业带动作用。目前,每年保底收益8万元,项目正式运营后,通过协商实行收益保底,按所占股比例分红。 

      五、推行“合作社+土地集约”模式,促进土地集约经营。针对既无经济地理优势又无自然资源优势的一般丘区,以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大胆探索土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依托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解决了外出务工户、缺劳户土地撂荒和“四荒”问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土地经营效益。战旗镇三清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土地集约”经营模式,将价值70万元的田间作业道基础设施,入股到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开展资产经营,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以中药材为主的1000亩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