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一颗大蒜试出脱贫路

  • 2017年09月10日 06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再过1个月,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五间房村,上百亩紫皮大蒜就要成熟了。丰收在望,驻村第一书记殷启雄几乎每天都要到大蒜地里查看大蒜长势。

      在殷启雄眼里,这批大蒜不仅是调味品,更是脱贫路。其收成的好坏,关系着当地村民的脱贫成效。为找到这条脱贫路,他们经历了不少艰辛。

      试:试出来的突破口

      “全村198亩耕地,有近100亩是荒地。”2015年,殷启雄从松潘县国税局来到五间房村任第一书记时,第一印象到处是荒草丛生的土地。与之对应,全村当时有一大拨人没有摆脱贫困。

      “好好的地为啥不种庄稼?”殷启雄问村委会主任仁青论周。

      “难啊!”仁青论周面露难色。他口中的难,主要有几点:一是区位特殊,生态脆弱。五间房村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川西高原,冬长夏短,生态脆弱,可供选择的产业面非常狭窄;二是劳力短缺。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三是交通不便。离最近的乡镇也有几十公里,且都是乡村土路。

      多重困难交织,导致五间房村难以找到脱贫突围路。

      破难靠什么?殷启雄的答案是一个字:试。

      一试种蔬菜。因为当地阳光充足。但由于当地属半农半牧区,牲畜管不住,损失惨重,靠种蔬菜脱贫的尝试失败。

      再试种大黄。结果因为野猪太多,又被拱了。

      三试种玛卡。这边的玛卡还没种出来,全国的玛卡市场就已经烂市了,无奈只有放弃。

      失败考量着当地干部群众的毅力和智慧。“没有沮丧过?那是假话。”殷启雄直言,但沮丧不解决问题,脱贫攻坚是硬任务,唯有坚持。

      前年底的一天,殷启雄到仁青论周家走访,在拉家常的过程中提到野猪侵害庄家的忧虑,仁青论周说自家种了几株大蒜,野猪从来不碰。

      “为啥子?”殷启雄好奇。“是蒜味熏走了野猪!”仁青论周告诉殷启雄。殷启雄翻阅资料发现,原来这种大蒜别名紫皮大蒜,生长高寒无污染地区,比同地区白蒜晚熟1个月,且大出半个头。“或许是大蒜素含量高,野猪不拱”。

      “大规模种大蒜,也许行得通!”殷启雄心中燃起希望,2016年他用争取到的2万元资金,买来600斤蒜种,动员村干部在4户试种7亩大蒜,收益可观。

      尕洛是最早试种大蒜的村民之一。她家共13亩地,2016年种2亩大蒜,年底收益超万元。她表示,明年将种10亩大蒜。

      2017年,包括所有贫困户在内,全村有19户种植大蒜40亩,按每亩4000元收入计算,人均有望增收1000元。

      转:转变思路,变短为长,融入全域旅游

      一颗大蒜,为五间房村带来不少收入,也让殷启雄对因地制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脱贫攻坚必须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脱贫道路。

      眼看两年任期即将到期,但村民收入中不少都是政策性收入,其中退耕还林补贴逐步减少,仅靠种大蒜难以保障五间房村长期、稳定脱贫,殷启雄思考着新的脱贫路。

      一个新想法出现了:阿坝州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五间房村背靠黄龙自然风景名胜区,2018年成兰铁路将建成通车,其区位优势将显现,届时村里的旅游资源将被盘活,百姓收入有望不断提高。

      殷启雄调研发现,不少游客停留时会从村里带走青菜、牦牛肉。大蒜能不能也作为旅游土特产向外推广呢?殷启雄决定,通过注册商标等方式,对五间房村种植的大蒜进行品牌化打造,制作成礼盒销售。他为大蒜取好了名字:“迟吉大蒜”。藏语“迟吉”翻译成汉语就是五间房。

      转变思路,不仅是打造品牌化大蒜。2016年,五间房村获得光伏电站建设占用集体草场补偿费17万元。开始,有人建议把这笔钱按人头分了。在殷启雄的建议下,经过村民们的同意,该村将这笔钱在镇上买了两间商铺出租,租金一年两万多,人均每年可分100多元。2017年,该村又将48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资入股县国资公司开发旅游产业,预计全村年均收入3.84万元,此项将为村民每年增收272元。

      虽是小钱,但却是“长”钱,因为可以持续。下一步,他们还准备在靠近成兰铁路附近区域新建旅游设施,增加农民收入,帮助村民走出贫困。 (魏冯 记者 梁现瑞)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颗大蒜试出脱贫路

  • 2017年09月10日 06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再过1个月,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五间房村,上百亩紫皮大蒜就要成熟了。丰收在望,驻村第一书记殷启雄几乎每天都要到大蒜地里查看大蒜长势。

      在殷启雄眼里,这批大蒜不仅是调味品,更是脱贫路。其收成的好坏,关系着当地村民的脱贫成效。为找到这条脱贫路,他们经历了不少艰辛。

      试:试出来的突破口

      “全村198亩耕地,有近100亩是荒地。”2015年,殷启雄从松潘县国税局来到五间房村任第一书记时,第一印象到处是荒草丛生的土地。与之对应,全村当时有一大拨人没有摆脱贫困。

      “好好的地为啥不种庄稼?”殷启雄问村委会主任仁青论周。

      “难啊!”仁青论周面露难色。他口中的难,主要有几点:一是区位特殊,生态脆弱。五间房村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川西高原,冬长夏短,生态脆弱,可供选择的产业面非常狭窄;二是劳力短缺。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三是交通不便。离最近的乡镇也有几十公里,且都是乡村土路。

      多重困难交织,导致五间房村难以找到脱贫突围路。

      破难靠什么?殷启雄的答案是一个字:试。

      一试种蔬菜。因为当地阳光充足。但由于当地属半农半牧区,牲畜管不住,损失惨重,靠种蔬菜脱贫的尝试失败。

      再试种大黄。结果因为野猪太多,又被拱了。

      三试种玛卡。这边的玛卡还没种出来,全国的玛卡市场就已经烂市了,无奈只有放弃。

      失败考量着当地干部群众的毅力和智慧。“没有沮丧过?那是假话。”殷启雄直言,但沮丧不解决问题,脱贫攻坚是硬任务,唯有坚持。

      前年底的一天,殷启雄到仁青论周家走访,在拉家常的过程中提到野猪侵害庄家的忧虑,仁青论周说自家种了几株大蒜,野猪从来不碰。

      “为啥子?”殷启雄好奇。“是蒜味熏走了野猪!”仁青论周告诉殷启雄。殷启雄翻阅资料发现,原来这种大蒜别名紫皮大蒜,生长高寒无污染地区,比同地区白蒜晚熟1个月,且大出半个头。“或许是大蒜素含量高,野猪不拱”。

      “大规模种大蒜,也许行得通!”殷启雄心中燃起希望,2016年他用争取到的2万元资金,买来600斤蒜种,动员村干部在4户试种7亩大蒜,收益可观。

      尕洛是最早试种大蒜的村民之一。她家共13亩地,2016年种2亩大蒜,年底收益超万元。她表示,明年将种10亩大蒜。

      2017年,包括所有贫困户在内,全村有19户种植大蒜40亩,按每亩4000元收入计算,人均有望增收1000元。

      转:转变思路,变短为长,融入全域旅游

      一颗大蒜,为五间房村带来不少收入,也让殷启雄对因地制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脱贫攻坚必须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脱贫道路。

      眼看两年任期即将到期,但村民收入中不少都是政策性收入,其中退耕还林补贴逐步减少,仅靠种大蒜难以保障五间房村长期、稳定脱贫,殷启雄思考着新的脱贫路。

      一个新想法出现了:阿坝州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五间房村背靠黄龙自然风景名胜区,2018年成兰铁路将建成通车,其区位优势将显现,届时村里的旅游资源将被盘活,百姓收入有望不断提高。

      殷启雄调研发现,不少游客停留时会从村里带走青菜、牦牛肉。大蒜能不能也作为旅游土特产向外推广呢?殷启雄决定,通过注册商标等方式,对五间房村种植的大蒜进行品牌化打造,制作成礼盒销售。他为大蒜取好了名字:“迟吉大蒜”。藏语“迟吉”翻译成汉语就是五间房。

      转变思路,不仅是打造品牌化大蒜。2016年,五间房村获得光伏电站建设占用集体草场补偿费17万元。开始,有人建议把这笔钱按人头分了。在殷启雄的建议下,经过村民们的同意,该村将这笔钱在镇上买了两间商铺出租,租金一年两万多,人均每年可分100多元。2017年,该村又将48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资入股县国资公司开发旅游产业,预计全村年均收入3.84万元,此项将为村民每年增收272元。

      虽是小钱,但却是“长”钱,因为可以持续。下一步,他们还准备在靠近成兰铁路附近区域新建旅游设施,增加农民收入,帮助村民走出贫困。 (魏冯 记者 梁现瑞)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