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扶贫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美好生活更有“获得感”
今年初,我省在文化惠民扶贫行动基础上,正式启动实施“千村文化扶贫行动”,整合资源,着重推进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重点补齐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短板”。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通过文化扶贫,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美好生活更有“获得感”。
搭建阵地 打通“最后一公里”
走进苍溪县云峰镇狮岭村,最醒目的就是去年建成的占地1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拥有“七个一”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宽敞、大气,已成为全村人生活的一个中心。有了“阵地”,村民们相继组建了锣鼓队、舞蹈队。每逢节假日,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这样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我省贫困地区遍地开花。
近年来,在中央高密度部署、大力度推进背景下,我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启动实施以来,我省更是精准聚焦88个贫困县,覆盖1万余个贫困村,规划建设一批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着力补齐“短板”,打通文化惠民扶贫“最后一公里”。
“按照规划,力争到2020年前,要建成约1万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整合资源 建管用一体发展
在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云顶村,村里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好后,安排专人对文体设施进行管理,村民们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留守儿童开展课余文化生活等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重点在“综合”。在建设中,统筹各个行业、系统的力量,实现公共设施集中配置,管理集中进行。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应急管理、游客服务……都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有效整合。
在运营管理上,尝试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培育一支专门的基层人才队伍,切实利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资源。
文化“造血” 激活内生动力
西溪村风景秀丽,书法楹联·乡村旅游景观项目逐步打造成型,文化惠民扶贫的成效日益凸显。
驻村帮扶干部刑飞说,村里对凉亭亭柱进行重新加固打磨,邀请专家带动书法爱好者制作木质的楹联牌匾,还邀请成都的雕刻专家对西溪石刻悬崖进行施工可行性调研。
村民罗文昌以前一直在外打工,随着村里旅游业的发展,他在家中开办了“西溪人家”农家乐,今年春节期间收入超万元,“客人应该会越来越多。”
按照规划,今年西溪村将完成特色民宿、乡村客栈、休闲度假区、特色商业区的建设,逐步打造集生态、休闲为一体的观光旅游景区。
文化“造血”,助推脱贫攻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村民不仅要住上好房子,更要形成好风气,让村庄变得更加美丽。 (记者 吴梦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