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办学 教乡亲靠技术挣钱
黄德春
安岳县偏岩乡人,1970年出生,安岳县德春机电技术学校校长。
创业路线
1990年
南下深圳打工,进入中建二局阳光公司做焊工
1995年
到德国、香港接受专业培训,考取国际焊工资格证
2000年
回安岳创业
2008年
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2010年
创办德春机电技术学校
2014年
组建安岳县德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安岳县支持政策
税费
返乡创业兴办服务型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的,3年内可享受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一次减免营业税、城市建设配套费、教育附加费;按规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返还给企业。
用地
返乡从事生产经营需占用土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00万元以上,符合土地总体规划、国家产业供地政策的,县国土局应优先审批土地,征用土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规费,属县本级收取的减半征收。
9月9日,黄德春预订了飞德国的机票。此行目的只有一个: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
这个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皮肤黝黑,穿着发旧的POLO衫,仰躺在沙发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身上还有多重创业身份:安岳县德春机电技术学校校长,安岳县德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四川德胜建设集团副总经理。
从外出打工农民,到企业争抢的国际焊工,黄德春用了10年。之后,他返乡创业,带动更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乡亲走上技术致富的路子。
“国际焊工”归来 办技术学校让乡亲走上致富路
1990年,年仅20岁的黄德春走出安岳农村,只身来到深圳打工。吃苦耐劳,努力钻研焊接技术,黄德春迅速成为企业的焊接技术骨干,考取了国际焊工证,多次参与通信卫星、核电站机房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彼时,大多数外出务工者月收入也就五六百,但黄德春月薪过万已是常态。“1998年,我到哈尔滨焊接学院进修,听说他们培养的学员三两个组队包工程,一年也能挣10多万。”黄德春说,自己有点心动了,“当时的想法就是不想继续打工,想自己创业,找几个人一起搞工程。”
在哪里“搞工程”?黄德春犹豫了很久。“如果回老家的话,可能更有优势。不是说回家乡有熟人好办事,而是对环境更熟悉。”
黄德春趁着回乡探亲,对安岳进行了一番详细考察。“安岳工业底子比较薄,焊接需求不会很大。”但黄德春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安岳柠檬的新闻发布会都开到北京去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契机,农业品牌做出来了,一样可以带来大变化。”
2000年,黄德春辞去工作回到安岳。开始是在德胜建设集团做焊工,慢慢就承包项目,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随着手上项目多起来,黄德春却发愁了:能用的焊工不够,技术好的人不多。
2008年11月16日,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黄德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农民工一起受到了表彰。“现在最大的理想是什么?”面对提问,黄德春回答:“想回家乡开一所焊工技术学校,让更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乡亲走上技术致富的路子。”
学员没毕业就被签走 学校成安岳的一张特别“名片”
2010年,黄德春创办德春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最初设想是完全免费,结业的学员入职之后,再向入职单位收取部分中介费。没料到,第一年下来,就亏了十几万元。一方面,学员数量不大,学校规模有限,第一年培训人员没超过百人;另一个原因是,教学每天用的焊条、水电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么搞下去肯定不行。”黄德春自己承包项目可以补缺,但一直这么倒贴不是办法。
一个好消息传来——安岳县相关部门主动帮黄德春申请到国家技能培训专项资金,还为黄德春的学员推荐实习企业。这让黄德春很受启发,想出了“校企结合”的路子,学员在学校有一定基础后,到本地用工企业、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练习技术,劳动收益则归学校。这样学员、学校、企业三方受益。
在学校教室的黑板上、墙上,“努力学技术,人才有出路”“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标语时刻提醒着学员。黄德春说,目前学校已培训3000多名学员,大多数的学员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签走,其中一名弟子蒋德勇,还被签到了新加坡一家企业,年薪达100万人民币。
如今,从安岳走出国门的焊工已有十几个,德春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也成为安岳的一张特别“名片”。
黄德春又申请了60多亩土地用于校舍的扩建,预计以后每年可以培训2000人。“我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焊工,从我们安岳走出去。”(记者 吴璟 段玉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