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脱贫攻坚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牛毛漩村是蓬安县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的贫困村,按照县里制定的脱贫时间表,今年牛毛漩村必须脱贫摘帽。日前,县级帮扶部门、各行业单位等轮番上阵,在牛毛漩村上演着一场场真枪实弹的扶贫攻坚。
据悉,2015年,该县吹响扶贫攻坚号角,一年的扶贫实践,35个贫困村101712个贫困户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户脱贫摘帽的背后,是该县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今年蓬安县正式启动贫困县退出工作,曾经恋贫争穷保“帽”现象将成为历史。
扶真贫
“瞄准”贫困人口
从茅草屋搬进砖瓦房是陈向廷想都不敢想的事。山高没路,伏岭村过去几十年从没有看见过一辆汽车。随着扶贫工作队的进驻,曾经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伏岭村开始改头换面。
2015年初,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确定“扶持谁”——从所有村民中,筛选出真正的贫困户、贫困人口,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人群。
“在城里买房的不评,有小车的不评,村里修了楼房的不评……”经过农户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示公告等规定程序操作,精准识别出40户共140个贫困人口。
“扶贫全过程必须精准发力。”蓬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温桂彪说,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精确分类、动态管理。为确保扶到点子上,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扶贫对象信息必须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社会可公开查询。
真扶贫
变“输血”为“造血”
相如镇油坊沟村农业人口375户956人,人均耕地为0.3亩,人多地少,贫困率为19.8%。怎么扶才能拔穷根?蓬安县尝试扶贫供给侧改革,一改过去政府包办的做法,让群众自己做主。
去年,油房沟村成立了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制管理,共分108股,其中村民资金占81股,林地入股占20股,贫困户7户无偿占7股。然后农户自主选择养殖模式、品种,不再由上级“一刀切”。一年下来,该专合社共为社员增收5.3万元,每股200元红利。
油房沟村民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是蓬安县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油房沟村还有多个由村民自主选择、政府引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扶贫样板。
从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模式到如今的精准扶贫,蓬安的扶贫模式开发经历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扶贫既要谋划长远,注重‘造血’,也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蓬安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李运明说。
真脱贫
干群算起“脱贫账”
最近,蓬安县扶贫移民局总工戴军很忙,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将逐户走访联系村的贫困户,督查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扶贫措施是否可行、落实情况怎样、能否达到脱贫目标?”一进院坝,戴军便与村民周泽东算起了账。在周泽东家醒目的位置,一张显眼的结对帮扶联系卡明确的显示周泽东家的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
移民新居建设进度,精准到户。在罗家镇狮子梁村活动室的墙上,脱贫项目进度表上墙,帮扶领导、部门、进度一目了然。
“看到脱贫进度表上的项目一个个得到实施,群众积极性也很高,大家有决心有信心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把狮子梁村建成小康村。”狮子梁村扶贫“第一书记”邹文虎说,挂图作战,既是对扶贫工作进度的提醒,也是让群众了解参与的渠道。脱没脱贫,群众自己有本账。
看着村子一天天变好,不少村民又有了新的顾虑。村民们担心:帮扶干部和部门会不会“见好就收”“回去谋个好位子”?脱贫后,原先的政策是不是就没有了。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蓬安县正着手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蓬安县委副书记、县长蒲国如是说。 (王陈 记者 李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