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参与贫困县对口帮扶 高校有何妙招
12月18日,全省高校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会上,全省共75所公办高校将全面参与“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对口帮扶,帮助88个贫困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智力荟萃的高校与贫困地区相接,会采取怎样的创新扶贫方式?会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走进我省多所高校正在进行的扶贫实践瞧一瞧。
科研基地搬到贫困县
送种子、送技术、送肥料,传统的扶贫方式,仅仅能解决一时之困,不能开启长远致富之门。如何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栽种在土地里,成为脱贫“良种”?这是各高校都在思考的问题。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田孟良在甘孜州理塘县当地百姓中很有名。2015年,理塘县种植玛咖6000余亩,意欲打造四川省规模最大的玛咖种植区,但缺品种、缺技术、缺人才,成为发展的阻碍,四川农业大学了解到情况,主动联系地方政府奔赴理塘进行实地调研,田孟良等老师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规划中药材产业,为农牧民提供种苗,搞好技术指导,检测玛咖有效成分,让高原玛咖规范化种植技术顺利得以推广,提高了产量。有了产品,销路如何打开,让农牧民获取实际的经济效益?川农大主动帮助联系、引进大型龙头企业进驻理塘。今天,高原玛咖的规范化生产、精深加工和销售已经形成完整链条,整个产业已见雏形,“高原康巴”品牌效应初现。
西南民族大学则把科研基地搬到贫困县,在阿坝州红原县投资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与示范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开展包括牦牛、藏羊、藏鸡等家畜的饲养与繁育、家畜重大疾病防治、牧草新品种引种和培育、草场沙化的治理与修复试验等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推广与示范,极大地提升了红原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如牛羊乳肉加工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乳肉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等,就使示范户增收达到30%~50%。
高校组建“农业科技110”
“剑阁老乡学习热情太高了,第一次培训会预计160多人参加,结果来了260多人,编制的养殖手册都不够发。”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讲座受到当地百姓的追捧。举办培训班400多期、培训人员近5万人次,覆盖88个贫困县……
近5年中,四川农业大学带帮扶过程中发挥自己农业技术上的专业优势,采取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短期培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为贫困地区培训基层干部和实用人才,学校还搭建了以“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为主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广大农户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接听咨询电话2万人次,网络联系4万人次,700余人次专家作了咨询服务,较好地解决了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学校向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选派了现代畜牧业、粮油产业、特色果蔬产业、林竹业等行业的科技特派员近200名,送去科技人才、技术与成果。
派出科技特派员的可不仅仅是四川农业大学。茶叶专业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专业,在参与凉山州雷波县帮扶中,针对雷波县茶叶产业发展实际,学院成立由茶叶专业教授和茶叶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帮扶小组,为雷波县茶叶产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已联系好宜宾当地两个大型茶叶公司对接雷波县茶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
“继教”和“支教”双管齐下
扶贫先扶智,在对口帮扶精准扶贫中,各高校发挥优势,提升扶贫地的教育水平。
“继教”和“支教”是四川大学在参与广安市岳池县和凉山州甘洛县帮扶中的两大动作。学校利用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家干训中心、经济学院等单位,组织优质师资力量设计各类课程和交流考察,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现场教学演示、召开专题培训大会等多种形式为两地党政干部、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开展各类层次的培训共计2300多人次,增强当地干部、教师综合能力。“支教”的重点则是学生,学校先后派出30余名支教老师前往两地中学开展支教活动。在当地中学试点设立首个由四川大学支教团成员担任班主任负责的“川大支教班”,开展教学实践和探索。
作为师范院校的四川师范大学,在对口帮扶甘孜州理塘县的行动中,注重通过教育扶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们建立扶贫工作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层次学校的学费、贫困户紧急医疗救助补贴、贫困户创业发展支持等项目。 (记者 阳帆 江芸涵)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